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的书,与日月争光。圣人已去时代变换,学问和技艺却没有很好的流传,我哀怜后世做医生的人不通晓圣人的真意,已经解释了《伤寒》、《金匮》,于是于公元一七四九年二月作《四圣心源》,讲解内外百病,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以继承先圣伟大的事业。开创性的写了个大概,遇到事情中途搁笔。一七五零年四月,北游北京城。十一月底,南赴清江。一七五一年二月,随皇帝到了杭州。四月回家,反复思考过去的底稿,心得了十分之九,功业未完成。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去京都。一七五二年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一七五三年二月,解了《长沙药解》,五月删定《伤寒》,七月著述《金匮》,八月撰著温疫痘疹即《四圣悬枢》,《四圣心源》写成于九月十七。 文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达,自己不去关心自己的身体,等到身体真的病了的时候,去交给莫名其妙的机器治疗,难道这就是现代文明或文化?
四圣心源 卷一
【翻译】在以前黄帝那个时期,黄帝向岐伯咨询一些生命道理,写成了《黄帝内经》,以探求天人之间的奥妙。黄帝说:时常表现在自然界的道理,在人身上也同样适应。同理,常表现在人身上的现象,在自然界也能找到。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统一的,不能够认识自然规律,怎么能知道人的生长规律! 天人解
阴阳变化 24节气
五行生克 藏腑生成 气血本原
【翻译】肝藏血,肺藏气,气起源于胃,血的根本在脾。脾土左旋,生发的畅顺,所以温暖之气生肝木;胃土右旋,收敛畅行,所以清凉之气生辛金。中午的时候阴气开始生,阴气生则下降,三阴经从右边降,为肺金。肺金是心火清降气敛而成,所以肺气清凉而性质收敛。子时阳气生,阳气生则上升,三阳经从左边升,为肝木。肝木是肾水温暖上升而成,所以肝血温暖而性质生发。肾水温暖上升而生化为木,缘于己土的左旋,是因为脾是生血的本源,心火可以清降化肺金,缘于戊土右转,是因为胃是化气的源头。 【翻译】气由肺来统领,在肺的指挥下运行,凡是五脏六腑经络的气,都是肺气宣发四布的,无论气处于何种脏腑之中时,皆称为气,当开始运行于经络时,则称为“卫”。 血统于肝,血在肝的指挥下运行。无论血处于何处脏腑之中时,皆称为血,而运行于经络时,则称为“营”。卫气与营气是经络里的气、血。 精神化生 形体结聚 五官开窍
五气分主
五味根原
【翻译】木既可以弯曲,也可以笔直,木属酸性。火就是热情、热烈、外向,高昂、喜欢往上走,火是苦味。金有—个功能就是革命、革新,金的东西就是辣,辛辣。土既可以种庄稼,又可以收庄稼,甜味是属土。水是润下的功能,是往低处奔流,能够滋润万物,水是咸味的。木有一种生发功能,因为树木生发而正直。金性有收敛功能,秋天属金,是一种改革、变革的时期。顺从就是下降变革则不降,停滞不降,所以有辛味。 五情缘起 精华滋生 【翻译】气由肺来统领,肝藏血,肝血温暖上升就化为阳气和精神,清纯的肺气下降就产生阴精。五脏都有精,全得自于肾,五脏都有神,全得自于心,五脏都有血,全得自于肝,五脏都有气,全得自于肺,总的是由土气化生出来的。 糟粕传导
经脉起止 【翻译】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到手。手太阴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到大拇指。手少阴经:起于心中,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到小指。手厥阴经:在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内,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达喉咙,浅出于耳后方的完骨部,与手少阳经会合,到中指。手三阴经都从手臂里面走到手,太阴经在前,少阴经在后,厥阴经在中。 奇经部次 营气运行(血液循环) 【翻译】营气运行,常常于清晨寅时从手太阴经的寸口(两手腕部腕横纹下方,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明显之处)开始,从手太阴经注入手阳明经,足阳明经注入足太阴经,手少阴经注入手太阳经,足太阳经注入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注入手少阳经,足少阳经注入足厥阴经,终结于两跷(阴跷脉、阳跷脉)、督脉、任脉,这叫循环一周次。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互贯穿,沿着圆环来循环,是无头无尾,没有始终的。五十周循环完毕,第二天寅时,又会合在寸口。这是营气的运行法则。 卫气出入 四圣心源 卷二
【翻译】内外感染疾病,许许多多的变化没有尽头,无穷无尽,追朔原因推究其根源,不过就六气的变化,明白了六气,各种疾病没有能够隐匿的了,道理极其简单而治疗方法精通。张仲景没有了以后,这个道理就隐晦起来了,寒症热症错误错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短命早死或遭瘟疫死亡,常常心内痛苦,作六气解。 六气解 六气名目 /足厥阴肝 乙木 厥阴风木—︳ \手厥阴心主 相火 /手少阴心 丁火 少阴君火—︳ \足少阴肾 癸水 /手少阳三焦 相火 少阳相火—︳ \足少阳胆 甲木 /足太阴脾 己土 太阴湿土—︳ \手太阴肺 辛金 /手阳明大肠 庚金 阳明燥金—︳ \足阳明胃 戊土 /足太阳膀胱 壬水 太阳寒水—︳ \手太阳小肠 丙火
六气从化 【翻译】天人同气,人有十二经,都是六气统帅。足厥阴经是风木主使,手厥经属阴火,木生火化气成为风;手少阳经是相火主使,足少阳经属木,火是木生的化气成为暑;手少阴经是君火主使,足少阴经属水,水克火化气成为热;足太阳经是寒水主使,手太阳经属火,水克火化气成为寒;足太阴经是湿土主使,手太阴经金,土生金化气而为湿;手阳明经是燥金主使,足阳经明属土,金是土生的化气而为燥。 【翻译】癸水上升,转化为丁火,所以手少阴经由君火主气,而足少阴癸水跟随他的变化;丙火下行而化壬水,所以足太阳经的寒水掌权,手太阳经丙火在遵从的地位上。木转化火,木气开始旺盛,而火气刚开始萌法,木这个母亲强火这个孩子还弱小,所以手厥阴经是相火而由风木转化的;火气达到旺盛的时候,木气已经虚弱,孩子壮母亲衰,所以足少阳经是甲木转移化气是相火。土转化为金,土气正旺盛,而金气刚刚萌发,母强子弱,所以手太阴经是湿土转化而来的辛金气;金气正旺,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所以足阳明经是燥金转化而来的戊土气。母气当令,子弱未能掌权,则是子随从母转化;子气当令,母虚不能当令,则是母从子转化。所谓将来的前进,成功的后退,自然的道理。
