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是将中医养生理念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的一种养生知识总结,以简洁、押韵的歌诀形式,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进行概括,内容涉及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个养生方面。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歌诀依据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阴阳变化等,来指导人们调整养生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
立春
微风渐暖意渐困,
劝君常把懒腰伸。
疏肝调经气血畅,
吐故纳新肺亦清。
【译文】 立春时节,轻柔的微风缓缓吹来,天气逐渐暖和,人却渐渐感到困倦。在此建议您,要经常伸展懒腰。这样做能够疏理肝脏、调节经络,让气血畅通无阻;同时还能像吐出浊气、吸纳新鲜空气一样,使肺部保持清爽。
【解读】 立春标志着春天来临,气温回升,暖空气活动频繁。但人体对气温变化有适应过程,加之春季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液供应增多,流向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易产生困倦感,即“春困”。
伸懒腰是简单有效的缓解春困方式。伸懒腰时,身体肌肉收缩与舒张,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刺激大脑兴奋,缓解困倦。
春与肝相应,立春养生重在疏肝。伸懒腰能牵拉身体两侧肝经,促进肝经气血运行,调节全身经络气血,使气血通畅,维持脏腑正常功能。
伸懒腰过程常伴随深呼吸,可排出肺部浊气,吸入更多新鲜空气,增强肺的气体交换功能,维持肺部清洁,提高呼吸系统功能 ,抵御外邪。
雨水
春捂下厚上且薄,
调畅情志以养肝。
少酸略甜粥养胃,
捶背升阳驱体寒。
【译文】 雨水时节,要遵循春捂的原则,下身穿着要厚实,上身可以稍微单薄些。同时,要注重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以此来养护肝脏。在饮食方面,少吃酸性食物,适当吃些带甜味的食物,多喝些粥来滋养脾胃。另外,通过捶打背部的方式,能提升阳气,驱散身体里的寒气。
【解读】 雨水期间气温虽有回升,但仍不稳定,时有倒春寒。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易受风寒,所以下身宜厚,保暖防寒。而上身适当薄些,利于阳气生发,且便于根据气温变化灵活增减衣物。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春季肝气旺盛,若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保持心情舒畅,能使肝气调达,发挥正常疏泄功能,维持身体气机通畅。
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旺易克土,即肝气过旺可能影响脾胃功能。酸性食物入肝,会增强肝的功能,此时若酸性食物摄入过多,易使肝气过盛,损伤脾胃。甜味食物能补脾,适当食用可增强脾胃功能,抵御肝木之克。粥容易消化,能减轻脾胃负担,滋养脾胃。
背部为阳经之脉,督率阳气。捶背可刺激背部经络和穴位,促进阳气生发,激发人体阳气功能,驱散身体内的寒邪,提高机体抵抗力。
惊蛰
惊蛰一到百虫闹,
春游丛林防叮咬。
按摩迎香健鼻窍,
远离流感鼻炎扰。
【译文】 惊蛰节气一到,各种蛰伏的昆虫都活跃起来。此时去山林野外游玩,要注意防范被虫类叮咬。可以通过按摩迎香穴的方式,来增强鼻子的健康功能,让我们远离流感以及鼻炎的困扰。
【解读】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昆虫,它们开始苏醒、活动,外出活动时与虫类接触机会增多。
惊蛰后去丛林等地游玩,需防范虫咬。一些昆虫可能携带病菌,被叮咬后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感染疾病,影响健康。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按摩此穴可促进鼻部血液循环,增强鼻黏膜抵御外邪能力,预防和缓解鼻炎症状,改善嗅觉。
惊蛰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人体易受外邪侵袭引发流感,鼻腔作为呼吸道第一道防线,易受影响诱发鼻炎。按摩迎香穴能增强鼻的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流感和鼻炎发生。
春分
香椿一把健脾胃,
理气抗菌食欲归。
蒸饭且把香菇配,
麦菜降脂兼润肺。
【译文】 春分时节,食用一把香椿,有助于强健脾胃,还能起到理气和抗菌的作用,让食欲恢复。在做饭的时候,可以把香菇搭配上一起蒸煮,而麦菜则不仅能够降低血脂,还能起到润肺的功效。
