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境内大部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
包括了克什米尔谷地、查谟、蓬奇、拉达克、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几个区域,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
克什米尔并非自古就有的地理概念,而是在近代逐步形成。
十九世纪时的克什米尔
该地区原由莫卧儿帝国控制,到十八世纪中期帝国已是风雨飘摇,阿富汗杜兰尼趁机控制该地。十九世纪初期,锡克帝国崛起(包括今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吞并最富庶的克什米尔河谷地区,随后相继吞并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
被锡克帝国吞并的克什米尔谷地,包括一个叫查谟的小公国,辛格三兄弟便出身于查谟王族。故国被锡克人侵占后,三兄弟投靠锡克人并屡立功勋,颇受锡克王赏识重用,之后将克什米尔谷地包括查谟、蓬奇等赐作封地。
古拉伯—辛格纪念邮票
1845年,不断殖民的英帝国同锡克帝国发生战争,当时已任锡克帝国首相的古拉伯—辛格,暗中同英国人里应外合,帮助英国战胜锡克帝国。
可见查谟被灭国后,作为王族一脉的辛格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不忘复国。而英国人也没有辜负辛格,将从锡克人手中抢来的克什米尔地区卖给他,并捧他为“克什米尔大君”,成为英帝国下辖的土邦。
1860年,该土邦又侵吞了吉尔吉特地区,方才形成如今的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争端根源
随着英帝国衰落和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昔日庞大的英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印度也不例外。
因宗教原因,穆斯林联盟和印度教国大党矛盾激化。不甘心失败的英国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其中挑拨煽动,以至酿成多起血案。
1947年,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方案: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印度教为主的印度联邦、以及大大小小土邦数百个。
印巴在分治初期是以“英联邦自治领”的形式存在,后相继独立建国。那些土邦也纷纷选边站队,各自加入两国,这就是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决定土邦归属哪方基于两个因素:
一是土邦各宗教人口数量。当时克什米尔内部穆斯林人口占80%,占绝对多数。
二是土王的态度。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对此也难于取舍,他内心更倾向于哪方都不加入。
分治时期迁移的民众
但穆斯林起义打破了平衡,促使哈里—辛格向印度求援。随之巴方和印方迅速参与进来,并激烈交火。后在国际各方协调下,以事实停火线为界,形成“巴控”和“印控”克什米尔。
这种以武力争夺为基础形成的边界,势必引发持续不断的冲突。在克什米尔,光是大规模交火就有三次,小冲突难以计数。
克什米尔到底对印巴两国有多重要,为此不惜打得“头破血流”?
克什米尔对印度的意义
一、克什米尔作为青藏高原到印度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这种海拔落差是突然性的。对于印度,该地就是保护腹地的一道天然屏障。被对方居高临下俯瞰,滋味不好受。
地理落差这样看比较直观
二、克什米尔隔断了印度同中亚的联系。当年英俄为了争夺利益,特意划出瓦罕走廊作为英俄势力分界,该走廊正位于巴控克什米尔西北部。
印度作为一个大国,没有连通中亚的战略通道,意味着它只能被封闭于南亚次大陆,也只能是一个区域性大国。
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封闭
三、如果印度拥有全部克什米尔,就能取得对巴方的绝对主动。
既隔绝了巴方与东方大国的联系,顺便也中断了东方大国通向阿拉伯海的战略通道。
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的意义要重大的多
一、巴控克什米尔直接关系到巴基斯坦的安危。喀喇昆仑公路经过此地,是巴方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也是联系东方大国的唯一陆上通道。
印巴两国无论从土地、人口、国力,印度都是稳居上风的。如果失去该地区,巴基斯坦便会落于极其被动的境地。
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对此曾有形象的比喻:
克什米尔如同巴基斯坦头顶的帽子,如果失去这顶帽子,巴基斯坦就会任人摆布。
二、克什米尔是巴方最重要的水源地
没饭吃人可以挺七天,没水喝最多熬三天,水源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巴基斯坦气候干热,年降水不足250毫米地区占全国3/4。
发源于青藏高原雪山融水的印度河,是巴国最重要的水源地。但是印度河上游,恰巧流经印控克什米尔,而巴基斯坦位于主河道下游。两国就此曾于1960年,签订“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1/5给印度使用,其余归巴基斯坦。
但近年来两国关系时有激化,控制印度河上游的印度,多次提出建立水坝的方案,控制下游用水量,以此要挟巴基斯坦。
印度河流域河流分布
三、克什米尔是巴首都伊斯兰堡的屏障
伊斯兰堡位于富饶的印度河流域,距克什米尔仅一线之隔。
首都是国家的指挥中枢,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综上之言,如果说克什米尔对于印度,是增强实力、获取利益的捷径。那么对巴基斯坦而言,该地区是不折不扣的生命线,维系着整个国家的安全。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