2014-11-25 10:18:49
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将书中的方剂择录下来,用起来好查找,也可以反复琢磨,好深刻理解四圣心源的内涵。
择录时很粗糙。
四圣心源方剂
2.1.1 六气治法(31)
1)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当归 阿胶 生姜 大枣 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
2 )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黄连 白芍 生地 丹皮。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 )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柴胡 黄芩 甘草 半夏 人参 生姜 大枣 白芍
4)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甘草 茯苓 白朮 泽泻
5)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 石膏 麦冬 五味
6 )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4 劳伤方
4.1 中气(48) 黄芽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4.2 阴阳
4.2.1 阴虚(49)地魄汤:炙甘草二钱 制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元参三钱
4.2.2 阳虚(50)天魂汤: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4.2.3 阴脱(51)乌肝汤: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首乌三钱,蒸 芍药三钱 桂枝11克
4.2.4 阳脱(52) 兔髓汤:甘草7克 人参11克 五味7克 半夏11克 龙骨(锻,研)7克 元参11克 附子11克 牡蛎(锻,研)11克
4.3 精神
4.3.1 神惊(53) 金鼎汤: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龙骨7克 牡蛎11克
4.3.2 精遗(54) 玉池汤: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附子三钱 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4.4 气血
4.4.1 气滞(56) 下气汤: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泡,去皮尖 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 温服。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4.4.2 气积(57) 达郁汤:桂枝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焦,研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4.4.3 血瘀(58) 破瘀汤: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泡,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蒸)三钱
4.4.4 血脱
4.4.5 衄血(59) 仙露汤: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二钱 半夏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
4.4.6 吐血(60) 灵雨汤: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4.4.7 便血(6 2) 桂枝黄土汤:甘草二钱 白朮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 地黄三钱 黄芩二钱 桂枝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
4.4.8 溺血(62) 宁波汤: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煎大半杯,温服。
5 杂病方(上)
5.1 鼓胀
5.1.1 气臌(65) 桂枝姜砂汤: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炙)11克 砂仁(炒,研)4克 干姜11克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膀胱湿热,小便红涩的,加栀子清之。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祛除日久积滞糟粕,然后调之。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色的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5.1.2 水胀(66) 苓桂浮萍汤: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5.2 噎(ye)膈(68) 苓桂半夏汤: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5.3 反胃(70)姜苓半夏汤: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5.4 消渴
5.4.1 肾气丸(饮一斗 小便一斗)(72):地黄二两八钱 山臾一两四钱 山药一两四钱 丹皮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桂枝三钱五分 附子三钱五分
5.4.2 猪苓汤(上渴下淋)(73):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 研 阿胶三钱
5.4.3 桂附苓乌汤(饮一小便二)(73):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龙骨(锻研)三钱 牡蛎(锻研)三钱 首乌三钱
5.5 癫狂
5.5.1 苓甘姜附龙骨汤(癫病)(74):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茯苓三钱 麦冬三钱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5.5.2 丹皮柴胡犀角汤(狂病)(75):丹皮三钱 柴胡三钱 犀角一钱 生地三钱 白芍三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二钱
5.6 痰饮(76) 姜苓半夏汤: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5.7 咳嗽(77) 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细辛三钱 无味一钱
5.8 肺痈
5.8.1 苏叶橘甘桔汤(78):苏叶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贝母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5.8.2 二白散(重症)(78)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