【解读】 春分时节,香椿正当季。从中医角度,香椿性温,归脾、胃、肾经,可健脾开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增进食欲。现代研究表明,香椿含有的特殊成分有一定理气作用,且具备抗菌消炎功效,能帮助人体抵御病菌,维护身体健康。
香菇是营养丰富的食材,与饭同蒸,能为米饭增添风味。香菇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米饭搭配,营养更全面。其独特香气可刺激食欲,从中医食疗看,香菇有益气补虚等功效,适合春分时节食用。
麦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吸收,有助于降低血脂。同时,麦菜性凉,有清热润肺作用,能缓解春季气候干燥引起的肺部不适,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明
平肝养阴去风热,
晚睡早起舒形体。
广步于庭莫久卧,
时令青蒿服之宜。
【译文】 清明时节,养生应注重平肝、滋养阴气并去除风热。日常作息上,可以适当晚睡、早起,让身体得到舒展。不妨在庭院中漫步,不要长时间卧床。此外,这个时节适合食用应季的青蒿。
【解读】 清明时,天气转暖,阳气升发,人体内肝气也随之时令上升。若肝气过旺,易引发肝阳上亢,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且此时风热之邪也较为活跃,所以需平肝、养阴、去风热,维持身体阴阳平衡。
顺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适当晚睡早起,可使人体阳气更好地与自然界阳气呼应。舒展形体,有助于气血流通,使身体各部分机能得到舒展和调整,增强活力。
在庭院中缓缓散步,能让身体充分接触自然,促进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久卧易伤气,使人精神萎靡,不利于阳气的生发与气血流通,所以要避免长时间卧床。
清明前后,青蒿生长旺盛,是食用的好时节。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等功效,能帮助人体清除体内的湿热和邪毒,适合清明时节调理身体。
谷雨
巧吃三笋养三腑,
竹笋护肠排宿毒。
莴笋健胃增食欲,
芦笋利水膀胱舒。
【译文】 谷雨时节,巧妙食用三种笋类能够养护人体的三个脏腑。竹笋可以保护肠道,帮助排出肠道中长期积累的毒素;莴笋能够健运脾胃,增强食欲;芦笋则有利于通利水道,让膀胱气机舒畅。
【解读】 谷雨时,三种笋类——竹笋、莴笋、芦笋应季,它们分别对人体的肠、胃、膀胱三个脏腑有滋养作用,通过合理食用,能维持脏腑正常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竹笋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食物消化与排泄,减少宿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从而保护肠道,排出毒素,预防肠道疾病。
莴笋味道清新,略带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起到健胃作用,还能改善食欲,适合谷雨时因天气变化可能出现的食欲不振状况。
芦笋含有特殊成分,能促进尿液生成与排出,发挥利水作用。尿液正常排出有助于维持膀胱正常功能,使膀胱气机通畅,减少泌尿系统疾病发生。
立夏
花间漫步养心脾,
以指代梳五经拿。
转眼运目好入眠,
晨起涌泉多揉擦。
【译文】 立夏时节,可以在花丛间悠然漫步,以此来调养心脾。同时,不妨用手指代替梳子梳理头发,拿捏五经穴位。日常还应转动眼球、活动眼部,这样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早晨起床后,要多揉擦脚底的涌泉穴。
【解读】 立夏后气温升高,易使人烦躁不安,耗伤心血。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运行和脾胃运化。花丛间空气清新,景致宜人,漫步其中能放松身心,愉悦情志,达到养心脾的目的。
“五经”指人体头部的督脉、膀胱经、胆经等五条经脉。用手指代替梳子梳头并拿捏五经穴位,可刺激头部经络和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起到提神醒脑、调节气血、改善头部不适的作用,帮助缓解立夏后因天气变化带来的精神困倦。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而心又主神明,眼睛与心、肝等脏腑联系紧密。通过转眼运目,可以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疲劳,还能调节肝经气血,进而使心神安宁,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肾为先天之本。早晨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此时揉擦涌泉穴,可激发肾经气血,促进全身阳气的运行,起到补肾强身、滋养脏腑、改善身体机能的作用。
小满
汗多贪凉久损阳,
湿多挟热肝脾伤。
肚脐温灸神阙暖,
丝瓜入汤湿热光。
