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二——提炼概括题
提炼概括能力是指从文章中提取符合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文字材料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性地表达出来的能力。提炼概括题是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它的考查重点主要是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把握。
概括题的表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全文的意思,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概括文中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点等。有的概括题还有字数限制,因此,解答概括题时,语言越简明越好。
概括提炼的一般方法是:
一、找中心句,加以提炼。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常常使用中心句,一个段落里也常常使用中心句。这些中心句,有的点明了主要内容,有的点明了人物的思想,有的点明了事物的特点,只要找到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第一步要在通读全文读的过程中,把握全文的要点,弄清全文主要意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第二步是审读题目,锁定区间。这一步要认真审读题目,根据题干要求,锁定阅读区间,并作进一步的细致阅读。第三步是细心探究,寻找标志。阅读要善于发现文中的标志性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它们往往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抓主弃次,去粗取精。一篇文章的内容可能会包括许多事件,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也会表现出多样性,我们在概括事件和人物特点时,必须删去那些次要的东西,保留主要事件或主要特点。例如要概括《社戏》中双喜的性格特点,我们会将他所做的事情一一找出来,从事件中概括出他的特点:是他想出了办法找到了船,是他让母亲放心地放孩子们去看戏,是他驾船来回行驶在河中,是他骂那老旦总是唱,是他组织孩子们偷豆吃,是他骂六一公公八癞子……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双喜这个孩子聪明能干,组织能力强,淳朴善良。至于骂老旦和六一公公,则是特殊情况下孩子天性的表现,不是道德恶劣的表现,因此应删掉这个内容。同时要注意简洁明了,表述准确。要进一步推敲要点,使答案既简洁明了、概括全面,又表述准确。
三、比较辨别,提炼要点,分层概括,然后综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相关信息涌人眼底,但只有通过比较和辨别,提炼要点,才能做到要点全面。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有些阅读材料比较长,一下概括起来有难度,这时我们可以先给材料分出层次,然后再将几层意思综合起来,或者再进行更精炼的概括。例如要概括《社戏》一文的主要内容,就要先将全文理出三层:看戏前写了“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找船的风波,去看戏路上的情景;看戏中有叙述台上的情景,写台下小伙伴买豆浆喝等;看戏后有回来行船,途中偷豆,六一公公送豆等情景。对这些内容相加有了初步感受后,再进行提炼,可以概括为:写“我”和小伙伴们在江南水乡看社戏前后的快乐景象。
[例题解析一](2008年四川省资阳市试题)
雨的四季(有删节)
刘湛秋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⑤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⑥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1.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解析]这道题属于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情”类试题,通读全文、整体感悟后我们会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解析]这道题属于考查“概括人物或景物的特点”类试题,回答这种题要精读课文,要全面,还要注意首先找中心句或中心词语,从中筛选出来就是问题答案。这四个段落均有中心词语。春雨:美丽、娇媚;夏天:热烈而粗扩;秋天:端庄而沉思:冬天:自然而平静。
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细致人微的刻画?
[解析]这道题属于考查“提炼刻画人物、景物的方法”类试题,回答这种题目要全面、准确,答题术语不能错。要用“作者运用”了……表现(突出、描绘)了……”的答题格式。所以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4.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请从第⑤段中摘录一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谈谈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道题属于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类试题,在回答效果时要注意不同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冬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冬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例题解析二]
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答题。
王
太太是个孤僻的人.跟邻居从不往来。有一天,她正在烧饭,突然听见邻居李小妹尖声哭喊。她从窗予望出去,发现一股浓烟正从李家的屋里冒出来。
王太太慌忙地跑出去,孩子的哭叫声更大了。想必父母不在家,眼看火势越来越大,一向胆小的王太太居然鼓足了勇气冲了进去。谁知才抱起小女孩,身后突然蹿起了熊熊的火焰。当她用毛毯把小女孩抱着冲出火窟时,她头发已经全焦,身上烧伤了一大片。就在这次火灾发生后,王太太的孤僻脾气居然改了,她尤其关心李小妹,总是买些东西送给她,并问长问短,有时候李小妹不用功、不听话,王太大可以气得哭起来。许多朋友不解地问:“你以前从来不关心邻居,为什么现在对李小妹甚至好得超过自己的孩子呢?”“因为我差点儿为她送了命!”
“差点儿为她送了命”,这是一句多么意味深长的话。人们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却可能由于自己最先的奉献和牺牲。牺牲愈大,爱得愈深。这也就是许多不心甘情愿,被征召入伍的青年,在经过报国的殊死战之后,变成爱国斗士的原因。
(选自《中外健康文摘》 文/刘墉)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并将它提炼成一个标题。
第1题考查在阅读中寻找中心句的能力。找准了中心句,文章的标题也就容易概括了。本文先叙事,后议论,一般情况下中心句在结尾,细读最后一段就不难找到,中心句是“人们的爱……的奉献与牺牲”。可用作标题的句子是:先奉献的爱。
2.全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2题考查对全文故事的概括能力。要答好这一题,可以阅读文章前两段的记叙部分,找出主要人物是谁,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概括就容易了。答案:王太太火中救出邻家女孩,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孤僻性格。
3.王太太起初是一个孤僻的人,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3题考查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解答这个题目,不但要知道写了人物什么事情,还要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中识别出人物的具体特点。例如第二段中的“慌忙地跑出去”“鼓足了勇气冲进去”,这足见她的勇敢;再如她照顾李小妹超过了自己的孩子,这足见她的热心。另外,文中有些词语也点出了人物的特点,如“鼓足勇气”“尤其关心”等。答案已经很明白了,这就是:
王
太太后来变得勇敢、热心。
[实战演习一]
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很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些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算理解,可能与她这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弟吗!”