一位中医前辈的学医心得 六气偏见 [原文]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脾胃湿盛而不运。 本气衰旺 厥阴风木 【翻译】木的本性是发达,己土湿陷,抑制乙木发达的气,生长意愿不通达,所以肝气郁滞愤怒而克脾土,风疾病发作产生疏泄,凡是腹痛痢疾,亡汗失血的症状,都是风木的疏泄。肝藏血美丽的容色,肝气主筋兴盛指甲,风疾病发作则血液减损颜色枯萎,指甲变脆而筋急(筋脉拘急失柔,以致肢体屈伸不利),凡是眼角发黑嘴唇发青,指甲易断筋的伸缩范围减小的病证,都是风木的枯燥。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所以风木是五脏的贼风,百病之发生,凡是病开始发作,没有不是因为木气郁滞的,因为肝木主生发,而人的生发之气不足的,十个常有八九个,木气抑郁而不生发,所以成病。 【翻译】木是水火的中气,生病就是土木郁滞胁迫,水火不相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经属火,木气畅通顺达,那么厥阴心包经随从木气转化为风,木气抑郁,那么厥阴心包经显现他的本气,所以厥阴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他的本气的原因。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翻译】手少阳三焦经清纯,足少阳三焦经浊气,清纯就上升而浊气就下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是上热的病证,都是甲木不下降,与三焦无关。相火本来应该下行,相火不下行而逆升,由于戊土不降。戊土与辛金,一块主下降收敛,土下降而金收敛,所以相火下行潜伏。戊土不降,辛金逆行向上,收敛的气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相火上行发炎。足少阳虽然随从三焦转化为火,他原来属甲木,病则兼显现他的本气。相火逆行下降,则克制庚金,甲木向上侵入,克制戊土,手足阳明经,气本来是燥,木火同时克制,则燥热郁积发作,所以少阳病,多传染到阳明经。然而少阳的气,阴气刚刚的开始生长而阳气刚刚消退,其火虽然旺盛,也容易衰退。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就强壮,阴气生长阳气消退就生病。相火衰败而生病的,十有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相火旺盛而生病的,十有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六气治法 四圣心源 卷三
【翻译】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分散传播,沿着经络流泻,交会在气口,五脏六腑气口成寸,用来判断生死。微妙在脉,不可不仔细研究。
脉法解 【翻译】心与小肠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寸,肺与大肠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寸,肝胆切脉的部位在左手的关,脾胃切脉的部位在右手的关,肾与膀胱切脉的部位在两手的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也依附这一点。《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的两旁,是胁下小肋骨,尺外诊断肾,尺里诊断腹。两手关部脉,左外诊断肝,内诊断膈,右外诊断胃,内诊断脾。两手寸部脉,右外诊断肺,内诊断胸中,左外诊断心,内诊断膻中。总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诊寸部脉时,手指向上(掌侧)推至脉的尽端,所谓上寻鱼际,以测候病位;诊尺部脉时,手指向下(臂侧)移至脉搏尽端,所谓下寻尺泽,以测候病位。谨慎仔细的了解尺脉寸脉,并且表里上下,于此得到病的部位。
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藏腑脉象 四频率体 真脏脉义
浮沉大小 【翻译】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胃不能吸纳,恶心呕吐的病就生了。脾主升清,脾陷落则清气下郁,水和食物不能消化,胀满泄利的病就生了。肺藏气而性能下降,肝藏血而性能上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升郁积,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漏。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赖肝血之疏泄。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就是气下行受阻碍。推导其它,凡是惊悸、吐血、盗汗、遗精的病,都是金气不能收敛下降,淋沥余见小便不通、痢疾、嗳气兼有腐臭味、酸水自胃中上至咽喉,不及吐出而下咽的病,都是木气不能生发。 二十四脉
浮 沉 本坛写古代的医生的罗大伦博士在他的新书《阴阳一调百病消》里对于鼻炎有精采的论述,引一点你看一下。 迟 数 在《四圣心源》的后序里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解答:夫医虽艺事,而拯疾痛,系生死,非芝菌星鸟之术,可以诡诞其辞也。阴阳有纪,五行有序,脉络有度,非博辨横议所能推移其则也。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风俗政令有时代之异也 。 滑 涩 大 小 长 短 缓 紧
石 芤(kōu)
促 结 弦 牢 濡 弱 散 伏 赵克宜序
【翻译】已故的父亲楼公,辛丑夏抱病,请医生调治,仙草无效。等到竹坪兄于明府龚木民处得《四圣心源》一书带回来,与医者讨论,效法其意以制订方子,但病已不可为了。为人子而不懂医,这我们兄弟的抱憾终天而椎心泣血的事﹗ 欧阳兆熊序
【翻译】呜呼﹗医学的恶劣,到今天达到极端了。那些欺世盗名的不说,即有一二个好古学士,想浏览论述方剂的著作,研求医学道理,但荒谬的东西一代代地流传,往往遵照一先生的言论,作为标准。世俗流行之学模糊不清,千篇一律,杀人如麻,不可全部记下来。有追问究竟的,说︰我的学问,朱、张、刘、李的学说,我的方子,本来出自景岳的《八阵》、叶氏《指南》所传的,然而不能治愈的,是命运了,不是医生的过错。哎﹗虽然我也认为不是医生的过错,他们耳目禁锢蔽塞已很深,智慧丧失很久了,虽想自拔而不能,也是大可悲哀的罢了。 动 代 四圣心源 卷四
【翻译】人不能有生而没有死,但死多数达不到应有的年龄。体外有杀伐性命的利斧,体内有损伤肠胃的药物,又有许多想法纷纷向往,种种感慨忧患劳苦,往往没到壮年就衰老,没到老年就发病。回过头来看保养锻炼不严谨,少年时代已经错误,而医药没奇异,希望晚年挽救。古圣不作,医法中途乖离,重视阴轻视阳,违犯经典所说的道理,轻的喝了药病加重,重的碰到庸医人就残废了,金将军先将玉打碎了,石学士不见得能够瓦全。叹小子的侵扰欺凌,痛惜阎王的催促,寻根究源到深夜,许多感慨都聚集起来,作劳伤解。
劳伤解 【翻译】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循序移动,升降作用相反,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的衰老病死,没有不是因为这个的。所以医家的药,最先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的方法,没有比这个更妙的了。 阴 阳 阴 虚 阳 虚 纯阳便是仙人,纯阴便是鬼。阳盛就强壮,阴盛就生病,病发于阴虚的,千百个里也就一个,病发于阳虚的,所有的人都是。后世的医术错误谬传,才打开了滋阴的途径,轻率地给阳虚的人投放补阴的药,祸害流传现在和过去,非常可恨!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黄芪 附子 纯阳便是仙人,纯阴便是鬼。阳盛就强壮,阴盛就生病,病发于阴虚的,千百个里也就一个,病发于阳虚的,所有的人都是。后世的医术错误谬传,才打开了滋阴的途径,轻率地给阳虚的人投放补阴的药,祸害流传现在和过去,非常可恨!
