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纲论》是唐代道士吴筠所著的一部道家经典,主要阐述了道与德的核心思想。吴筠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思想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而“德”则是道的具体体现。本文选自《玄纲论》的第一章“道德章”,通过对“道”与“德”的探讨,揭示了宇宙生成与运行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建议收藏,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理解道家哲学的精髓 。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联,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01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道”是什么?它是虚无的纽带,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是神明的基础,是天地的源头。这里,“道”被描述为宇宙的本源,它无形无相,却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生成与变化的根本力量。
#02
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
“道”的广大无边无际,其微小又无内可寻,它浩瀚无垠,深邃莫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之相对。这表明“道”既包含了宇宙的无限性,又体现了其内在的不可分割性。
#03
“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
“道”极其幽深,难以被察觉,但它却像光明一样普照万物;它极其安静,没有具体的心意,却使万物有序运行。这说明“道”虽然无形无相,却通过其内在的规律影响着宇宙的运行。
#04
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
“道”混沌无形,寂静无声,但万物却因它而生,五音因它而成。这里强调了“道”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源,虽然它本身没有具体的形态,却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05
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万物生成有其极限,完成之后必然会有所损耗,但生成与完成的过程却永恒不变,这就是“道”。这表明“道”不仅是万物的生成之源,也是其运行的规律。
#06
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
“德”是什么?它是天地所依赖的,阴阳所依托的,通过五行和四时来运行,君主和师长来引导。这里,“德”被描述为“道”的具体体现,是宇宙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07
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无论是幽暗还是光明,动物还是植物,都因“德”而得以顺利运行。它的恩泽无穷无尽,但众生却不知道感谢它的功劳;它的惠泽无边无际,但百姓却不知道依赖它的力量。这就是“德”。这说明“德”虽然无形,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万物和人类的生活。
#08
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
可以说,天地、人物、灵仙、鬼神,没有“道”就无法生成,没有“德”就无法成就。这说明“道”与“德”是宇宙万物生成与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09
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联,谓之自然。
万物生成时不知道其开始,成就时也看不到其终结。即使深入探究,也无法窥见其本质。它存在于“有”的末端,又出现在“无”的前端,无法探究其联系,这就是“自然”。这表明“道”与“德”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无法用人类的思维完全理解。
#10
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自然是道德的常态,也是天地的根本法则。它强调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是一种超越人为干预的本然状态,是道德和天地运行的永恒准则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