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隶书讲义之一:隶书的常识
中国书法史上排行老二的书体:隶书
【注:从今天开始,我与我的学生来共同学习中国历史上一种影响深远的书体:隶书。除了秦隶,汉隶是讲课的主要内容。从《曹全碑》开始,分别讲解八种汉碑。估计讲课要持续八周。在讲解隶书之前,先用10分钟复习上一讲的内容。在中国国学的四大名著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的第一篇开卷,孔夫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孔夫子讲了三层意思:学到的知识,经常复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当别人不理解我,而我却不怀怨怒,这不也是有教养的谦谦君子吗?”。其中,“不亦说乎”的“说”在古典文学中是通假字,与“悦”同义。“愠”YUN读“运”,是发怒的意思。“不亦乐乎”中的乐字在古典文学中读“洛,洛阳的洛”。复习内容此略】
五千年书法史,出现五大书体:篆(大、小篆)、隶、楷、行、草。而隶书是书法史上来之于民间,又广泛流布于民间、时间跨度最长的一种书体。(注:小篆从创立起,就是官方文字)
隶书的“爹妈”是篆书,脱胎于小篆。因此,有经验的书家称,练隶书则应该练一练(先练或同时练)篆书。在篆书向隶书的漫长演化过程中,民间无名的书法家将之删繁见简,变圆为方。到了秦代初见眉目,那就是书史上称之为“秦隶”的。秦代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两代而亡,二世死于赵高之手,比这个昏帝死的早的是创立小篆的丞相李斯。
相传创立秦隶的是当时级别低下的一位吏人叫程邈(miao读“秒”远的意思《楚辞.九章.怀沙: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职位高叫“官”,而职位低下的官称“吏”。根据我的判断,县官(区、县、局)级可勉强称“地方官”,而处级以下的干部,大概只可称“吏”了。)
由此推断,如果说,我们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有姓的李斯称为第一个伟大的书法家,那么,程邈却是第二位。千年书史,两位伟人,几乎在短短二十五年间创立了两个书体的功劳。当然,与李斯一样,程邈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对流行于民间非正规的隶书进行了梳理、总结或称之为提炼。
秦隶带有篆味,无雁尾状的波磔(磔:音:折)一直从秦亡、西汉兴起,又到东汉的数百年演化,隶书才趋于完美。特点是出现蚕头雁尾,结体更加严谨,风格独具。比之于汉隶的许多装饰线条来,有的老书家则更喜欢“天工出自然”的秦隶。
汉隶的特点是:笔势左右开张,取横势,这与以后的行草书取纵势呈鲜明的区别。字形扁方,每个字都有翩翩欲飞之态。结体上下紧密、向背分明,极尽变化之美;用笔或方中带圆,或圆中见方,浑厚坚实。
隶书分成三类结体:内紧外松、内松外紧、介乎其中。第一种是中宫收紧,四边舒展,线条呈辐射状,形体秀美飘逸。如《曹全碑》;内松外紧指字的内部结构疏松,四角撑立,方正端严、厚重大度。如《衡方碑》。而居于两者之间者,结体峻快雄强、秀雅明丽。如《张迁碑》。
据我所知,汉碑中名扬碑林者有八大碑帖:除《曹全》、《衡方》、《张迁》以外,还有《史晨碑》、《礼器碑》、《?》一时难记其详。碑碑有特色,碑碑有个性。
隶书的笔法,基本有四笔,(这比之于后来的楷法,如“永”字八法等,要相对简单的)。
一是平画,状如玉筷。两端略方,前后匀圆;
二是波画:蚕头雁尾,姿态很美。这也是千古隶书的基本特征;
三是折画:即将两种笔画连接,但连写时必须另起一笔;
四是掠笔:向左下方顺势掠出,与右下伸展的捺相对应。