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
【五味子】五味子虽五味俱全,但以酸咸为主,其性虽温,但非温燥可比。 阴 脱 芍药,别称: 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 阳 脱 元参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的根,主产于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别名: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精 神 神 惊 牡蛎(mǔlì)别名:蛎蛤、左顾牡蛎、牡蛤、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海蛎子、蛎黄、生蚝、鲜蚵、蚝仔、古贲(bì)。 半夏,别称: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和姑。 精 遗 薄荷 紫苏叶,别名:苏叶 气 血 气 滞
【翻译】肺主藏气,凡是藏腑经络的气,都是肺所传播宣布的。气以清降为本性,因为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一转化,就已经孕育了阴魄,所以其性清肃而降敛。实症则是顺降,虚症则是逆升,降则恬淡虚静,升则闭塞。 贝母,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 气 积 血 瘀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血 脱 丹皮,别名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直接切片入药为生首乌,用黑豆煮汁拌蒸后晒干入药为制首乌。 人参,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别称: 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甘草,别名: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衄(nǜ)血(鼻出血) 吐 血 治疗大吐瘀血的。
便 血 溺 血 泽泻,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禹孙。
四圣心源 卷五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气 鼓
【翻译】气从上往下降,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下往上升,肾中的阳气,是气的根本。气上升在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气的分界线。肝脾不升,阴气郁结而下陷,所以肚脐以下肿。木性善于通达,发达而不郁积,水温土燥而阳气升,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通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上升运转,所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通达,郁积而产生热,热传到脾土,脾土受热,把脾土的湿热,传到膀胱,五行的本性,发病就传他所能够克制的,气势本来就如此。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所以水道不顺利,加上发热,所以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并且呈黄色或者红色。 水 胀
【翻译】水从下往上升,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上往下降,心中的阴气,是水的根本。水降到肺和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水的分界线。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泛滥而且上逆,所以肚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发病收敛而不郁的原因,是阳明胃土的下降。土湿胃逆,肺无下降的路,阳分的水,不得下行,阴分的水,反得上泛,水入到肺,宗气(水谷精微化生,聚积胸中,与呼吸之气相合发挥作用的气)隔碍,则为气喘而有胸部满闷,水入到经,胃气堵塞,则为肿胀。 续随子,别名: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噎膈根原
【翻译】噎膈,阳衰土湿,上下的窍都闭塞。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所以旧谷善出,上窍开,所以新谷善纳。新旧依次更替,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翻译】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胃脘上口贲门部)不开,加上痰涎胶黏,所以食物阻碍不能下去,治疗方法宜重用半夏,以降下胃气。痰盛的,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越好。痰饮极其旺盛的,用瓜蒂散,吐出来原来的积痰,下泻阻滞的饮食,胸膈洗荡,腐败清空,那么饮食渐渐的就下去了。 反胃根原
【翻译】反胃,阳衰土湿,下脘(胃腔下口幽门部)不开。饮食容纳,依赖于胃阴的下降,水谷消磨,借助于脾阳的上升,中气健旺,则胃气下降而善于接纳,脾气上升而善于消化,水谷化消,关门敞开,精华的上奉,清空无滞,所以痰涎不生,渣滓的向下通达,传送无阻,所以大便小便畅通。 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消渴根原
【翻译】消渴,足厥阴经的病。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相为表里,风木的本性,特别想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如意,却强想疏泄,那么相火失去他蛰藏的功能。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经跟从相火转化为气,手少阳下陷于膀胱,因此下面发病淋病,足少阳上逆于胸膈,所以上面发病为消渴,缘于风和火聚集邪气,津液、血液耗伤,所以燥渴。 地黄,别称:生地,怀庆地黄。 猪苓,别称:地乌桃、猪茯苓、猪灵芝、猳猪矢、豕槖。 山茱萸,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 砂仁,别称:缩沙蜜、缩砂仁、阳春砂、春砂仁、蜜砂仁 。 楼主,现在人们所说的人参和古医书所说的人参是不一样的,古医书所说的人参生于现山西上党一带,至少在五六十年前已经灭绝。一般现在都用党参代替。 癫狂根原
柴胡,别称: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浮萍,别名:水萍、水花、浮萍、藻、萍子草、小萍子、浮萍草、水藓、水帘、九子萍、田萍。 楼主,有个错误:阴脱中“目者,阳神所发” 痰饮根原
【翻译】痰饮,肺、肾的病,而根原在于土湿,肺肾为痰饮的表面表现,脾胃才是痰饮病的根本。因为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堵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在上而化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郁结,没有不有宿痰留饮的疾病的。 咳嗽根原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扁鹊的哥哥们 肺痈根原
葶苈(tíng lì),别名:丁苈、大室、大适、狗荠,播娘蒿,野芥菜、南葶苈子。 桔梗,别称: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六角荷、梗草、白药。 桔梗,别称: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六角荷、梗草、白药。 中医是掌握中医药学的人,有四类人:中医院校毕业的天然中医,从事二、三十年中医工作的自然中医,正在研究和使用着中医药的当然中医,还有就是承认中医药理论,按照中医理论指导进行实践和研究的必然中医人
腹痛根原
巴豆,【处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腰痛根原 花椒,又称青花椒、狗椒、蜀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而四川省、贵州省地区特产的一种花椒又叫麻椒。 诃子,别名:别名诃黎勒、大金果、麻来、诃梨、诃黎、香柴、微毛诃子、随风子。 奔豚根原