【译文】 小满时节,出汗较多,如果过度贪图凉爽,长时间这样会损伤人体阳气。而且此时湿气较重,又常夹杂热邪,易对肝脾造成伤害。可以通过温灸肚脐部位的神阙穴,让神阙温暖,从而起到养生作用。另外,把丝瓜煮成汤来食用,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湿热。
【解读】 小满后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若过度依赖空调、风扇贪凉,或喜食生冷,会使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寒邪易伤阳气,长期如此会导致阳气受损,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
小满时降水增多,湿气较重,且天气渐热,易形成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易阻碍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功能,影响气血运行与水液代谢,导致肝脾受损。
神阙穴位于肚脐处,是人体重要穴位。温灸神阙穴可借助艾草等温热之力,激发经气,调和气血,温阳散寒,健脾祛湿,改善因贪凉、湿热导致的阳气不足、脾胃虚寒等问题。
丝瓜性凉,有清热、凉血、解毒、利湿等功效。小满时食用丝瓜汤,能帮助人体清除湿热之邪,缓解湿热引起的身体不适,如身热、口渴、大便黏腻等。
芒种
暑湿至此渐增多,
按摩丰隆梅煮酒。
烦热更需把心静,
扩胸拉筋祛烦忧。
【译文】 到了芒种时节,暑热和湿气从此逐渐增多。可以通过按摩丰隆穴来应对,还可以煮青梅酒饮用。天气烦热时,更要让内心平静下来,并且通过扩胸和拉筋的方式,驱散烦闷忧愁。
【解读】 芒种处于夏季,气温升高且降水频繁,暑热与湿气交织,形成暑湿的气候特点,易影响人体健康。
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按摩此穴能健脾祛湿,应对暑湿之邪。芒种时青梅成熟,青梅煮酒不仅是应季饮食习俗,青梅还有生津止渴、开胃消食等功效,酒能通血脉、行药势,二者结合有助于抵御暑湿。
暑湿天气易让人心情烦躁,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绪波动大反过来又影响脏腑功能。保持内心平静,能使气血运行顺畅,缓解烦热之感。
扩胸和拉筋可舒展身体肌肉与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当气血通畅,气机调达,能改善因暑湿、情绪导致的气滞不畅,从而缓解烦闷忧愁的情绪。
夏至
阴阳至此两相转,
食苦养心少流汗。
早起晚睡戌时前,
菜不过夜多吃鲜。
【译文】 夏至这个节气,是阴阳转换的节点,阴气开始慢慢生长,阳气则逐渐减弱。此时应多吃些苦味食物来调养心脏,同时尽量减少出汗。在作息方面,适宜早睡早起,入睡时间最好不晚于晚上7-9点(戌时)。日常饮食中,蔬菜不要过夜,要多吃新鲜的菜品。
【解读】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此后,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滋生,阴阳之气由此转变,人体养生也需顺应这一变化。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入心,夏至后天气炎热,易扰心神,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可清热降火、滋养心气。同时,夏季出汗过多易损耗心气,减少出汗有助于保护心气。
夏季白昼长,早睡早起可顺应阳气的生长。而戌时是心包经当令之时,此时应让身心放松准备入睡,利于养心安神,使身体在夜间得到更好的修复。
夏至气温高,蔬菜存放过夜易变质,滋生细菌,食用后可能影响健康。多吃新鲜蔬菜能保证摄入充足营养,减少肠胃疾病风险,符合夏季养生对饮食卫生和营养的要求。
小暑
常吃水下三鲜菜,
粉蒸莲藕除烦热。
水煮鳝片补中气,
河蚌煮汤祛热咳。
【译文】 小暑时节,不妨经常食用生长在水下的三种鲜菜。把莲藕做成粉蒸莲藕食用,能消除体内的烦热之感。将鳝鱼切片水煮后食用,可以补充中气。用河蚌来煮汤喝,能够帮助去除因暑热引发的咳嗽。
【解读】 小暑正值夏季高温,水下环境相对清凉,水下生长的蔬菜如莲藕、茭白、芡实(或菱角)等,被称为“水下三鲜”,它们大多具有清热解暑、滋阴润燥的功效,适合在暑热天气食用,有助于缓解暑热对人体的影响。
莲藕性凉,有清热生津、健脾开胃的作用。粉蒸的烹饪方式既保留了莲藕的营养,又使口感软糯。食用粉蒸莲藕,能帮助人体清除因暑热产生的烦躁、燥热之感,缓解暑热带来的不适。
小暑前后,鳝鱼最为肥美。中医认为,鳝鱼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等功效。水煮鳝片能最大程度保留鳝鱼的营养成分,对于夏季因暑热耗气导致的中气不足,如体倦乏力、气短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河蚌味甘、咸,性寒,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等功效。小暑时,天气炎热,人体易受暑热侵袭引发咳嗽等症状。河蚌煮汤,可借助其寒性,清除体内暑热,缓解因热邪犯肺引起的咳嗽。
大暑
西瓜少食免驻湿,
热水多饮防寒蚀。
百草为丸三伏贴,