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务,而我投入得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她只练到15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大多精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你的号有没密保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晌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渐渐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而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
可我不能表现得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我还想用QO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嘛。不管你什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
然而如小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
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想更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火柴嘛,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
(作者:佚名 选文有删改)
1.通读课文后,概括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2.根据提示,筛选文中的词语,提炼“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变化过程(均用双音节词):
迷恋—— —— ——
3.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4.文章刻画“我”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5.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
6.读罢本文,你可以提炼出一种写作模式,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尝试依此模式,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实战演习二]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
“左边有山。右边也有山,这是拱抱之势,后面这座山接着中央山脉,是龙头。好风水!”
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
“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
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楼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
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
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地,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小路走上去,停在一个红色花岗石的坟萌。碑上空空的,一个字也没有:四周的小柏树,像是新种的。
“瞧!坟做好了。”父亲笑着,“爸爸自己设计的,免得突然死了,你不但伤心,还得忙着买地、做坟,被人敲竹杠。”
她又一甩头,走开了。山上的风大,吹得眼睛酸。父亲掏手帕给她:“你看看嘛!这门开在右边,主子孙的财运,爸爸将来保佑你发财。”
她又出了国,陪着丈夫修博士。父亲在她预产期的前一个月赶到,送她进医院,坐在产房门口守着。
进家门,闻到一股香味,不会做饭的父亲,居然下厨炖了鸡汤。
父亲的手艺愈来愈好了,常抱着食谱看,有时候下班回家,打开中文报,看见几个大洞,八成都是食谱文章被剪掉。
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气,狠狠把报摔在地上。厨房里刀铲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父亲晚餐没吃几口,倒是看小孙子吃得多,又笑了起来。小孙子上幼儿园之后,父亲就寂寞了。
下班进门,常见一屋子的黑,只有那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亮着,前面一个黑糊糊的影子在打瞌睡。
心脏不好,父亲的行动愈来愈慢了:慢慢地走,慢慢地说,慢慢地吃。只是每次她送孩子出去学琴,父亲都要跟着。坐在钢琴旁的椅子上笑着,盯着孙子弹琴,再垂下头,发出鼾声。
有一天,经过附近的教堂。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唉!那不是坟地吗?埋这儿多好!”“您忘啦?台北的寿墓都选好了。”“台北?太远了!”
拗不过老人,她去教堂打听说必须是“教友”,才卖地。
星期天早上,父亲不见了,近中午才回来。
“我比手画脚,听不懂英文,可是拜上帝,他们也不能拦着吧!”父亲得意地说。她只好陪着去。看没牙的父亲,装作唱圣歌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
一年之后,她办了登记.父亲拿着那张纸,一拐一拐地到坟堆里教:“有了,就睡这儿!”又用手杖敲敲旁边的墓碑:“Hello!以后多照顾了!”
丈夫拿到学位,进了美商公司,调到北京,她不得不跟去。
“到北京,好!先买块寿地,死了,说中文总比跟洋人比手画脚好。”父亲居然比她还兴奋。
“什么是寿地?”小孙子问。“就是人死了埋的地方。”女婿说。“爸爸已经有两块寿地了,还不知足,要第三块。”当场,两口子就吵了一架。
“爸为自己买,你说什么话?他还不是为了陪我们?”“陪你,不是陪我!”丈夫背过身,“将来死了,切成三块,台北、旧金山、北京,各埋一块!”
父亲没说话,耳朵本来不好,装作没听见,走开了。
搬家公司来装货柜的那天夜里,父亲病发,进了急诊室。一手拉着她,一手拉着孙子。从母亲离家,就不曾哭过的父亲,居然落下了老泪:“我舍不得!舍不得!”突然眼睛一亮:“死了之后,烧成灰,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听话!”
说完,父亲就去了。
抱着骨灰,她哭了一天一夜.也想了许多。想到台北郊外的山头,也想到教堂后面的坟地。如果照父亲说的,撒到海里,她还能到哪里去找父亲?
“老头子糊涂了,临死说的不算数。就近,埋在教堂后面算了。”丈夫说,“人死了,知道什么?”她又哭了,觉得好孤独。
她还是租了条船,出海,把骨灰一把一把抓起,放在水中,看着一点一点从指间流失,如同她流失的岁月与青春。
在北京待了两年,她到香港;隔三年,又转去新加坡。在新加坡,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到台北。
无论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台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开车到海边。一个人走到海难,赤着脚,让浪花一波波淹过她的足踝。
走过那么多路,脚上留下许多伤疤,再找不到少女时的娇嫩。但是四海漂泊几十年,不论年轻或年老,也无论生与死,她觉得慈爱的父亲,总在自己的身边。
(选自《抓住心灵的震颤》)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
2.父亲变换寿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如果在文章开头加一段概括性的文字,以引出下文的回忆,该如何写?
4.老人的女婿是怎样一个人?请作简要概括。
( 参考答案见“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三” )
(搜集整理于《作文指导报》中考版第41、43期)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表达方式的运用》参考答案
1.这段话使跟了叙述的表达方式,概括了父亲的特点——威严,引出下文“她”和父亲之间的“斗争·。
2.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通过妈妈的描述,间接揭示了爸爸因我取得的好成绩而高兴的样子,暗示了表面威严的爸爸其实很爱我,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为下文爸爸托看大门的张伯照顾我作铺垫。
3.属于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美的气氛,烘托了“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4.使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扬“威严”的父亲原来是那么爱自己,点明中心“千万重山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照应题目,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