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妙的是,这座“山”,只用区区三味药组成。
这个小方子,就是唐代《备急千金要方》里面的磁朱丸。它是很值得品味的一张方子。方见——
这些症候是怎么出现的呢?告诉您,中医把它看做“心肾不交”的表现。肾中之阴水不能上济心火,使得心火偏亢,两者不能沟通交互,这才导致诸多症候。其中,心火偏亢,我们就失眠心烦,心神不安。肾阴肾精不足,不能上濡于耳,所以耳鸣。心气为心中虚热所扰而不畅,所以就心悸。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故而当肾精亏虚的时候,我们的双眼就会昏花,出现类似老花眼、白内障之类的毛病。
磁石和朱砂,一个管肾,一个管心,一个滋肾水,一个清心火,两相配合,值得期待。
但是,就这么一张方,您记住,自己不能乱用,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而且不能久用。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好、脾胃不好的人,更要慎用。为什么啊?因为方中的磁石、朱砂作为中药材,其对肝肾功能和脾胃的影响,目前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一般主张,此方虽是好方,但不可久用,中病即止。同时,患者若肝阴不足征象明显,比如出现潮热、盗汗、颧红等现象,用此方效果就一般了。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等的观察,产生了对气的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加之在气功锻炼中体悟到的气在体内的流动,于是在朴素认识逐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推测、联想、抽象和纯化,逐渐形成了人体之气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的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运动规律和形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