冬病夏治最宜时。
【译文】 大暑时节,西瓜要少吃,以免湿气在体内积聚;应该多喝热水,防止寒邪侵蚀身体。利用各种草药制成药丸,进行三伏贴敷贴,这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解读】 大暑酷热,西瓜虽能清热解暑,但它性寒凉且含水量高。过多食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导致水湿内停,出现肢体困重、腹胀、便溏等湿气重的症状。
大暑天人体毛孔开张,贪凉饮冷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寒邪易入侵。多喝热水能促进新陈代谢,使毛孔通畅,让暑热随汗液排出。同时,可温暖脾胃,抵御寒邪,预防寒邪内生引发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时,人体阳气也处于高峰。此时用多种草药制成药丸贴敷特定穴位,即三伏贴。药物借助阳气之力,通过穴位渗透,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寒证,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立秋
秋瓜坏肚勿多吃,
秋膘缓贴莫嫌迟。
滋阴润肺防秋燥,
银耳芝麻佐餐食。
【译文】 立秋之后,要知道秋天的瓜果不能多吃,否则容易损伤肠胃。想要贴秋膘也别着急,慢慢来不会晚的。此时养生重点在于滋阴润肺,预防秋燥,可以在日常饮食中搭配银耳和芝麻来食用。
【解读】 立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瓜果易受细菌污染。而且秋季人体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过多食用寒凉的秋瓜,如西瓜、香瓜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腹泻、腹痛等肠胃不适症状。
很多人习惯立秋后贴秋膘,但此时肠胃消化功能还未从夏季的虚弱状态完全恢复。若急于大量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贴秋膘,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所以应循序渐进,给肠胃适应时间。
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肺喜润恶燥,燥邪易伤肺。此时人体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滋阴润肺能保持肺部湿润,增强肺的功能,抵御燥邪侵袭。
银耳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富含胶质,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各种干燥症状。芝麻则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作用,尤其黑芝麻,对改善皮肤干燥、头发干枯等有帮助。将它们加入日常饮食,可有效预防和缓解秋燥。
处暑
着衣常把神阙暖,
饮食偏润汤为先。
夜眠早卧半时辰,
晨起蜂蜜润喉间。
【译文】 处暑时节,穿衣要注意常常让肚脐部位(神阙穴)保持温暖;饮食上偏向滋润的食物,而汤品是首选。夜晚睡觉要比夏季提前半个时辰入睡,早上起来可以喝些蜂蜜水,滋润喉咙。
【解读】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增大。神阙穴位于肚脐,是人体重要穴位,与脏腑联系紧密。保暖神阙穴能防止寒邪入侵,维护脾胃阳气,保证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对全身健康有益。
处暑后气候转燥,人体易缺水,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涩等症状。饮食偏润,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可补充水分与津液。汤品水分足,还能融入多种食材,如百合、银耳、山药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有效润燥,滋养身体。
处暑后,自然界阳气渐收,人体应顺应天时。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比夏季提前半个时辰(约1小时)入睡,能让身体得到更好休息,储备能量,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
经过一夜睡眠,人体水分流失,早上喉咙易干痒不适。蜂蜜具有滋阴润燥、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等功效。晨起喝蜂蜜水,可迅速补充水分,滋润喉咙,缓解干燥,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毒素。
白露
桂圆三颗温心脾,
颈肩腹足防风追。
时近初秋渐温燥,
荸荠雪梨汁一杯。