5.8.3 葶苈大枣泻肺汤(79) 葶苈子炒黄研 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6 杂病方(中)
6.1 腹疼
6.1.1 姜苓桂枝汤(疼在少腹)(80):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6.1.2 柴胡桂枝鳖甲汤(疼在心胸)(80):柴胡三钱 鳖甲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6.2 腰疼(81) 姜苓桂枝汤: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6.3 奔豚
6.3.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奔豚欲作)(83):茯苓一两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十五枚
6.3.2 桂枝加桂汤(奔豚刚作时)(83) 桂枝19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生姜11克 大枣4枚
6.3.2 奔豚汤(奔豚盛作)(84):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芍药二钱 当归二钱 黄芩二钱 生姜四钱 芎穷三钱 生葛五钱 甘李根白皮三钱
6.3.3 龙珠膏(本豚已结)(84):川椒19克 附子19克 乌头19克 巴豆(研,去油)11克 桂枝19克 茯苓30克 牡蛎19克 鳖甲19克 芝麻油、黄丹 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细,布摊,贴病块。
6.4 瘕疝
6.4.1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狐疝不偏无大小)(85)川椒19克 附子19克 乌头19克 巴豆(研,去油)11克 桂枝19克 茯苓30克 牡蛎19克 鳖甲19 克芝麻油、黄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细,布摊,贴病块。
6.4.2 蜘蛛散(狐疝之偏有大小)(85) 蜘蛛十四枚 炒焦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匙 一日两服
6.5 积聚
6.5.1 化坚丸(在内脏)(87):甘草二两 丹皮三两 橘皮三两 桃仁三两 杏仁二两 桂枝三两 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若症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黄。
6.5.2 化坚膏(在经络)(87):归尾四钱 鳖甲八钱 巴豆四钱,研 黄连四钱 三棱四钱 莪术四钱 山甲一两二钱 筋余一钱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硼砂四两 磠砂四钱 阿魏六钱,炒,研 麝香二钱 人参四钱 三七四钱 山羊血四钱 肉桂四钱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擦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贴,重者两贴,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黏不脱。
6.6 蛔虫 乌苓丸(87):乌梅(米蒸捣膏)100枚 人参74克 桂枝74克 干姜74克 附子74克 川椒(去目,炒)74克 当归74克 茯苓111克木郁,治疗方法以燥土疏木为主。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所以肛门作痒。虫生大肠的位置,从庚金化形,所以其色白。而木陷的根源,总是因为土湿,应当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泻大肠滞气,辅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的坠陷。
6.7 便坚
7.7.1 阿胶麻仁汤(大便坚硬)(89):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研 麻仁三钱,研煎一杯,去滓,入阿胶,火化,温服。治阳盛土燥,大便坚硬者。结甚,加白蜜半杯。胃热,加芒硝大黄。精液枯槁,加天冬龟胶。
7.7.2 肉苁蓉汤(粪若羊矢)(89)肉苁蓉三钱 麻仁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6.8 泄利 苓蔻人参汤(90):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白朮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肉蔻一钱,煨,研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热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肠,粳米以通水道。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也。
6.9 痢疾 桂枝苁蓉汤: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橘皮三钱 肉苁蓉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湿寒,加干姜湿热,加黄芩。后重,加升麻。
6.10 淋沥 桂枝苓泽汤(93):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甘草(生)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肝燥发渴的,加阿胶。
7 杂病(下)
7.1 中风
1)桂枝五苓汤(96)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首乌11克 茯苓11克 砂仁4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疗左半身偏枯的。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2)黄芪苓姜汤(96)黄芪11克 人参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疗右半身偏枯的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至37—74克。
3)葶苈散(98) 葶苈11克 白芥子11克 甘遂4克 研细,每次服2克。 陈痰即从大便下。
7.2 历节(痛风) 桂枝芍药知母汤(98) 桂枝15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白朮7克 附子7克 知母15克 防风15克 麻黄7克 生姜19克