以上四种笔法,其实是丰厚的“土壤”,为以后唐楷的兴起,形成了法则。例如:唐代伟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浑厚雄伟,直接导源于《衡方》与《张迁》。唐初另一位大书家褚遂良则字体细筋入骨、体势飞动,脱胎于汉隶《礼器碑》;欧阳洵的儿子欧阳通之字,力可扛鼎,捺脚翼然,明显受到《华山碑》与《史晨碑》的影响。
如果将隶书比喻成篆书的儿子,那么,以后的楷书则是篆书的孙子。层层演化、代代相承。但是,篆、隶、楷三体又有明显的区别,突出在结体上。就隶书而言,有着大量独特之写法。如单人旁、双人旁、直刀、竖心、心字底、三点水以及宝盖头等。这些偏旁部首的写法是与楷法大不相同的,下面细细道来。
切记,隶书的结体,很讲究造型之美,如学书之人都晓得的法则:蚕不并头、雁不双飞。在一字中,凡是一笔主横,可用蚕头雁尾,其它横画均写成平画,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下面,我在讲课中直接引用江鸟先生(沈鸿根)的论述,重点介绍《曹全碑》以及《张迁碑》。
(一)《曹全碑》简介
《曹全碑》是东汉隶书名碑,以风格秀丽多姿和结体匀整清丽著称于世。此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系东汉碑刻,现在的县名改为“合阳”,是东汉时期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刻。到了明代万历初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根据历史的记载,在明代的末年,此碑断裂,因此,后来得拓本有裂痕、此碑于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
由于此碑的艺术性突出,在汉碑中独树一帜,神采飞动,华丽秀美,因此为历代的书法家所称道,誉为神品;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用笔起止锋芒,纤毫毕露”;有一位叫孙退谷的书法理论家赞此碑:“字法遒劲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他将此碑称之汉碑之中的宝贝。
沈鸿根大师点评此碑犹如宋词中的李清照的词,秀韵流畅,乃婉约之典范。因此,学此碑,最忌用笔粗重,结体方拙,用笔圆锋中行,速度轻快,追求“秀逸多姿”的特色。
【附:《曹全碑》影印件】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注:郃:音和,郃阳乃县名,在陕西省,今已改为合阳)
这块名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中国的东汉这个朝代自光武帝刘秀建立,一直到汉献帝灭亡(公元25年至220年)共历时近200年。汉灵帝就是献帝的前朝皇帝。他登基当皇帝直到传位献帝,然后天下大乱,五十年后,东汉灭亡。
《曹全碑》是在明朝的万历年出土于陕西郃阳旧城,后来作为珍贵的文物移置于西安碑林。这块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正面)20行,每行45个字碑阴(背面)五列。书评家称之为“秀丽圆润、妍媚清华。”
汉代的名碑,除了《曹全碑》以外,还有《衡方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华山碑》、《张迁碑》等。以后,我发表博文,就此一一详做说明。
关于《曹全碑》的基本点画写法
横画:写法简单。逆锋起笔,原地回锋,然后中锋行笔,最后回锋收笔,收笔也是原地回锋,故两端尽管逆锋和回锋,但并不粗大,唯一的要求是圆润,这种写法其实发源于篆书。
《曹全碑》的笔画清秀,一般仅用“一分半”笔,遇主笔出现蚕头雁尾才用二分或二分半笔。简言之,横画两种,重点练习蚕头雁尾。因为,这是古代隶书最重要、最显眼、最漂亮也是最有个性的书体特征。带有明显的“装饰性”。我看“蚕头雁尾”不禁想起古代皇宫的飞檐,或者徽派建筑的屋顶样式,大概两者的审美特征是一脉相通的吧!