【翻译】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请教楼主古人是用什么刷牙,洗头,洗澡的? 浴史溯源
三、魏晋南北朝贵族沐浴奇习
瘕疝(jiǎ shàn)根原
积聚根原
蛔虫根原
【翻译】蛔虫,厥阴肝木的病。木郁则蛀虫生,肝郁则虫化。木以水为母以火为子,乙木升于己土,孕育于癸水,而产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阳,所以火不上热,甲木降于戊土,孕育于壬水,而产生相火,火降而化浊阴,所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胆降,火清而水暖,木气温畅,所以蛔虫不生,因为土运而木荣。土湿脾陷,不能荣达肝木,子母分离,寒热不交。木以水火中气,堵塞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于是寒热相逼迫,温气中郁,生机回旋堵塞,腐蚀腐朽,蛔虫产生了。 便坚根原
【翻译】大便坚硬的,手足阳明经的病。手阳明经以燥金主令,足阳明经随从燥金化气,所以手足阳明经的气都是燥。然而手阳明经,是燥金,戊土从令而化燥,足太阴经,是湿土,辛金从令而化湿。土湿的能化戊土而为湿,不能改变庚金的燥,金燥的能化辛金而为燥,不能改变己土的湿。因为随从转化的容易转化,而主令的难变。所以伤寒了阳明经的大便干结,这是肠胃的燥。反胃噎膈的大便干结,是胃湿而肠燥。伤寒阳明的便结,肠胃的热燥,反胃噎膈的便结,是胃的寒湿而肠的寒燥。 泄利根原
长沙黄济序
【翻译】我癸亥年在四川省资州,患了失眠病,医生的说法,人人不同,各尽所学,一直没有迅速消除疾病。甲子年因公赴长沙,遇到左继明君,给我治的很有效。看到他给其它人开的方子总是有效果,询问才知道时刻学习黄元御的医书多年。他的书道理明确文辞的表述明白畅达,完全不同于各个学派,因此携带他的书回到了四川。 痢疾根原
【翻译】痢疾病,庚金乙木的郁陷。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温土燥,则金融合而气协调,木荣而血畅;水寒土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则金木都下陷。 【翻译】桂枝苁蓉汤 淋沥根原
【翻译】淋沥病,乙木下陷于壬水。膀胱为太阳寒水之腑,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束下焦,肝实则肝易生下热,热则闭癃(闭塞不通)。肝虚则耗其母肾,且疏泄无力控制,易遗尿。相火在下,逢水则收藏,遇木则泄。癸水藏之,所以排泄但不至于遗尿,乙木泄之,所以藏而不至于闭塞不通,这是水道所以调和。 【翻译】脾为湿土,凡发病则湿。肝为风木,凡发病则燥。淋病土湿脾陷,抑遏乙木生发的气,疏泄不畅,所以发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定产生消渴。病人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这是木燥的本原。茯苓、泽泻、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这是定法。土越湿则木越燥,如果风木枯到极限,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仲景的猪苓汤,善于通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 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肉苁蓉,别名大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 肉蔻,别名 肉果、玉果、迦拘勒、肉豆蔻、顶头肉等。 白朮,别称: 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山蓟、杨枹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白大寿 沙邑条根、枹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白茱、 升麻,别称:龙眼根、窟窿牙根。 黄柏,【别名】黄檗、元柏、檗木、檗皮。 茵陈蒿, 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翻译】中风,土湿阳败,四肢失去功能,是外感风邪。四肢,诸阳的根本,营气卫气循环的开始与结束,探究其根原,实来源于脾胃的气。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运行于经络,则叫营卫气,四肢的轻健而柔和,营卫的滋润兴盛,就是脾胃灌注。 【翻译】中风的病证,起因于土湿,土湿的缘故,本原于水寒。寒水克制土,土败不能畅通气于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八方的风外袭,则发病中风。 甘遂,【别名】猫儿眼[西北]、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 。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 历节(痛风)根原
【翻译】历节(痛风)病,风寒的湿邪气伤于筋骨。膝踝是众水的溪壑,各个筋的节奏,寒则冻结于溪谷之中,湿则淫乱于关节之内,所以历节发病了。 痉病根原
【翻译】痉病,汗出损亡津液和血而感风寒。太阳经脉,自头下项,行身的背后,发汗太多,伤其津液和血,筋脉失去滋润,又感风寒,筋脉卷缩,所以颈项强急,头摇牙关紧急,脊背反折。《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脉,衰竭(指经气消亡),戴眼,指病人眼睛上视,不能转动。而反折就是角弓反张,脊椎强直,手脚痉挛,即叫痉病,因为脊骨的筋,枯硬而紧急的缘故。 湿病根原
【翻译】湿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太阴经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经以燥土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湿燥相敌,所以不生病。人的衰老,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等到发病,湿盛的不止十分之九,燥盛的不到十分之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道理本来就如此。 黄疸根原
【翻译】黄疸,土湿而感风邪。太阴经湿土主令,因此阳明经戊土之燥,也化为太阴之湿。假使皮毛通畅,湿气淫蒸,还能外泄。一感风邪,卫气关闭,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化,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到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泆,传送到周身,于是黄疸形成了。 谷 疸
【翻译】谷物进入到胃,脾阳消磨,蒸发其精液,化为肺气,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尿,汗尿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发作。阳衰土湿,水谷消化迟缓,谷精郁结,不能转化为气,陈腐阻塞,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发病黄疸。 酒 疸
【翻译】各种酒的性质,湿热的媒介,其滋润的本质,进入到藏腑,则生下湿,辛烈的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汗尿流通,湿气下泄而热气上达,可以不生病。汗尿闭塞,湿热遏瘀,于是形成疸病。 色 疸
【翻译】肾主蛰藏,相火之下藏而不泄,肾藏之。精去则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滥,浸淫脾土,脾阳颓败,则湿动而寒生,所以好色之人,时间长久了火泄水寒,土湿阳亏,大多发病虚劳,必然的道理。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土木合邪气,传到膀胱,这是疸病所产生的原由。 治傍晚寒热者。 暍(中暑)病根原
【翻译】中暑病,暑热而感风寒。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气盛身寒,得病伤寒,气虚身热,得病伤暑。因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所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皮肤、肌肉的纹理不开,所以气虚而身热,暍病是伤于暑而又伤于寒。 霍乱根原
【翻译】霍乱,饮食寒冷而感风寒。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化,发病在上脘则为呕吐,发病在下脘则为泄痢。或吐或泄,不同时发作。一旦感染风寒,皮毛闭塞,而存留之物积滞堵塞,中气盛满不能容纳,于是吐泄一块发作。 痎(jiē)疟根原
