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韦驮献杵第二势——手太阳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2,右势,双足并拢成外八字,右足比左足向前三寸许。上身前倾30度左右,头正,目平视、双臂侧平举,掌心向上。注意:身体倾时不可弯腰凸背,腰脊要直,是以髋关节为轴前倾上身的。
经筋(经脉)循行:手太阳经筋分布于手小指、臂的外侧后缘、耳周围及面颊。初站此桩,肩后侧、上臂后侧会出现酸麻热胀等现象,久站自然消失,随后出现通畅轻快之感,双掌生出向左右开的真力。
3.韦驮献杵第三势一手少阳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3,右势丁八步,右足比左足前三寸许,双臂前平伸,双手心向内(向自己的颈部),指尖向上,注意腰背要直。
经筋(经脉)循行:手少阳经筋分布于无名指、臂的外侧中间(介于手阳明和手太阳经筋之间)、肩上颈侧与面颊两侧。初站桩,肩上端易酸胀,久之自然消失。劲到一定程度,手少阳经筋循行部会出现通畅轻快之感,随之掌上生出向下之真力。
第二节 手三阴桩势
手三阴经循行在上肢内侧,其中手太阴经循行于上肢上缘,手少阴经循行于上肢下缘,手厥阴经循行于上肢中间。
手太阴经生向后之真力,手少阴经生相合之真力,手厥阴经生向上之真力。
1.九鬼拔马刀势——手太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4,此为左势,左足在右足前三寸许,右手置于头后,掌心向后,拇指侧在上;左手置于背后,拇指侧在下,掌心向前(向自身),腰脊要直,头面向左上方。注意:双肘向后背,不可松懈向前。
经筋循行:手太阴经筋分布于大拇指、上肢内侧前缘及肋间。初站此桩,臂前肩下发酸发胀,久之自然消失。若常练此桩,手太阴经筋循行部位会有麻热的感觉,进而畅通轻快,随之掌上生出向后之真力。
2.摘星换斗势——手少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5,此为左势,左足向前三寸许,左手置于臀后,掌心向下,臂要伸直;右手置于头顶,掌心向上,臂要伸直。头面向右侧,下颏微抬起。右势反之。
经筋循行:手少阴经筋分布于小指、臂的内侧后缘及胸肋部位。初站此桩,小鱼际会有酸胀感,久之手少阴经循行部位则生通畅感,掌上生出向内相合之真力。
3.出爪亮翅势——手厥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6,此为右势,右足在前三寸许。双手置于头顶,掌心向上,手指相对,右掌比左掌略在前寸许,腰脊要直,头要领,身要松。注意:双肩不可端,要沉肩。
经筋(经脉)循行:手厥阴经筋(经脉)分布于中指、臂内侧中间(介于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腋下及胸肋间。初站此桩,掌根手腕内侧酸胀,久炼则手厥阴循行部位有通畅感,掌上生出向上之真力。
第三节 足三阴桩势
足三阴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其中足太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缘,足少阴经分布在内侧后缘,足厥阴经分布在中间。
足太阴经筋(经脉)生向后之真力,足少阴经筋(经脉)生向下之真力,足厥阴经筋(经脉)生向内相合之真力。
1.倒拽九牛尾势——足太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7,此为左势,左足为虚步,足尖点地,足趾向左侧,足跟提起,重心在右足;右手拇指、食指指向自己的印堂,其余三指自然握拳,右手距头约一尺,右肘与肩同高。左手置于左胯后,小指、食指伸直,指向身后,中指、无名指回勾,拇指扣在食指指端,掌心向右。
经筋(经脉)循行:足太阴经脉分布在足大趾、下肢内侧前缘及胸腹部。常练此桩,足太阴经筋所循行部位 生通畅感,并且足下生出向后之真力。
2.三盘落地势——足少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8,此为右势,右足在左足前三寸许,双足之间相距约一足,双足成外八字。屈膝下蹲,收臀,腰脊要直,头要领起。双手置于两胯旁,五指自然张开,虎口向前,手心向下,双肘由后向外、向前翻拧,与双膝向后翻拧相对。右手比左手略向前寸许。
经筋(经脉)循行:足少阴经筋循行于足小趾、足心、下肢内侧后缘及脊柱前侧。常练此桩,可以强脊柱,经筋(经脉)循行处有通畅感,足下生出向下之真力。
3.吊尾势——足厥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如图9,此为左势,左足略在前三寸许,双足外分成180度角,双足尖向外,足跟向里,双足跟相距约一足,弯腰,抬头,双手十指交叉,手指交于对侧掌心而非掌背,掌心向下。注意:膝不可弯屈,头不可低下。右势反之。
经筋循行:足厥阴经筋循行于足大趾、下肢内侧中间,介于足太阴与足少阴之间。常练此桩,可使经筋所过之处生通畅之感,足下生出向内相合之真力。
第四节 足三阳桩势
足三阳经筋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其中足阳明经分布在外侧前缘,足太阳经分布在外缘,足少阳经分布在中间。
足阳明经生向前之真力,足太阳经生向上之真力,足少阳经生向外开之真力。
1.卧虎扑食势——足阳明经筋
桩势要领:如图10,此为左势,左足为虚步,重心在右足,双手十指并拢支地,双手与肩同宽,腰脊要直,头要抬,要有领起全身之意。注意:腰背要平,右膝不可过屈。
经筋循行:足阳明经筋分布于足二趾、三趾、四趾、下肢外侧前缘、胸腹、面颊等部。常练此桩,足阳明经筋循行部有通畅感,足下生出向前之真力。
2.打躬势——足太阳经筋
桩势要领:如图11,此为右势,右足略前,重心在左足,双足相距约一横足宽。俯身下腰,双手十指交叉,手指交于对侧手的手背,置于头后,掌心向上。注意:双肘不要夹,要展开,前臂成一直线,腰脊要直,不可凸背,颈不可弯。
经筋循行:足太阳经筋分布于足小趾、下肢外侧后缘、腰背及头顶等处。常站此桩,足太阳经筋循行部位会有通畅之感,足下生出向上之真力。
3.青龙探爪势——足少阳经筋
桩势要领:如图12,此为左势,左足在前,右足外摆,双足成90度角,右掌推向左侧;左手半握拳,置于左胯旁,头歪向左侧。注意:头要领,虽然是头歪的姿势,但意领要强。
经筋循行:足少阳经筋分布于足第四趾、足背、下肢外侧中间、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头的侧部。常站此桩,足少阳经筋循行部位有酸麻胀热及通畅感,足下生出外开之真力。
通过站易筋经桩势,可生出一种内在的真力,此力外柔内刚,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此力生于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通过十二经筋(经脉)而从手足发出,对应女口下:十二经脉中,阳阴经脉相表里对应,而二者生出之真力的方向正相反。掌上真力上下、左右、前后共三维六向,足下真力亦是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六向,如此手足相合,正如著名武术家王芗斋所云“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断手述要》)。
沐心月儿 2013-12-27
大海无边 2018-12-16
枫林 2024-04-16
青菜萝卜 2018-09-06
蓝色幻影 2016-03-20
犀牛望月 2023-02-27
蓝色幻影 2019-10-26
大汉王朝 2020-12-16
风尘浪子 2020-01-26
沐心月儿 2013-10-04
藏家569 2025-03-28
藏家838 2025-03-29
奇美拉 2025-03-29
许老头 2025-03-28
藏家942 2025-03-28
mei 2025-03-28
藏家113 2025-03-28
藏家518 2025-03-28
藏家372 2025-03-28
藏家372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