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是一部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相传由战国时期的尹文及其弟子所著。尹文为稷下名家代表人物,与邓析、公孙龙并称为“名家三子”。
该书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其思想融合多家,以道家为基础,提出“大道无形,称器有名”,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在名学方面,强调形名有别,探讨名实关系,提出“形以定名”“以名定事”。政治上主张名法治国,“正名”是“法行于世”的关键,通过确立名分维护秩序,还推崇道家的无事而治,让各行各业各尽其责。
《尹文子》在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对形名关系的探讨推动了思辨哲学发展,其治国理念和名分观念对后世政治有潜在影响。
注:“路逢怒蛙”是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的一个典故,用来比喻上位者的行为对下位者的深远影响。这个典故的具体背景是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吴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励士气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路逢怒蛙而轼之”。
越王勾践在谋划报复吴国时,为了激励士兵的勇气,采取了非常独特的方式。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只愤怒的青蛙(“怒蛙”),青蛙鼓起肚子,表现出一种勇敢无畏的姿态。勾践看到后,立即下车向青蛙致敬(“轼之”,轼是古代车前的横木,这里表示下车行礼)。他的随从不解,问他为什么要对一只青蛙行礼。勾践解释说,这只青蛙虽然弱小,但它敢于表现出愤怒和勇气,这种精神值得尊敬。
勾践通过这一行为,向全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使是微小的生物,只要表现出勇敢的精神,就值得尊重。这种态度激励了越国的士兵和百姓,几年之后,越国的百姓无论长幼,面对敌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勇气,甚至愿意赴汤蹈火,不畏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