隶书讲义之二《曹全碑》的艺术特点风格秀逸 神采飞动 华丽秀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曹全碑》
【复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上一讲,我们学习了汉碑的发展历史,隶书从秦代就已经在民间产生,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书法,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首先记住一些基本的特征。如汉隶的书写要领:“横平竖直......(见丁老师给你的讲义)其中,隶书的竖画一般都是很短的。线条的藏锋、回锋都是继承了小篆的笔法,在自然中形成特别是在许多线条中,如波画不必刻意回锋,另外,同学可以记住:隶书历史上还可以叫“汉碑体”,又由于笔画有分向左右两边的体势,所以也叫“八分体”。字形扁而对称。】
在上一讲中,我作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如果将篆书(包括大、小篆)比作爸妈,那么。隶书则是他们的儿子。又经过若干年的演变,隶书又“生”下了一群子女,于是,可以说,楷、行、草书都是隶书的晚辈。
追溯历史上隶书的形成过程,叫“隶变”。具体来讲,是指我国文字与秦代的小篆向汉代的隶书演变。这个过程是汉字形体发生质变的过程。
再打一个比喻:一个小男生、小男孩,到了发育的年龄,开始有了细茸茸的小胡子,喉结也凸出了,身高在短短几年一下子上窜了,这就叫“飞跃”。
汉字进入隶变,就是由古文字进入新文字的质的飞跃。
经过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发现隶书在战国晚期的秦国已经初步形成。如“云梦睡虎地”一个秦墓中发现简文,这就是早期的隶书。
考虑到授课的时间有限,隶书演变漫长过程不必细述,待以后有空专门讲《书法史》。只要让学生先了解:隶书由篆书演变,为什么会变,主要原因是书写篆书太慢,而从中央到各级官府处于事务很忙,下级官吏为了加快书写速度,就采纳流行于民间的“简体”,变成篆书快写法,干脆有的书法史书称隶书叫“草篆”。
下面,集中一小时,讲《曹全碑》的部分点画写法。
1、横画的写法。其实,横画的写法源出“篆法”。一脉相承。写法简单:逆锋起笔,原地回锋,然后中锋行笔,最后回锋收笔,注意在起笔、回锋、行笔、收笔一系列过程中的提按过程。
横画的基本要求是力求圆润。《曹全碑》由于笔画清秀而流美,因此,线条不能粗,用大楷笔的“一分半”笔即可,以后出现波画,也仅用二分或二分半笔。反映在“蚕头”与“雁尾”。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曹全碑》,那就是“秀”字。记住此碑的特征。
横画看似简单,但写好它却并不容易,简言之,还是考验书写者的控笔能力。较容易的是着腕写小字、垫腕写中楷,最难是悬腕、悬肘写大字。这是一方面;另外,吸收篆书的线条美,如以前书法理论评价好的篆书线条分成两类,一是“玉筋篆”,线条象是玉石雕刻出来的;二是“铁线篆”,线条象是用铁丝绕出来的。这里有行笔的力度、速度、翻笔的弯度、涩笔行笔的能力等,总之有许多的道理。涩笔产生的线条,边际是“毛”的,不能光滑。这种样子象古松的皮一样,而不是象小娃娃的脸。
2、波画的写法。波画即为隶书最富特征的“蚕头雁尾”画。蚕宝宝的头,正好我的学生江禹小朋友养了一窝蚕宝宝,可以注意观察这些可爱小生命的头是什么样子的。“雁尾”是指大雁的尾部,而不能混同于“燕子”。因为“燕尾”是呈剪刀状的。两种笔法大不相同。颜真卿的楷书中,个别字会出现燕尾。【现场演示】
在隶书的字型结构之中,波画在一字中是主要的横画,往往(大部分)是一字的主笔。如“王”字,三横中,最后一横出现波画,同时也是“王”字的主笔。在任何情况下,一字中哪怕有七——八个横笔,也只能出现一个波画。否则主次不分,犯“双飞”之病。