7.3 痉病 1) 栝蒌桂枝汤(100) 栝蒌根15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生姜11克 大枣4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盖衣被,饮热稀粥,发取微汗。治疗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2)葛根汤(100) 葛根15克 麻黄(先煎,去沫)11克 桂枝7克 芍药7克 甘草7克 生姜11克 大枣4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盖衣被,发取微汗。治疗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7.4 湿病 1) 茵陈五苓散(102) 白朮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 等分,为散,各用19克,调茵陈蒿末37克,和匀,空腹米汤饮调服一汤匙,一日三服。多饮热汤,发汗。湿病申时(15-17点)心烦疼痛,因为土旺盛在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气旺盛。如果发热怕冷,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2) 元滑苓甘散(102)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一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证候。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便黄涩,治疗方法适宜清金利水,以泻湿热。如果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应当在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3) 苓甘栀子茵陈汤(102) 茵陈蒿11克 栀子7克 甘草(生)7克 茯苓11克 煎大半杯,热服。治小便黄涩,小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了。湿病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治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只在肝上,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只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就可以。
7.5 黄疸 1) 甘草茵陈汤(104) 茵陈11克 栀子11克 大黄11克 甘草11克,治疗谷疸,腹满尿涩者。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色随从小便去。
2) 茵陈五苓散(104) 白朮 桂枝 猪苓 茯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15克,调茵陈蒿末37克服,空腹米汤饮服一汤匙,一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治傍晚寒热者。
3)硝黄栀子汤(104) 大黄15克 芒硝11克 栀子11克 煎大半杯,热服。治汗出腹满者。
4) 栀子大黄汤(105) 栀子11克 香豉11克 大黄11克 枳实11克 煎一杯,趁热分三份口服。治酒疸心中懊恼热疼恶心欲吐者。
5) 元滑苓甘散(105)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治色疸,额黑身黄者。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证候。色疸,一定地时间发热怕冷,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大小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这儿变方为滑石、元明粉,也即硝矾之意。用的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黄疸的病,脾肾湿寒,无内热的,应当用大姜、附子、茵陈,不可误服硝黄。
7.9 暍(中暑)人参白虎汤(105) 石膏11克 知母11克 甘草7克 粳米半杯 人参11克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7.7 霍乱 桂苓理中汤(106) 人参4克 茯苓7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桂枝11克 白朮11克 砂仁7克 生姜11克 呕吐不止,加半夏。泄痢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7.7.1 痎(jiē)疟
7.7.2 温 疟
7.7.3 瘅(dàn)疟
7.7.4 牝(pìn)疟 1) 柴胡栝蒌干姜汤(108) 柴胡11克 黄芩11克 甘草7克 人参4克 生姜11克 大枣3枚 干姜11克 栝蒌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呕吐的加半夏。治寒疟,先寒后热者。
2) 柴胡桂枝干姜汤(108) 柴胡11克 甘草7克 人参4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干姜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治牝疟,寒多热少,或只寒不热者。
3)白虎桂枝柴胡汤(108) 石膏11克 知母11克 甘草7克 粳米半杯 桂枝11克 柴胡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4) 减味鳖甲煎丸(108) 鳖甲88克 柴胡44克 黄芩22克 人参7克 半夏7克 甘草7克 桂枝22克 芍药37克 丹皮37克 桃仁15克阿胶22克 大黄22克 干姜22克 葶苈7克 研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煮鳖甲,消化,绞汁,去渣,加入各种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治久疟不愈,结为症瘕,名叫疟母。
7.12 伤风 紫苏姜苓汤(108) 苏叶11克 生姜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橘皮7克 干姜11克 砂仁7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7.13 齁(hōu)喘 紫苏姜苓汤(109) 苏叶11克 杏仁11克 橘皮11克 半夏11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甘草7克 砂仁7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被。如果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如果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8 七窍
8.1 耳目
8.1.1 目疼痛 1)柴胡芍药丹皮汤(114) 黄芩三钱,酒炒 柴胡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治左目赤痛者。
2) 百合五味汤(114)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研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治右目赤痛者。热甚,加石膏知母。
3) 百合五味姜附汤(114)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或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4) 茯泽石膏汤(114)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
5) 桂枝丹皮首乌汤(114)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龙眼十个,肉煎大半杯,服。治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
6) 桂枝菖蒲汤(114) 柴胡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菖蒲二 煎半杯,热服。治瞳子缩小者。
