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纲论》是唐代著名道士吴筠所著的一部道教经典,主要探讨宇宙生成、万物演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吴筠是唐代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教的精髓,尤其注重对“元气”和“神明”的阐释。《玄纲论》中的“元气章第二”是其核心篇章之一,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本源与万物的生成,揭示了“元气”在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这段文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为后世研究道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建议收藏,细细品味其中的智慧 。
#01
“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生成的最初状态。在“太虚”之前,宇宙是一片寂寥虚无的状态,没有任何具体的存在。然而,在这种虚无之中,蕴含着一种至精至微的能量,这种能量在某种“感激”(感应激发)的作用下,催生了“真一”。“真一”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生成的起点。这里的“真一”可以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存在状态,是宇宙演化的最初动力。
#02
“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
“真一”通过“运神”(即运用神妙的力量)催生了“元气”。元气是宇宙的基本物质,它既是“无中之有”,又是“有中之无”。这句话表明,元气并非具体可见的物质,而是一种介于有无之间的存在。它是宇宙生成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无形无相的,难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
#03
“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
元气是一种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状态。它既是“无中之有”,因为它在虚无中孕育了具体的存在;又是“有中之无”,因为它本身并非具体的物质。元气的存在范围极其广阔,无法被完全测量;同时,它的本质又极其微妙,难以被直接察觉。这种描述体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的深刻理解,即宇宙的本质是无形无相的,但又无处不在。
#04
“氤氲渐箸,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联于此。”
元气在宇宙中逐渐凝聚,形成了一种混沌的状态。这种混沌状态没有明确的边界和形态,但却孕育了万物的雏形。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从这种混沌状态中逐渐演化而来的。这句话揭示了元气在宇宙生成中的关键作用,它是万物生成的起点。
#05
“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戻之气,散而为杂类。”
元气在演化过程中,分化出了不同的性质。清通澄朗的元气上升形成了天,浊滞烦昧的元气下沉形成了地,平和柔顺的元气凝聚形成了人类,而错谬刚戻的元气则分散形成了各种杂类。这种分化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同时也表明了元气在万物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06
“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孕育而成的。元气通过分化和演化,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不同事物。这句话强调了元气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它是万物生成的共同基础。
#07
“既涉化机,迁变罔穷。”
元气一旦进入演化的过程,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元气的演化。
#08
“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
元气是生成天地人物形体的根本,而神明则是赋予天地人物灵性的力量。元气和神明共同作用,形成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这句话揭示了元气和神明在宇宙生成中的不同作用,元气负责生成形体和物质,而神明则负责赋予灵性和精神。
#09
“故乾坤统天地,精魂御人物。气有阴阳之革,神无寒暑之变。”
乾坤(即天地)通过元气统御着宇宙中的一切,而精魂(即神明)则通过灵性驾驭着人类和万物。元气有阴阳的变化,而神明则不受寒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0
“虽群动紏纷,不可胜纪。灭而复生,终而复始。道德之体,神明之心,应感不穷,未尝疲于动用之境矣。”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事物虽然会消亡,但也会重新生成,宇宙的运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道德和神明是宇宙运行的根本,它们的感应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会疲倦。
【总结】
《玄纲论》中的“元气章第二”通过对元气的深刻阐释, 揭示了宇宙生成和万物演化的根本规律。元气是宇宙的本源,它既是“无中之有”,又是“有中之无”,在宇宙生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元气通过分化和演化,形成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而神明则赋予万物以灵性。宇宙的运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元气和神明共同作用,维持着宇宙的秩序和平衡。这段文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为理解道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元气化万物,神明赋灵性。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