波画的写法:逆锋起笔,但必须环转一下,落笔铺毫环转一气呵成,形成“蚕头”,中锋行笔时,笔要稍稍提起,不提笔,线条会与“蚕头”一样粗。到最后,顿笔靠腕力捺出,出锋收笔,力到捺尖。【现场演示】
注意:波画一般行笔的线条呈上平下弧。边际线上端平展而下腹微凹。
横画、波画,构成了隶书的基本元素。这两笔写好,隶书就写成功一半。特别是波画,是汉隶的基本特征。举个例子,就象京剧的脸谱、打太极拳的“云手”、徽派建筑的“牌坊”、象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汉隶与秦隶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
3、捺画的写法。实际上,捺画是波画的变形。也是逆锋起笔,但不要求形成蚕头,然后逐渐用力铺毫向右下方行笔,到了出锋之前,先停顿一下,再顺势提笔捺出。
注意一个细节:《曹全碑》的捺画,包括前面讲的波画雁尾大部分都不翘尾巴。书写时务必引起注意。【演示】
4、戈钩的写法。《曹全碑》中主要出现两种戈钩即:背抛钩(如风字)、浮鹅钩(如也字)。
注意观察:背抛钩的形态正如高山上直泻而下的飞瀑,遇到下面的地面或岩石,水势变换方向翻出波势。写法:逆锋起笔,形成蚕头,然后斜直下行,转弯处铺毫,用力顿一下,然后出锋平捺。隶书的捺区别于楷书捺,隶书是雁尾状的。
浮鹅钩:逆锋起笔,同样直下行笔,转折处速度放慢,先提后按,逐渐用力,向右行笔。出钩时要顿笔,再出锋平捺。形成的捺脚状同样是一个雁尾。
5、竖画。要求下悬线条垂直,状如老大娘纳鞋底的针一样。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下端细小而不象老鼠尾巴。由于《曹全碑》的字态扁平,因此,竖画一般都较短。【演示“平”字,腰间两字反向写】
隶书讲义之三:《曹全碑》的笔画特点《曹全碑》的笔画特点续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上一讲主要讲了《曹全碑》的横画、波画、捺画以及戈钩四种笔画的基本写法。【如:于字、上字、人字、戈字等】于字的上横是短横、下横则是波画;上字的下横也是波画;人字的捺脚表现得很夸张,行到收笔处要顿笔;戈钩的写法仅仅是捺画的下行角度放大而已。【详见本博文后的附图】
在以上四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记住:作为横画,无论是长横或是短横,实质是篆书写法,平时,我们简称为“篆法”。口诀是“逆起、中行、回收”。
在这个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隶书有着其父亲:篆书的“遗传因子”,现在叫“DNA”。在以后的楷、行、草诸体中,绝大部分用笔都秉承了“逆锋起笔(藏锋)、中锋行笔以及回锋收笔的“光荣传统”,可谓用笔千古不易。
而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隶书讲义之四:《曹全碑》偏旁部首《曹全碑》的偏旁部首写法
注:以上复印件系上海市著名书法家沈鸿根先生的著作部分内容,前部分博客亦作了引用。特此说明。编者注。
在讲《曹全碑》偏旁部首之前,先概要地讲一讲隶书发展史。隶书从秦代发端,到汉代兴盛,尤其是到了东汉发展到了完美。西汉时留下的隶书名作是汉简体刻在竹片上的叫“简”,刻在木片上的叫“牍”,用线串成一卷一卷,往往一本书要装一车,因此,我们古代留传下来的成语有“学富五车”和“汗牛充栋”之说。