7) 乌梅山萸汤(115) 五味一钱 乌梅三钱,肉 山萸三钱,肉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芍药三钱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治瞳子散大者。
8) 姜桂参苓首乌汤(115) 人参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首乌三钱 干姜三钱 煎半杯,温服。治目珠塌陷者。
9) 芍药枣仁柴胡汤(115)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 首乌三钱 枣仁三钱,生,研 柴胡三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治目珠突出者。
8.1.2 耳疼痛 1) 柴胡芍药茯苓汤(116) 芍药11克 柴胡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甘草7克 桔梗11克 治耳内热肿疼痛的病。热的很厉害的,加黄芩;化脓的,加丹皮、桃仁。
2) 苓泽芍药汤(116)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柴胡11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热服。治耳流黄水的病。
3) 参茯五味芍药汤(116)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甘草7克 人参11克 橘皮11克 五味4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温服。治疗耳渐渐的耳聋的。
8.2 鼻口
8.2.1 鼻病 1)桔梗元参汤(118) 桔梗三钱 元参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煎半杯,热服。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2)五味石膏汤(118) 五味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元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煎半杯,热服。治肺热鼻塞浊涕黏黄者。胃寒,加干姜。
3) 黄芩贝母汤(118) 黄芩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去心煎半杯,热服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4)苓泽姜苏汤(118)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橘皮三钱 紫苏叶三钱煎半杯,热服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
8.2.2 口病 1) 芩连芍药汤(119) 黄芩11克 黄连4克 甘草7克 贝母(去心)7克 丹皮11克 芍药11克 煎半杯,热服。治舌疮疼痛热肿。
2) 桂枝地黄汤(119)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生地11克 阿胶11克 当归11克 甘草7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肝燥舌卷者
8.3 舌 病 1) 芩连芍药汤(120) 黄芩11克 黄连4克 甘草7克 贝母(去心)7克 丹皮11克 芍药11克 治舌疮疼痛热肿。
2) 桂枝地黄汤(120)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生地11克 阿胶11克 当归11克 甘草7克 治肝燥舌卷者。
8.4 牙痛 1) 黄芩石膏汤(121) 黄芩11克 石膏11克 甘草(生)7克 半夏11克 升麻7克 芍药11克 治牙疼龈肿。
2) 柴胡桃仁汤(121) 柴胡11克 桃仁11克 石膏11克 骨碎补11克 煎半杯,热服,徐咽。治虫牙。
8.5 咽喉 1)甘草桔梗射干汤(122) 甘草(生)7克 桔梗11克 半夏11克 射干11克 治咽喉肿痛生疮者。
2)贝母升麻鳖甲汤(122) 贝母11克 升麻7克 丹皮11克 元参11克 鳖甲11克 煎半杯,热漱,徐服。治喉疮脓成者。
8.6 声音 1)茯苓橘皮杏仁汤(123) 茯苓三钱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百合11克 橘皮11克 生姜11克 治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
2) 百合桔梗鸡子汤(123) 百合11克 桔梗11克 五味一钱 鸡子白一枚 煎半杯,去滓,入鸡蛋清,热服。 治失声沙哑声音低沉干涩者
8.7 须发 桂枝柏叶汤(124) 首乌11克 桂枝11克 丹皮11克 生地11克 柏叶11克 生姜11克 人参11克 阿胶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须落发焦,枯燥不荣。黄涩早白,加桑椹、黑豆。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肺气不充者,重用黄芪,肺主皮毛的原因。
9 疮疡解
9.1 痈疽(yōng jū)根原 1)桂枝丹皮紫苏汤(126)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丹皮11克 苏叶11克 生姜11克 加一碗半水 煎到一碗,热服,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治疗刚刚开始发生的痈疽。
2) 丹皮黄芪汤(127) 桂枝11克 桃仁11克 甘草7克 桔梗11克 丹皮11克 生姜11克 元参11克 黄芪(生)11克治疗皮肉肿胀,痈疽已形成的。热太旺盛,重用黄芪、天冬、地黄。
3)排脓汤(127) 甘草(炙)7克 桔梗11克 生姜11克 大枣11克煎大半杯,温服。治疗脓已经形成并且发热厉害皮肉松软的。
4)桂枝人参黄芪汤(127) 人参11克 黄芪(炙)11克 桂枝11克 甘草(炙)7克 当归11克 芍药11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煎大半杯,温服。治疗脓泄热退,营卫双虚的。
5) 黄芪人参牡蛎汤(127) 黄芪11克 人参11克 甘草7克 五味4克 生姜11克 茯苓11克 牡蛎11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的病。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6) 仙灵膏(127) 地黄295克 当归74克 甘草74克 黄芪74克 丹皮37克 桂枝37克 麻油590克、黄丹295克,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37克,罐收。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7) 大黄牡丹汤(127)大黄11克 芒硝11克 冬瓜子二钱 桃仁11克 丹皮11克 煎大半杯,热服。治疗疽近肠胃,内热郁蒸的病。
8) 参芪苓桂干姜汤(127) 人参11克 黄芪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干姜11克 丹皮7克 治疗阴盛内寒,以及脓清热微的病。严重的加附子。
9) 仙掌丹(128) 斑蝥30克,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前胡(炒)1.5克 乳香(去油)4克 没药(去油)4克 血竭4克 元参1.5克 冰片2克 麝香2克 研细,瓶收。凡是阳证痈疽刚发病,针刺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上。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肿,重的一日一换,一两日痊愈,神效!化脓的没有用,阴证不用这个方子治疗。