【翻译】痎疟,阴邪闭束,郁结病人的少阳经的卫气。人的六经,三阴经在里,三阳经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宿居在三阴经,少阳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发作。 麻黄,【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 知母,别 名连母、水须、穿地龙。 石膏,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CaSO4)。 枳实,别名鹅眼枳实。 麻仁,大麻种子的仁。 芒硝,别名硫酸钠。 砂仁,别称: 缩沙蜜、缩砂仁、阳春砂、春砂仁、蜜砂仁。 大黄,别称: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温 疟
【翻译】先伤寒而后中风,先寒后热,这叫寒疟。先中风而后伤寒,先热后寒,这叫温疟。因为冬天中风邪,泄其卫气,卫气愈泄而愈闭,郁结为内热。又伤寒,束缚其皮毛,热没出路,内藏骨髓之中。春天阳气发动,内热外出,而表寒闭束,欲出不能。遇到盛暑毒热,或用力烦恼伤神,气蒸汗流,热邪与汗皆出,表里如灼烧。等到盛极而衰,又返回原来的位置,阴气陆续恢复,所以生寒生。
瘅(dàn) 疟
【翻译】病人只是热而不寒的,这叫瘅疟。瘅疟即温疟中严重的。因为病人阳盛阴虚,肺火平时旺盛,一遇到汗出,而感染风寒,卫气郁积热发,伤其肺气,手足如烙烫,烦躁愤懑想呕吐。阳亢阴枯,所以只是热无寒。其热内藏于心,外在肌肉之间,令人神气伤损,肌肉消减,疟疾的最剧烈的。
牝(pìn) 疟
【翻译】病人寒多而热少的,这叫牝疟。因为他阴盛阳虚,卫气郁积不能透发,所以寒多热少。大概疟病的寒,原因在阴邪的束闭,疟病的热,缘于卫阳的郁发。病人相火虚亏,郁而不发,则纯寒而无热,相火隆盛,一郁即发,则纯热而无寒。病人热多的,由于相火的偏胜,病人寒多的,因为相火的偏虚。疟在少阳经,病人的脉自然是弦脉,弦脉数脉的火盛而多热,弦脉迟脉的水盛而多寒,道理自然罢了。 伤风根原
【翻译】伤风,中气虚而外感染。阳衰土湿,中脘循序移动,胃土经常上逆,肺金失去下降,胸中水谷精微化生的气,不能通达四方,时时郁结壅塞于皮毛之间。遇饮食不消化,中气胀满,阻隔金火沉降的路。肺金郁发,蒸泄皮毛,精微化生的气外达,所以不发病。一被感染风寒,闭其皮毛,肺气阻塞,不能外发,所以逆循环到鼻窍,喷嚏而出。湿气淫蒸,清涕流溢,好象是水气蒸腾,滴而为露。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没法化水,所以小便不利。 栝蒌, 栝蒌根 味甘、微苦,徽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清肺之药,最为上品,又有通达凝瘀,清利湿热之长。其诸主治,下乳什,通月水,医吹奶,疗乳痈,治黄疽,消囊肿,行扑损瘀血,理疮疡肿痛。 齁(hōu)喘根原
【翻译】齁喘,即伤风的严重的情况。病人阳衰土湿,中气不循序移动,比伤风的病严重一倍。脾土经常下陷,胃土经常上逆,水谷消化迟缓,浊阴不降。一遇清凉的风感染侵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脏堵塞,表里不能通达,宗气逆冲,从喉咙出气。而气阻咽喉肿起,喉道闭阻,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是齁喘的由来。 【翻译】阳气清轻上升表现在外面的,为开七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精神魂魄所发挥,掌管声、色、嗅味的职能。先前的圣人没有了以后,千年如梦般的过去了,扶助阴气抑制阳气,相当于辞去高大的房子住进了山谷,钳住了娥青的舌头,堵住了张仪、苏秦的口,塞住了师旷的耳朵,粘住了离朱的眼睛,灾祸流传过去和现在,痛苦累积人神共愤! 七窍解
耳目根原
【翻译】耳朵和眼睛,清轻阳气的门户。阴气位于下,左升而化为清阳之气,阳气位于上,右降而化为浊阴之气。浊阴降泄,则开窍在下面,清阳上升,则开窍在上。没有比渣滓更浊的,所以阴窍通过大小便而传送粪尿;没有比神气更清的,所以阳窍在五官掌管见闻的职能。清阳上达,那么七窍空旷澄澈,浊阴上逆,那么五官晦涩不畅。晦涩就看不见,堵塞就听不到,明就眼睛好,空就听力好。 目病根原
【翻译】眼睛的病,清阳的上升衰败了。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所以下黑暗,神清所以上光明。但清阳的上发,必定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在目,心、目,都是宗脉所聚的地方。《内经》说:心,宗脉所聚的地方。又说:眼睛,宗脉的所聚。宗脉的阳气,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含神。《灵枢经》说,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说:精明,所以辨别白天黑夜,看远近。眼睛,神气所游行而出入。窍开而光露,所以无微而不洞悉,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暖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了。 疼 痛
【翻译】眼病疼痛,全部因为浊气逆冲。目居清阳的位置,神气平和,光彩发露,没有一线浊阴。如果浊阴冲逆,阻止清气,清气升发,但浊气阻止了他,二气堵塞,两相击撞,所以发作疼痛。而浊气的上逆,全缘于辛金的不收敛。金收而水藏,那么浊阴归于底下,金不能收敛,这水不能收藏,重浊阴逆填于清阳的位置。金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头目的痛,是甲木的邪气。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辛金右转而温水脏,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克肺金,肺金被销熔,所以白眼珠红肿而且热滞积。手足少阳的脉,同是起于外眼角,而手的三阳经,阳气清轻;足的三阳经,阳气浊重,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的三阳经,自手走头,其气都上升;足的三阳经,自头走足,其气都下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凡是下热的病证,起因是手少阳三焦的下陷;上热病证,起因于足少阳胆经的上逆。所以眼病的热赤,只是问责于甲木而不问责于三焦。病人疼痛而且眼睛发红发热的,甲木逆而相火旺,病人疼痛而且眼睛不发红发热的,甲木逆而相火虚。 【翻译】柴胡芍药丹皮汤 耳病根原
【翻译】耳病,浊阴的上填。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于是虚了,虚则清彻而灵通,因为冲而不盈满。眼睛,木火的终气,耳朵,金水的始基,木火外明,所以神清而善于生发,金水内虚,所以气空而善内。凡大块的反食气,又名嗳气,生物的呼吸,有窍则有声入,声入则箫发声,与声音的大小无关。 疼 痛
【翻译】耳病疼痛,全由浊气堵塞。耳朵因为是恬淡虚静的器官,空灵洞彻,万籁全收,有浊则降,一点阴气不存下。如果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产生疼痛。时间久了就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鼻口根原
【翻译】鼻口,手足太阴经的窍。脾开窍于口而掌管五味,肺开窍于鼻掌管五嗅。人身的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的,清气升而浊气降,浊降而清升,所以口知五味而鼻知五嗅。 鼻病根原
【翻译】鼻子病的,手太阴经的不清。肺开窍于鼻,掌管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的根本,贯通心肺而进行呼吸,出入鼻窍。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堵塞而鼻塞。鼻涕,肺气的熏蒸。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入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的发作,都是由于辛金的不降。 【翻译】桔梗元参汤 口病根原
【翻译】口病的,足阳明经的不降。脾主肌肉而开窍于口,口唇,肌肉的根本。《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发病,发病的,太阴己土的下陷而阳明戊土的上逆。阳明经上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各种病生了。 芩连芍药汤 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黄芩,【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黄花黄芩、大黄芩、下巴子、川黄芩、空肠、经芩,黄金条根、A葿、黄文、虹胜,妒妇、炖尾芩、印头,内虚、元苓、子芩、宿芩、腐肠。 舌 病