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如云。有《石门颂》,把字刻在山崖之上;《乙瑛碑》这块石碑保存在山东曲阜的孔庙之中,还有《衡方碑》、《史晨碑》、《张迁碑》等,其中《曹全碑》是历代影响最大,学书的人最多,最为秀美,汉碑中刻字最多的一块碑。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此碑何人所写,不得而知。
下面,开始讲《曹全碑》的偏旁部首。
1、单人旁。如“仍”、“他”等字,第一笔用挑法,与楷书正好反其道而行之,书写时,先逆锋起笔,再由重而轻出锋挑出。另外起笔写竖画,由于竖画与挑点相交,所以竖画起笔时可以直接落笔,而不必按常规逆锋起笔。当然,以逆锋起笔为佳,由书写者自己选择。
2、竖三点。隶书的三点水,都指向右方,与楷书的参差错落完全不同,而且成辅射状,其写法是:逆锋起笔,出锋收笔,一般上点稍向下,中点长而略平,下点短而上翘,如有一条无形线,三点在某一点上会聚焦。学书者必须把握隶书偏旁中的这个特点,与波画一样,非常具有个性化。
3、左耳旁。左耳旁由曲折与竖画组成,这个偏旁与楷书的写法也有明显不同。其写法是:逆锋起笔,折笔时逆锋向上,回正后折下,再提笔写下折,上下两折有区别,上呈肩势,而下折呈婉转,然后另起笔写竖画,逆起笔而悬针竖收笔。注意,与楷书写“耳朵”明显不同的是,楷书分笔完成,而隶书的“耳朵”曲折画则应一笔写成,转折时,靠提按而笔锋不能离开纸面。【演示例字:“除”等】
4、宝盖头。宝盖头由两点和横钩组成,其写法是先写上点,再写左点,然后写横钩,钩时一般顺着横画连笔向上而后出锋收笔【演示“官:字写法】,《曹全碑》的宝盖头横钩,有时一笔分成两笔写,即:写好横画之后,再另起笔写钩,但笔虽断而意相连。
5、草字头。《曹全碑》有不少字草字头写成两点一横【现场演示】,其写法是:先写两点,再写一横,也可以反过来,先写一横再写两点,但不论先写后写,横要长,点要短。而且点与横必须交接在一起。
6、双人旁。隶书中的双人旁由两点和一撇组成,与楷书明显不同。【演示】其写法是:先写上点,再写下点,然后在下点收笔处,逆锋起笔写撇画。请学员注意,《曹全碑》的双人旁,点短小粗肚,而下点细长如横,很有变化,写法仍是逆锋起笔,原地停顿,然后提笔向右方拉出,笔势干脆不能拖泥带水。
7、心字底。隶书心字底也是很有特色。写法也与楷书有明显的不同。上面的中点与右点都在钩里面。写法【现场演示】:先写左挑点,再写钩,此钩长大而飘逸,然后再写中、右点。我细加观察,古人写此笔画,状如一只放置倾斜的盘中放了两只小肉丸子,很有趣。请学员注意,中、右点的出笔顷角会有变化,不可不察。专业的术语称此两点“势态呼应”【例字“志”】。请注意,古代写“志”字,往往将上半部分的“士”写成“土”字,说明东汉的字体尚在规范之中。
8、绞丝旁。隶书的绞丝旁,下面的横三点一般写成“小”字,这也是隶书特有的写法,先写左弧,再写右折,右折呈S形,共有两折,然后写点,接下来写“小”字,写“小”字要先写中竖,然后再写左右点,两点应相背,对称,《曹全碑》的绞丝旁与其他碑不同的是:转折须圆,点画遒丽。
9、竖心旁。《曹全碑》的竖心旁,比楷书多一画,其写法是:先写中间长竖,要求藏头护尾,再写左短竖。也须回锋收笔,然后写右面两短竖。因此两短竖的下端略尖,故不要回锋收笔,这个竖心旁,中竖为主笔,须长而大,左竖次之,略长,右两竖的长度再依次缩短,使整个竖心旁的线条主次分明。很有变化和层次感。注意书写四竖的细节,四竖直中有曲,长度不一而且不平行,高低要参差错落有致,四笔之间的气息贯通,疏密均衡。【现场演示:“恤”字】竖心旁与血字的两个部分相互穿插,很有趣味。
10、游水旁。隶书的游水旁一般写成三点一折捺,也有写成两点一折捺的。至于这点画,既可写成撇点,又可写成挑点。而《曹全碑》的游水旁基本写成撇点,如“近”字,具体写法【现场演示】:先写好两撇点之后,逆锋起笔向下撇,此撇点呈细线状插入下面的长捺画,笔不离纸,轻微提锋,随后回锋与长捺,捺脚要舒展而飘逸。