9.2 瘰疠根原 柴胡芍药半夏汤(128) 柴胡11克 芍药11克 元参11克 甘草7克 半夏11克 丹皮11克 牡蛎11克 鳖甲11克 煎大半杯,热服。上热严重的,加黄芩、地黄。血虚木燥,加首乌。肿痛,加贝母。已经化脓的,加桔梗。
9.3 癞风(lài fēnɡ) 紫苏丹皮地黄汤(129) 苏叶11克 生姜11克 甘草二钱 丹皮11克 芍药11克 地黄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发汗如果不出汗,重用青萍发汗,外用青萍热汤熏洗,以打开汗孔。汗后用破郁行血的药物,通其经络,退热消蒸的药物,清其营卫,腐去新生,自能平愈。但是凉营泻热的药品,久服则脾败,当酌加大姜、桂枝行经的药,不至于内泄脾阳,就好了。
9.4 痔漏根原 茯苓石脂汤(130)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5克 甘草7克 干姜(炒)7克 赤石脂11克 升麻4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痔漏肿痛下血的病。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
10 妇人解
10.1 经脉
10.1.1 闭结 桂枝丹皮桃仁汤(133)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丹皮11克 桃仁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参11克 煎大半杯,温服。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蟅虫;脾郁,加砂仁。
10.1.2 崩 漏(134) 1)桂枝姜苓汤(134) 甘草7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干姜11克 丹皮11克 首乌11克煎大半杯温服治经漏。
2)桂枝姜苓牡蛎汤(134) 甘草7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干姜11克 丹皮11克 首乌11克 牡蛎11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血崩。气虚,加人参。
10.1.3 先期后期 1)桂枝姜苓汤(135) 丹皮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首乌11克 干姜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煎大半杯温服。治经水先期(月经前)。
2)姜苓阿胶汤(135) 丹皮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丹参11克 首乌11克 阿胶11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经水后期(月经推迟)。
10.1.4 结瘀紫黑 苓桂丹参汤(136) 丹皮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丹参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10.1.5 经行腹痛 1)苓桂丹参汤(136) 丹皮11克 甘草7克 丹参11克 干姜11克 桂枝11克 茯苓11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经前腹痛。
2)归地芍药汤(1360 当归11克 地黄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茯苓11克 首乌11克 芍药11克 煎大半杯,温服。治经后腹痛。
10.1.6 热入血室 柴胡地黄汤(137) 柴胡11克 黄芩11克 甘草7克 芍药11克 丹皮11克 地黄11克 煎大半杯,温服。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10.2 杂病
10.2.1带下 温经汤(138) 人参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桂枝11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当归11克 阿胶11克 麦冬11克 芍药11克 芎穷7克茱萸7克 半夏11克 煎一杯,温服。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10.2.2 骨 蒸(结核) 苓桂柴胡汤(139) 茯苓11克 甘草7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柴胡11克 半夏11克热蒸不减,加生姜、黄芩;蒸退即用干姜、附子,以温水土。
10.3胎妊解
10.3.1 结胎 豆蔻苓砂汤(140) 白蔻(生,研)4克 杏仁7克 甘草4克 砂仁(炒,研)4克 芍药7克 丹皮11克 茯苓11克 橘皮 4克治胎孕初结,恶心呕吐,昏晕燥渴。证缘中气郁阻,胃土不降,以此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酌其藏腑阴阳而调之。
10.3.2 胎 漏 1) 桂枝地黄阿胶汤(141) 甘草7克 地黄11克 阿胶11克 当归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治妊娠下血腹疼
2) 桂枝茯苓汤(141) 桂枝11克 茯苓11克 甘草7克 丹皮11克 芍药11克 桃仁11克治妊娠下血症块连胎的轻者作丸慢慢的溶化。
10.4产后 1) 桃仁鳖甲汤(142) 桃仁11克 鳖甲11克 丹皮11克 丹参11克 桂枝11克 甘草7克 治瘀血蓄积,木郁腹痛的内热加生地,内寒,加干姜。
2) 桂枝丹皮地黄汤(143)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丹皮11克 地黄11克 当归11克治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的。气虚,加人参,水寒土湿,加干姜、茯苓。
3) 桂枝栝蒌首乌汤(143)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栝蒌根11克 首乌11克 生姜11克 大枣三枚 甘草7克治风伤卫气,而病柔痉(痉病而见有汗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叫柔痉”),发热汗出的。
4) 葛根首乌汤(143)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葛根11克 麻黄4克 首乌11克 生姜11克 大枣3枚治寒伤营血,而病刚痉(《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发热无汗者。
5) 桂枝茯苓人参汤(143) 人参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生姜11克 大枣3枚 煎大半杯,温服治阳虚郁冒。
6) 苁蓉杏仁汤(143) 甘草7克 杏仁7克 白蜜37克 肉苁蓉11克 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治津亏木燥,大便艰难。
7) 姜桂苓砂汤(1430 茯苓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砂仁4克 煎大半杯,入砂仁末,温服治饮食不消化。 |
藏家815 2025-03-31
传统禅修 2025-03-31
藏家701 2025-03-31
藏家841 2025-03-30
大庆广电艺校 2025-03-31
观海听澜 2025-03-31
罗维 2025-03-31
飞祥 2025-03-31
飞祥 2025-03-31
飞祥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