【翻译】心开窍于舌,舌,心之官。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的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发挥其炎上的特性,而病表现在舌,疼痛热肿,于是发作了。 牙 痛
【翻译】牙痛,足阳明经的病。手阳明的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的经,起于鼻子的鼻梁,下沿着鼻外而入上齿。手的三阳经,是清阳的;足的三阳经,是浊阳的。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经升,足阳明经降,浊气不至向上堵塞,所以不痛。 咽 喉
【翻译】咽喉,阴阳升降的路。《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的脉,沿着喉咙而入锁骨上窝。脾足太阴的脉,挟咽而连舌根。心手少阴的脉,挟咽而连接到眼睛。小肠手太阳的脉,沿着咽而下胸膈。肾足少阴的脉,沿着喉咙而挟舌根。肝足厥阴的脉,沿着喉咙而入鼻咽部。五脏六腑的经,不全沿着咽喉,但咽为六腑的通衢,喉为五脏的总门,脉有岔道出,但呼吸升降的气,则别无他路。 射干,别称:乌扇、乌蒲、黄远、乌萐、夜干、乌翣、乌吹、草姜、鬼扇、凤翼。 骨碎补,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 声 音
【翻译】声音,手太阴经所掌管。肺藏气,而气之激荡则为声,所以肺病则声音不协调,气病则声为之不通畅。而气之所以发病,由于己土的湿,手阳明经主令于燥金,手太阴经化气于湿土,阳明经旺则金燥而响振,太阴盛则土湿而不能说话,如同琴瑟箫鼓,遇晴明而清越,遇到阴晦天气而沉浊,燥湿的不同。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聚则响而通则鸣,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的,气的泄露,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的,气的堵塞。 须 发
【翻译】胡须头发,手足六阳经的所荣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手三阳经到上面,都运行到头部,阳明的经,其荣华胡子,少阳经,都荣华眉毛,太阳经,其荣华胡须。足三阳经到上面,也运行于头,阳明的经,其荣华胡子,少阳的经,其荣华须,太阳的经,其荣华眉毛。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丑陋而短。 柏叶, 桑葚,桑椹子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百合,别称:强瞿、番韭、山丹、倒仙. 四圣心源 卷九
【翻译】疮疡的病(各种体表化脓性疾病),起因是寒邪伤营气,血液不流畅营气受到阻碍,积郁成热,皮肉溃烂化为脓。阳气旺盛便红肿并且向外生发,阴气旺盛便黑塌并且向内下陷。病轻的便是疥、癣之类的轻度皮肤病,病重的就是腹内的病了。 疮疡解
痈疽(yōng jū)根原
【翻译】痈疽(毒疮),是寒伤营血的病。血的性质,温则运行畅通,寒则因冻结而滞涩,寒伤营血,冻结而滞涩不循序移动,卫气郁阻,蓄积而为热,热盛则皮肉溃烂化为脓。脓凝滞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耗减损,经脉衰败渗漏,刺激五脏,五脏受伤便死了。 【翻译】《金匮》说:各种浮脉数脉,应当发热,而相反寒颤怕冷,如果有痛的地方,应当发散疮痈。痈疽起因于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血受伤因而束缚卫气,卫气郁积阻塞,不能到达外表,所以表现为怕冷。卫气郁积发热,肉腐烂化脓,便成为痈疽。 瘰疠根原
【翻译】瘰疠(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俗称“疬子颈”,有些地区称“老鼠疮”。),足少阳经的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足少阳经自头走到足,运行身体的两旁,起于眼睛的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锁骨上窝,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所以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的下降,由于辛金的收敛,辛金收敛,缘于戊土的右转,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堵塞,相火上炎,瘀热集聚凝结,则瘰疠产生了。 癞风(lài fēnɡ)根原
【翻译】癞风(麻风病之一种),风伤卫气而营气郁积没有全部排泄。卫气的性质是收敛,营气的性质是发扬,风伤卫气,打开人体的浅表,风越泄而卫气越封闭,本性是这样的。卫气封闭则营血得不到往外发散,于是郁蒸而产生内脏发热。六日经尽,营热郁发,卫不能闭,则肿透皮毛,而见红斑。斑发出来热消除,病就痊愈了。如果卫闭不开,斑点不能出,营热在内遏止不能出来,藏腑蒸焚,则变成不治之症。 前胡,【别名】土当归、野当归。姨妈菜,罗鬼菜,水前胡,野芹菜,岩风,坡地石防风,鸡脚前胡,岩川芎;鸭脚七,野辣菜,山芫荽,桑根子苗,鸭脚前胡,鸭脚板。 乳香,别称: 熏陆香、马尾香、乳头香、塌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等。 痔漏根原
【翻译】痔漏,手太阳经的病。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足的三阳经,从头走到足。手三阳之所以走头,是清阳之气上升,足三阳之所以走足,浊阴之气下降。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 赤石脂,别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菖蒲,别称: 臭菖蒲、水菖蒲、泥菖蒲、大叶菖蒲、白菖蒲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四圣心源 卷十
【翻译】妇人的病证,大略与男子没两样,只是她们的经脉胎产三十六病,与男子不同。她们的源流通塞,实际上在于调和阴阳,花萼的生长消失,到底依赖于栽培。 妇人解
经脉根原
【翻译】经脉,风木所化生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经》说,男子对应日,女子对应月,月满的时候则海水西盛,鱼脑充实,蚌蛤肥实,经脉满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是正常的。 闭 结
【翻译】经脉闭结,缘于肝木的郁积。血,木中的津液,木性喜欢通达,木气条理通达,所以经脉的流行,不至结涩,木气郁陷,生发不成,则经血凝滞,闭结产生了。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丹皮11克 桃仁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参11克 鳖甲,别名:甲鱼、团鱼。 丹参,别称:紫丹参、红根、血参根、大红袍 崩 漏
【翻译】经脉崩漏,原因在于肝木的下陷。肝木主生发,生长意愿畅通如意木气条理通达,则经血温升,不至下泄,生长意愿郁积下陷,木气不通达,经血陷流,则发病崩漏。 {解读}崩漏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又称“崩中漏下”。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者叫“崩”;来势较缓,血量,淋漓不断者称“漏”。常常二者相互转化,故称“崩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先期后期
【翻译】先期的,木气的疏泄,是崩漏的关键;后期的,木气的遏郁,是闭结的关键。其原因总是由于脾湿而肝陷,木气郁陷,不得发扬,则经血凝瘀,莫能畅通,无论先期后期,血必结涩而不利。 结瘀紫黑
【翻译】经水结瘀紫黑色,血室严寒冻结而凝涩。血的本性,温则行,寒则滞,滞久则郁积而腐败,所以成块而不新鲜。这是因为土湿水寒,木气郁塞的缘故。庸医认为血热,根据病人木郁积产生热,而不明白她水土的湿寒,祸害世人不小。 经行腹痛
【翻译】月经来的时候腹痛,肝气郁塞而克制脾。缘于是她水土湿寒,乙木抑遏,血脉凝涩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堵塞,疏泄不通,郁积勃发冲突,克伤脾脏,所以腹痛。 热入血室