【译文】 白露时节,每天吃三颗桂圆,能够起到温暖心脾的作用。要格外留意颈部、肩部、腹部和足部的保暖,防止风邪侵袭。此时已临近初秋,气候逐渐变得温燥,来上一杯荸荠雪梨汁,有助于缓解身体的不适。
【解读】 桂圆性温,味甘,归心、脾经。白露后天气转凉,人体阳气也随之外浮内敛,适当食用桂圆能补充气血,温暖心脾,增强身体抵抗力,抵御秋凉。
白露后昼夜温差大,风邪活跃。颈部、肩部、腹部和足部是人体容易受风寒侵袭的部位。颈部受寒,易引发颈椎病;肩部受寒,可能导致肩周炎;腹部受寒,会影响脾胃功能;足部受寒,寒邪可通过经络影响全身。做好这些部位的保暖防风,能有效预防疾病。
白露后,天气逐渐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温燥之邪盛行。这种气候易使人体出现咽干口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荸荠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雪梨能润肺清燥、止咳化痰。二者搭配榨汁饮用,能有效滋阴润燥,缓解温燥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减轻因秋燥引发的不适症状。
秋分
秋凉胃疾渐增多,
南瓜煮粥保安康。
重阳登高喊远山,
健肺怡情少惆怅。
【译文】 秋分过后,天气转凉,胃部疾病逐渐增多。可以用南瓜煮粥食用,有助于守护身体健康。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去登山望远,对着远处的山峦呼喊,这样既能强健肺部功能,又能愉悦心情,减少心中的惆怅情绪。
【解读】 秋分后气温降低,人体受冷空气刺激,胃部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使胃内血流减少,抵抗力和适应性降低。同时,此时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增强,食欲增加,若饮食不规律或不节制,易引发胃病。
南瓜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它富含果胶,能保护胃黏膜免受粗糙食物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南瓜煮粥易于消化吸收,可养护脾胃,增强脾胃功能,预防和缓解胃部不适,对秋季肠胃健康有益。
重阳在秋分之后,此时登高,山中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登高过程中,呼吸深度和频率增加,可锻炼肺部功能,增强肺活量。对着远山呼喊,能调节呼吸,使气息通畅,进一步强健肺部。
秋天气候转凉,万物凋零,易引发人惆怅、抑郁等情绪。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能让人心情舒畅,缓解不良情绪。同时,强健的肺部功能有助于气血运行顺畅,而气血通畅也利于情志的调达,使人保持积极心态。
寒露
晨起行路莫贪早,
掌摩后腰肾阳发。
撷来桂蕊做酒酿,
暖身活血气自华。
【译文】 寒露时节,早晨起床后出门走路锻炼不要贪图太早,以免受寒。日常可以用手掌按摩后腰部位,以此激发肾中的阳气。采摘新鲜的桂花制作酒酿,饮用后能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使人气色自然光彩照人。
【解读】 寒露后气温下降明显,早晚温差大,清晨寒气较重。此时若过早出门锻炼,人体阳气尚未完全升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中医认为,肾位于腰部,腰为肾之府。用手掌按摩后腰,可通过温热刺激肾俞等穴位,激发肾中阳气。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充足,能温暖全身,抵御寒邪,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
寒露时桂花盛开,桂花香性温,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的功效。酒酿由糯米发酵而成,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能促进血液循环。将桂花与酒酿结合,不仅味道香甜,还能发挥二者的养生作用。
饮用桂花酒酿,能使身体暖和起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气血运行,让营养物质更好地输送到全身各处。气血充足且运行顺畅,人的面色就会更加红润有光泽,精神状态也会更好。
霜降
至此进补最适宜,
膏方对证好调理。
大枣煲汤温心脾,
热水洗脸冷洗鼻。
【译文】 到了霜降这个节气,是最适合进行进补的时机,根据自身症状选用合适的膏方能够很好地对身体进行调理。用大枣来煲汤可以温暖心脾,平时可以用热水洗脸,用冷水洗鼻。
【解读】 霜降时天气渐冷,人体阳气内藏,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此时进补能使营养物质更好地被吸收和储存,达到滋养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膏方是根据个人体质、病症等量身定制的中药方剂,具有滋补强身、调理机体的作用,在霜降时服用,可针对个人身体状况进行精准调理。
