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仙桔汤(朱良春方)
【组成】 仙鹤草30g,桔梗8g,白槿花、炒白术、炒白芍各9g,乌梅炭、广木香各4.5g,炒槟榔1.2g,甘草4.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补脾救阴,清化湿热。用治慢性痢疾、泄泻。
【方解】 方中主药仙鹤草为止血之要药,但其止中有行,兼擅长活血、治痢,则鲜为人知。朱师认为,仙鹤草味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考诸文献,《百草镜》言仙鹤草“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生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滇南本草》有“治赤白痢”之记载,足可证本品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是为止血而不留瘀、活血治痢之佳药。朱师取仙鹤草治痢,还因本品又名脱力草,江浙民问用以治疗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具强壮之功,用之不仅能促进肠之吸收功能的恢复,还能减轻乏力之感,对慢性泄泻尤为有益。桔梗,《名医别录》曰“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本草》曰“养血排脓”,《本草备要》曰治“下痢腹痛”。朱师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用其排脓治痢,凡泄痢大便溏薄、夹有黏冻者用之效著。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善治泄痢而缓腹痛。白槿花清热利湿凉血,《冷庐医话》谓其“治赤痢甚效”。朱师认为,白槿花之所以能治痢,是因为其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入血分活血排脓,其性滑利还能缓解下痢之后重,用于热毒痢及湿热泄泻效佳。对于慢性泄泻,因脾气已虚、肠间湿热又未清,故在补脾扶正方中参用白槿花以泄化湿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朱师认为,用少量则善于行气消胀,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综观全方,健脾运中、渗化湿热、标本兼顾,不失为治疗慢性痢泻之妙方。
【加减】 凡泄泻日久,偏于脾虚气弱者,去槟榔,加炙黄芪15g,党参12g;湿热明显者,加地锦草30g,生地榆12g。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善治下焦血分湿热,将其扩用于治疗下焦气分湿热之泄痢,实为发挥。朱师还认为,地榆具有护膜疗疮之功,对肠黏膜发炎、充血水肿或有溃疡者用之尤宜。腹痛甚者,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15~30g,甘草用9~15g。若用于治阿米巴痢疾,则宜加入鸦胆子(去壳、分吞)14粒。鸦胆子擅治冷痢、久泻,能杀灭阿米巴滋养体,凡阿米巴痢疾需加用之。若久痢、久泻属脾肾阳虚或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所宜,应选用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等为宜。
【验案】 陆某,女,53岁。于5年前患急性菌痢之后,稍有饮食不节或受寒凉即腹痛腹泻,大便日行10余次,常肠鸣不舒。曾在本院作乙状结肠镜检查,提示为慢性结肠炎、肠痉挛,叠进中西药物无效。初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纳呆肠鸣,大便溏泄,日行10余次,夹有黄色黏冻,无里急后重。舌苔薄腻,舌尖红,脉细。证属脾虚不运,湿热逗留。治宜健脾运中,渗化湿热以调肠道,方取“仙桔汤”加减。药用:仙鹤草30g,桔梗10g,生地榆12g,白槿花12g,炒白术12g,炒白芍15g,诃子12g,乌梅炭10g,广木香6g,甘草4.5g。
二诊:服药后,大便软溏,日行2次或3次,黏冻已明显减少,精神渐佳。舌苔薄腻,脉细濡。既获效机,守方不变。嘱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服药14剂,大便基本正常,惟稍受寒后尚有便溏,日行1次或2次,无黏冻。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乙状结肠镜复查,除偶见部分黏膜充血外,原有的炎症已消失。患者纳食增加,腹痛已除,精神振作,能正常从事工作。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湿热已化,但体虚未复,续当培益,以善其后。药用:潞党参18g,炒白术18g,怀山药30g,茯苓15g,淫羊藿12g,炙黄芪18g,熟附子6g,炮姜3g,仙鹤草30g,白槿花10g,炙甘草6g。
【体会】 朱师认为,凡慢性痢疾、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其辨证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逗留的存在,为虚实夹杂的证象,因此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救阴,又要清化湿热,才可取得佳效。朱师积几十年之临床经验,创订“仙桔汤”一方,用之于临床屡奏殊功。用“仙桔汤”治疗慢性菌痢、泄泻日久不愈者,已见诸多验证报道。日本小高修司先生用本方治愈数例多年未治愈的患者,其所发论文曰“从最近的临床经验看,效果最好的是朱良春先生创订的仙桔汤加减方”。
【方源】 朱建华.朱良春老中医治疗慢性痢泻经验.中医函授通讯,199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