【翻译】经水正好来的时候,外感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后,六经都已经传遍,表解脉迟,热退身凉,而胸胁气满,状如结胸,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神识不清,这叫热入血室。因为少阳经,下胸贯膈,而循环胁里。少阳厥阴,表里同一个气,血藏于厥阴,热入血室,同气相感,自厥阴而传到少阳,甲木逆升,经气不降,横塞胸胁,所以状如结胸。君火相火感应,相火升炎,而热心液,所以发作胡言乱语。肝主血,心主脉,血行脉中,血热则心病发。 杂病根原
【翻译】妇人的病,多在肝脾两经,土湿木郁,生气不达,特殊的邪气淫乱,百病丛生。而阳虚积冷的居多,阴虚热结的少,因为她燥热在肝胆,湿寒在脾肾,土湿木郁而产生表热的十之八九,土燥水亏而产生里热的百无一二。
带 下
【翻译】带下病,阴精的不收藏。相火下衰,肾水冷寒,经血凝瘀,凝结在小腹,阻格阴精上行的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所以精液淫乱,流下去为白带。 骨 蒸(结核)
【翻译】骨蒸(自觉身体发热,其热很深,好像从骨髓蒸发出来,不易退去的表现,即结核),肝木的不通达。肝木生于肾水,阳根在水,春气一交,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木气升发,和煦温畅,等到夏天,水中的阳气,全部到达头顶,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所以骨髓清凉,下热不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是骨蒸夜热,于是病了,因为肾主骨。 胎妊解
【翻译】怀胎妊娠,土气所生长养育的。精子卵子相融合,二气奇妙的凝合,清气升浊气降,阴阳开始建立基础。血来润泽他,分化出神魂,气来温暖他,分化出精魄。气统领于肺,血藏于肝,而气化的根源,总是本原于土。土,所以滋生出气血,培养怀胎妊娠的根本。木火来生长他,金水来收敛养成他,土气充满周围,四维寄生旺盛,涵养而变化,五气都充足,十月就生了。 结 胎
【翻译】怀孕的结胎,生长依赖于木火,顺利的长大借助于金水,土是四象的母亲,其浓盛变化,温暖滋养,全依赖土。脾以己土而主升,升则化阳而消化好,胃以戊土而主降,降则化阴而吸收的好。胎儿刚刚的形成,中气凝滞,升降的关键,忽然郁结,平和的气,渐渐堵塞。开始胃气刚郁积,滋味厌常喜新。等到了两月胎儿形成,则是胃气阻逆,恶心呕吐,食不能下。再晚的时候而中气回环,胃土续降,然后能食了。 胎 漏
【翻译】结胎之后,经水滋养子宫,化生血肉,没有盈余,所以经断而不行。胎结以后还有月经来的,必有瘀血阻格。缘于胎儿形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再流溢。肝脾阳弱,不能行血,养胎之余,容易导致堵塞。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渐的长大,隧道堵塞。此后的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于是下漏。按其胎儿所在的左右,必有症块。有的人平日原有宿症,也能导致这样。 酸枣仁,酸枣核,别名枣仁、山枣。 产后根原
【翻译】产后血虚元气衰惫,诸病丛生。病了就多年甚至于毕生,不能治好或者恢复。满月之后,气血渐渐的旺盛,才可无虑。因为妊娠的时候,胎儿成长一分,则母气暗中泄露一分,胎气逐渐成长,母气逐渐泄露,十月胎儿发育完成,而母气耗损十倍,平常不过几胎,而人已经衰老了。母亲的气传给孩子,子壮则母虚,自然的道理。 后序
【翻译】医学兴盛于上古,而衰落于后世。自黄帝岐伯创立医法,确定了经脉,调和药剂和砭石,用以治疗人民的疾病,天下人遵守,没有人背叛。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等良医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到张仲景而确立规则。从那以后皇甫谧、王叔和、孙思邈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而发扬广大。治愈不治之疾,恩惠枯死之人,人类繁衍生息,气绝祸患消除,黄岐之道到这时候为兴盛。自唐以后,医道日益衰落,逐渐的改变古制,以新创为骄傲。到了金代、元代,刘完素变成泻火的学说,朱彦修当作补阴之法。国内沿袭传播,互相争着传授与学习,蔑视古文经书,竭力非议前代的贤人,打击不同意见的,论辩是非。于是作为河间的学人,有河间与易水的学术争鸣,作为朱丹溪的学人,与太医局所定药方的争论。门户已经分开,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纷纭扰乱以至于到了今天,而古法荡然无存了。 四圣心源
赵克宣序
【翻译】克宣本来不懂医术。辛丑年的初夏,先君楼公抱病,群医束手无策。延后耽搁三个多月,病情越发加剧。正好明府龚木民拿《四圣心源》一书给我看,了解并且终于知道了,叹服其说理精当,实为医家好书。急忙和医家商议,仿照他的意思制成方子,希望有效。而疾病已是病危来不及,恨自己这个书没有早看到﹗ 赵克宜序
【翻译】已故的父亲楼公,辛丑夏抱病,请医生调治,仙草无效。等到竹坪兄于明府龚木民处得《四圣心源》一书带回来,与医者讨论,效法其意以制订方子,但病已不可为了。为人子而不懂医,这我们兄弟的抱憾终天而椎心泣血的事﹗ 欧阳兆熊序
【翻译】呜呼﹗医学的恶劣,到今天达到极端了。那些欺世盗名的不说,即有一二个好古学士,想浏览论述方剂的著作,研求医学道理,但荒谬的东西一代代地流传,往往遵照一先生的言论,作为标准。世俗流行之学模糊不清,千篇一律,杀人如麻,不可全部记下来。有追问究竟的,说︰我的学问,朱、张、刘、李的学说,我的方子,本来出自景岳的《八阵》、叶氏《指南》所传的,然而不能治愈的,是命运了,不是医生的过错。哎﹗虽然我也认为不是医生的过错,他们耳目禁锢蔽塞已很深,智慧丧失很久了,虽想自拔而不能,也是大可悲哀的罢了。
【翻译】叙说:上古的人天真淳厚质朴,缠绵疾病的少,然而黄帝、岐伯、俞跗、雷公等前辈,就已勤求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施恩于整个天下的人,难道不是风湿寒暑,天不能没有片面运行,疾病病痛,人也怎么允许不预计。三代的时候际,有专门的医官掌管,世代接替从业,人民没有短命早死的。秦废弃旧时的制度,医术于是混乱,扁鹊、仓公,早晨天空中的星星般的稀少。到了汉末,张仲景崛起,上承过去的圣人、药才有了体系。魏晋六朝,王叔和、张之隐、居翊之小有发明,没说到关键。唐宋以后,源远不分,比之江河同出于岷山,但支流三千,浅深泛滥,难以概括了。 长沙黄济序
【翻译】我癸亥年在四川省资州,患了失眠病,医生的说法,人人不同,各尽所学,一直没有迅速消除疾病。甲子年因公赴长沙,遇到左继明君,给我治的很有效。看到他给其它人开的方子总是有效果,询问才知道时刻学习黄元御的医书多年。他的书道理明确文辞的表述明白畅达,完全不同于各个学派,因此携带他的书回到了四川。 完颜崇实序
【翻译】 医生,活人的技术,不善于医治,则救人而变成了致死。过去仲景痛惜宗族的丧亡,忧虑医生的不研究探求经义,著《伤寒》、《金匮》等书,方术之士奉为神明,争相效法。但其文章词语简朴古雅,理解起来深奥微妙,仓促间难以寻求,又被王叔和弄乱了篇章的顺序,宗旨及意图阻隔,加上庸医茫然无知,个人的偏见穿凿附会,另立不同的学说,枝叶横生,差错谬误百出,于是让后学的人远离了此清楚明白,去就那个糊涂愚昧,几乎成了顽疾。大概从宋元以来,这样的情况荒废到极点了。 吴郡顾复初序《四圣心源》
【翻译】昌邑黄坤载先生,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精通《易》理,其精深微妙的蕴积,凭借医术以显现。著《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药解》、《玉揪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等书,共八种,一扫累积的愚昧,奇妙分析对事物奥秘的道理,自仲景以后,罕有伦比。其主要的思想说话:中土转运,阴阳气互相激荡布散,水木宜升,金火宜降罢了。 江夏彭崧毓序
【翻译】古今的医书,汗牛充栋,读不胜读,尤其刻不胜刻。不善读的,拘泥于所习,失之于偏颇,则其错误还在一己,不善刻的,茫无所择,失之于滥,则其害将遍天下。刻书的哪里有意贻害啊,其心方以著书立说都有利于人世,而怎么知道正好变成了危害呢。天地间可以生人的,无不可以杀人的。圣人体天地好生之心,制为种种生人的办法,后世浸失其意,于是往往到了杀人的程度,兵刑其大端,而医术则也不是小事故。 吴县曹元恒序
【翻译】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七情六气的感情,就不能没有疾痛惨怛的病患。其所以济困扶危的,惟有医药可以依赖。药有差失,生死反掌,做医生的可不深刻的思考呢?思考了怎么样?必也勤习师传以巩固其根本,详考古籍以核其是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加以阅历,虚心择善,深造自得,或许可以左右逢源,顺应不穷。使生病的人如枯木逢春,大旱逢雨。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而融会贯通的效果然,必由于真积力久,难为浅见寡闻者道。