大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霜降后气候寒冷,人体易出现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等情况。用大枣煲汤,能发挥其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温养脾胃的功效,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成,温暖心脾,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热水洗脸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使面部皮肤得到更好的滋养,缓解因寒冷天气导致的面部血管收缩带来的不适,还能清洁皮肤。而冷水洗鼻可增强鼻腔黏膜的耐寒能力和抵抗力,提高鼻腔的免疫功能,预防因霜降后天气多变而容易引发的感冒、鼻炎等呼吸道疾病。
立冬
姜末入饺温三焦,
餐后冬枣肠胃调。
散寒来碗神仙粥,
白果猪肚喘咳消。
【译文】 立冬时节,包饺子时把姜末放入馅料,能温暖人体上、中、下三焦。饭后吃些冬枣,可调理肠胃。若想散寒,就煮上一碗神仙粥。而白果搭配猪肚炖煮成汤,能缓解咳嗽气喘的症状。
【解读】 立冬后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藏。姜性温热,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呕等功效。将姜末加入饺子馅,食用后能为身体提供热量,温暖三焦。三焦涵盖人体上、中、下不同部位,包括心肺、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助于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抵御寒邪。
冬枣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立冬后人们活动量减少,饮食相对厚重,易出现肠胃问题。饭后吃冬枣,其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预防便秘;多种营养成分能滋养肠胃,维持肠胃正常功能。
神仙粥一般指用糯米、生姜、葱白等熬制的粥。糯米补中益气,生姜、葱白散寒解表。立冬时喝此粥,能使身体微微出汗,驱散风寒之邪,预防感冒,尤其适合在寒冷天气里身体受了风寒时食用。
白果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的功效;猪肚能补虚损、健脾胃。冬季寒冷,一些人尤其是肺虚、脾虚的人群易出现咳嗽气喘症状。白果猪肚汤能补脾益肺,缓解喘咳,增强机体抵御寒冷和疾病的能力。
小雪
阳升阴降勿多动,
偏食辛辣内火起。
按揉太溪养肾经,
生吃萝卜熟吃梨。
【译文】 小雪时节,阳气潜藏、阴气上升,此时不宜过度运动。饮食上,若过度偏爱辛辣食物,容易引发体内上火。可以通过按揉太溪穴来调养肾经。在果蔬食用方面,萝卜适合生吃,梨则适合煮熟后吃。
【解读】 小雪后,自然界阳气渐藏,阴气渐盛。人体顺应天时,阳气也应潜藏于内以养精蓄锐。过度运动易使阳气外泄,违背冬季养生原则,耗伤正气,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运动应适度,以微微出汗为宜。
冬季人们常因天气寒冷,喜食辛辣食物来暖身。但小雪时,人体阳气内藏,辛辣食物性热,过多食用易助长体内阳气,导致阳气过盛而生内热,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太溪穴是肾经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肾在冬季主令,冬季养肾正当时。按揉太溪穴可激发肾经气血,滋养肾脏,调节肾脏功能,对因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萝卜性凉,生吃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下气宽中、消食化滞等功效,小雪时气候干燥,人们易出现肺胃积热,生吃萝卜可清除积热。梨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的作用,煮熟后如制成梨汤、蒸梨,其寒性降低,滋润作用增强,对冬季肺燥咳嗽、咽干口渴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大雪
睡前足浴畅血脉,
晨起对足搓涌泉。
舌顶上腭饮玉液,
茶熏银海蜜养颜。
【译文】 大雪时节,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能让血脉畅通;早上起床后,对着双脚搓揉涌泉穴。日常养生要舌尖抵住上腭,吞咽唾液,用茶水的热气熏蒸眼睛,还可食用蜂蜜来滋养容颜。
【解读】 大雪时天气寒冷,人体血液循环减缓。睡前足浴,即泡脚,能使脚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让全身温暖,缓解疲劳,利于睡眠,还能改善手脚冰凉症状。
涌泉穴在足底,是肾经起始穴位。早上搓揉涌泉穴,可激发肾经气血,振奋阳气,增强身体抵抗力,为一天的活动储备能量。