《四圣心源》是圆运动医学的源头,是仲景而后经典中医的巅峰之作。用最简洁的一气周流,阐释最精妙的中医理论。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县人,清代乾隆间名医。他医德高尚,以“良相之心为良医”;医术精湛,“所治危症有神效"。初时,在民间已享有“南藏北黄”声誉。后来,因其治疾能覆杯而愈,遂蜚声江淮与京都间。清高宗御赐“妙悟岐黄”匾额,悬太医院门首。他终生精研医学,著述宏富。《清史稿》记,他“因庸医误药损目,发愤学医,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实现了他“以良医济世”,“凿先圣未雕之璞,探千秋永坠之奇”,“继古圣之匡维”,“回苍生之颠沛”的宏愿。医学界称其学术思想,“奥析天人,妙烛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对经典医著“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 聪颖过人,世推国器
黄元御读书勤奋,善于钻研,天资聪慧,过目成诵。在《伤寒悬解自序》中,他回忆读书的情景时说,自己是“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可见他学习专心致志,治学态度严谨,对所学知识,不但能深刻领悟,而且还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黄氏家谱》记:黄元御“有才学”。《黄元御神道碑》文中说:“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昌邑县志》载:黄元御“聪明过人,甫成童为诸生,世推为国器。” 跃马疾驰,发愤做名医济人 三载而悟,六年如兹 黄元御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加深了对仲景《伤寒论》的理解。从“天人相应”,人物一理出发,认识到大地是万物生长发育的载体,人体中的脾是己土、胃是戊土,治病要注意扶阳抑阴、调理脾胃,使中气轮转,以祛病延年。土地为坤,所以黄元御自此,取字“坤载”。 他首先想到《吕氏春秋》上记的一个故事:“齐王疾痏(即灸后病癫),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王怒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己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王怒。王怒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争之而不能得,文挚遂烹焉”。可见给官吏治这种病症,是件冒险的事情。他想本来这并不是什么疑难病症,治法也不难,只要以燥土为主,而温暖金水,长养木火,就能使恐化为怒,悲转为喜,达到藏气平均,情志调和的正常心理状态。 杝元解嘲,一火薪传 总汇医理,治危神效 黄元御游览了苏州。这里不但园林出名,而且是苏州织造署的所在地。祖藉昌邑城的李煦,从康熙三十二年(1693)到雍正二年(1724)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李煦原姓姜,姜氏和黄氏同为昌邑名门望族。姜氏在康熙年代,曾有“昌邑县姜一半”之称。李煦于雍正初年被抄家流放,死于吉林北的打牲乌拉,又葬回昌邑的牟家庄子。黄元御想在苏州看一看事隔仅十来年的织造府和人们为李煦所建的名贤生祠,参观一下李煦在苏州附近荒郊辟造的“竹村”别墅。但是,逗留数日,他寻到的几处,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颓垣断壁。他访到的几位知情人,只是讲些难辨可否的只言片语。一朝天子,一朝臣。进入乾隆年代的苏州织造,又在走李煦的老路了吧?他的心情在慰藉中又觉沉郁。 “十载幽思,三月而就”,这是黄元御走著述之路的经验之谈。他体会到写作的环境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吕不韦不被迁放巴蜀,就不会写出《吕览》;周文王不被囚禁羑里,就不会作出《周易》。他自己如果没有“事滞阳邱”,宾于“刘氏荒斋”这种条件,就不能“有著作裴然之志”,也就不会在百天之内写成洋洋洒洒二十余万言的《伤寒悬解》巨篇。 四月,黄元御从济南起程北游帝城北京。北京是明清京都,黄福在这里任过明代永乐和洪熙两朝的尚书,达二十年之久。重踏先祖的足迹,也是他的一种游兴吧。他到通州下船后,专程到王瓜园去看了一下昌邑李士祯的坟墓。李士祯之妻文氏,做过康熙皇帝小时候的保姆。李士祯官至广东巡抚,年老休官后定居此处。康熙帝还到这里来看望过李士祯夫妇,并恩赐御膳。李士祯死后,举行了隆重的御葬,墓地就选在这通州城西路河之滨的王瓜园。时过景迁。李士祯之子李煦被雍正皇帝抄没家产发配吉林北的打牲乌拉。王瓜园的李氏墓茔因无人看管而失修。荒芜凄凉的残景在黄元御心里留下了难以消失的印象。直到三年后,在写《玉楸药解自叙》时,想到他南游江淮拜谒黄福祀祠和北游京华看见的李氏墓地产生的人生感叹,写道:“呜呼!有一代之功业,有千秋之勋猷,任兼将相,望重国家,宣沙漠之雄威,驰丹青之良誉。荣则荣矣,无何而古墓为田,松柏成薪,丰碑已断,绿字无存,传观故实,不能考其姓名,远综先典,莫或搜其轶事。念沧桑之更变,叹陵谷之迁移,其间宏才远略,丰功伟烈,生而光显,没而泯灭者,不知几何?三不朽事业,殊不在是,与其收功臣之带砺,享良相之茅土,不如永日啸歌,逍遥于黄叶青山下也。”黄元御这次啸歌逍遥的北京之行,既无学子进京赶考的功名之欲,更无达官赴朝受职的升迁之求,目的只是与京城医士学者作一次随意而友好的学术交流而已。 随驾武林,南赴江淮 作天人解,通四圣心 新书八部,尊经自成一家言 复作药解,遣药配伍 新书八部,一代医宗 受惜分阴,笺注《内》《难》 受惜分阴,笺注《内》《难》 十一月终,《素问悬解》写成。 《道德经解》,从进入二月提笔述作,整个写作过程,仅是二十个日日夜夜艰辛的砚田耕耘,到二月二十四日便笔收稿成,真可谓“一挥而就”。黄元御对《道德经》的研究是在做“邑庠生"时就打下了基础的。在回忆这段学习时,他在《金匮悬解自叙》里说:“百家诸子之论,率皆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在后来的著述过程中,不断运用这些学说的基本原理,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理解。在他的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中,就曾引用老子弟子庚桑子的话:“草郁则为腐,树郁则为蠹,人郁则为病。”而且他对道家的庚桑子也是十分崇敬的,从庚桑子那里取得了很大的精神力量。他在《素灵微蕴序意》里说:“玉楸先生,宰思损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古之至人,视听不用耳目,自兹吾作庚桑子矣。杜门谢客,罄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乃知夫圣人之言冥冥,所以使人盲也。”回想庚桑子这位道家的“古之至人”,鼓舞自己走上了尊四圣从医业的道路,现在已年过半百,功成业就了,再回过头来撰述《道德经解》,怎不让他心潮澎湃,挥笔书成呢? 没有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越是艰难困苦,付出的代价越大,取得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成功带给创造者的幸福也就会更为惬意。他在《灵枢悬解自序》里欣慰地说道:“迨乎论成注毕,则己变泣成歌,破愁为笑。人之情,已富者不美,已贵者不荣,朱绂无忧,绿萝常亲,摊卷朗吟,其乐靡穷!吾今而知,莫富于山林之士,莫贵乎烟霞之人,此中真意,正自可悦耳。”心里不但高兴,而且看到自己事业上的成就,还感到十分荣耀。所以又说道:“慨自龙胡已去,圣藻犹存,而遗文颠倒,乱于俗士之手,遂经传而义晦。自兹以还,玄珠永坠,赤水迷津,讵意斯文未丧,千载重明,日月光天,山河丽地,古圣心传,昭然若揭。向使身都通显,则今段奇功,淹没于晏安豫乐之中矣,何以有此!然则穷愁著书,是乃岐黄之灵,抑亦彼苍之心也,又何怨焉。”按照自己的心愿做事,而且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是符合天理,顺乎人情的,自己还有什么怨愤呢? 黄元御年表 和许多中医爱好者一样,我也是先知道《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然后才知道《四圣心源》。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时,我没有购买的冲动。或许是受陈修圆的影响,我也有点崇古倾向,看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个很摩登的书名,很难提起兴趣来。 |
藏家815 2025-03-31
传统禅修 2025-03-31
藏家701 2025-03-31
藏家841 2025-03-30
大庆广电艺校 2025-03-31
观海听澜 2025-03-31
罗维 2025-03-31
飞祥 2025-03-31
飞祥 2025-03-31
飞祥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