舌顶上腭会刺激唾液分泌,中医称唾液为“玉液”,含有多种对身体有益的酶和营养物质。吞咽唾液可滋养脏腑,促进消化,还能坚固牙齿,对养生保健有积极作用。
“银海”指眼睛,茶熏眼睛,利用茶水热气和茶多酚等成分,可缓解眼疲劳、干涩,保护视力。蜂蜜富含营养,能滋阴润燥,内服可改善皮肤状态,使肌肤光滑细腻,达到养颜效果。
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生,
饺汤补益最相宜。
搓揉耳廓冻疮远,
额颈保暖邪难欺。
【译文】 冬至时节,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萌生。此时,吃饺子喝汤,对身体补益十分适宜。经常搓揉耳朵,能让冻疮远离;注意额头和颈部的保暖,病邪就难以侵犯身体。
【解读】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从这天起,阳气渐升,阴气渐降,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人体养生应顺应这一变化,护阳补阳。
冬至吃饺子是传统习俗。饺子馅料多样,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热乎的饺汤既能补充水分,又有助于消化,起到温暖脾胃、补充营养的作用,符合冬至时节人体对营养和热量的需求,帮助身体抵御寒冷,增强体质。
耳朵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冬季易生冻疮。经常搓揉耳廓,可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耐寒能力,预防冻疮发生。同时,耳部有众多穴位,对应人体各脏腑,搓揉耳廓还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
额头和颈部是人体阳气较为薄弱的部位,风寒之邪易从这些部位入侵。冬至寒冷,做好额头和颈部保暖,如戴帽子、围巾,能防止寒邪侵袭,保护阳气,预防感冒、头痛、颈椎病等疾病。
小寒
气血阳虚皆难暖,
枣芪炖汤阿胶添。
内服外治莫相忘,
常灸气海与关元。
【译文】 小寒时节,人体若是气血亏虚或者阳虚,就很难抵御寒冷。可以用大枣、黄芪炖汤,再加入阿胶,能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养生时,内服药物或食物调理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外治法,比如经常艾灸气海穴与关元穴。
【解读】 小寒是一年中气温较低的时候,此时天气寒冷,人体的气血运行会相对缓慢。对于本身就气血不足或者阳气虚弱的人来说,身体产热能力不足,就更难以抵御外界的寒冷,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症状。
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阿胶则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佳品。在小寒时用它们一起炖汤,能起到补气血、益阳气的作用,帮助人体增强抗寒能力,改善气血阳虚的状况。
养生不仅要通过内服药物或食物来调理身体,还应结合外治法。外治法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与内服法相互配合,能更好地发挥养生保健的效果。
气海穴和关元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等作用。小寒时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激发人体阳气,增强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帮助抵御寒邪入侵,尤其适合阳虚体质的人。
大寒
时逢腊八好食养,
五谷杂粮细熬粥。
按揉太溪三阴交,
敛阴护阳无烦忧。
【译文】 大寒时节正赶上腊八,是进行饮食调养的好时机,用各种五谷杂粮精心熬煮成粥食用。同时,日常对太溪穴和三阴交穴进行按揉,有助于收敛阴气、护卫阳气,让身体没有健康方面的烦忧。
【解读】 大寒靠近年关,正值腊八。此时天气寒冷,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抵御严寒。五谷杂粮熬制的腊八粥营养丰富,如大米补中益气,小米健脾和胃,红豆利水除湿等。各种食材搭配,能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滋养脏腑,增强体质,是大寒时节食养的佳品。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按揉它可滋补肾阴,增强肾脏功能。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处,按揉此穴能调节肝脾肾三脏气血。大寒时阴气极盛,阳气微弱,按揉这两个穴位,能促进阴阳平衡,敛阴护阳,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减少因阴阳失调引发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