11、提手旁。隶书提手旁的重要特点是第三笔不是楷书的挑,而是写成横,具体写法:落笔写上横,再写竖钩,最后写下横,下横要比上横略长【现场演示:“扶”字】。
12、最后一个偏旁:言字旁。隶书的言字旁上面是横而不是点,如写成楷书的点,那就是写错了,【演示具体写法】:先写上横,依次写以下三横,然后写“口”,此偏旁上四横均呈左低右高之势,四横中的第二横是主笔,最长,其他数横均较细瘦,每一横均要求提笔回锋。
今天就讲到这里,主要是12种偏旁的特征,下一讲“《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隶书讲义之五:《曹全碑》结构续编
《曹全碑》专题博客小结
钱茂生老师早就“关照”我们这些学生:“学习书法理论相对是容易的,而要掌握其书法的精髓是非常之难的。”因此,关键是实践。书法家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
在书法发展沿革的历史中,东汉隶书中的名碑代表作:《曹全碑》,其结构特点是鲜明的。上世纪海上书家江鸟(沈鸿根)先生在《书法十五讲》一书中,就此概括了四大特点:横平竖直、左右舒展、上下紧密、突出主笔。笔者以为,江鸟先生用寥寥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曹全》的全部精华所在,掌握它,即“牵住了牛鼻子”。
1、横平竖直。隶书最初为民间书法,但根基在篆法,因此,它的结体(结构)仍然如小篆,大方庄严而端正,所以,它的横画平展,竖画挺直,由此而使字的重心平稳。
[例字:如“主”、“干”等]。注意:《曹全碑》的结体不仅横平竖直,而却横长竖短,字体优美。我在临习中观察,有的竖画,仅仅是主笔长横或波画的三分之一。这是明显区别于楷书的特点,应该注意。当然,隶书之横笔“平”,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平。而不是以后唐楷之横的倾斜式、左低右高式的平。(详见图例)。
2、左右舒展。在《曹全碑》中字型结构的对称性非常之强烈。看字恰似看人之五官,看身之服饰,看殿堂之构架……如江鸟先生选定的例字:“丞”与“北”等。如“丞”之的左撇与右捺,各向相反处舒展,而且左右对称;“北”字的左折横与右雁尾,也是相互舒展。看到这些字的造型,不禁会使我们联想到自然界中飞翔的蝴蝶,蜻蜓以及其它体态轻盈的美丽昆虫,不仅字型结构的左右对称,而且还有翩翩的飞动之感。
3、上下紧密。《曹全碑》在左右舒展的同时,在结构上,又呈现了上下紧密的艺术特点。点线在上下之间排列得比较紧密,这与左右点画布局疏朗正好相映成趣。如“拜”字、“馬”字等,【详见字例】。这种字态结构上的上下紧密与左右宽舒,形成了《曹全碑》鲜明的个性,使之显得清雅柔美,飘然欲飞之感。
4、突出主笔。这个主笔的概念,我们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很明白了。除了仅有一笔的字,其它任何字都有主笔。如“二”字,那个是主笔?一目了然的。《曹全碑》秀色可餐,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主笔突出。而且,你细加观察,这个十分入目的主笔都是横向的,显得更加飘逸。如“武”字、“功字”。其中,“武”字的戈钩甩向右侧,而“功”字的一长撇伸向左侧,江鸟老师形容道:此造型如隆冬的雪梅,枝干横溢斜出,字态楚楚动人。[影印中:例字:武、功等]
汉隶《曹全碑》就讲到这里,共讲了五个小时(包括演示)。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小结一下:
书法之道,这根黑色的线条,是绵延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永恒缆绳”。而在书法诸体的历史变迁中,隶书从篆书的“母腹”中出来,它又孕育出以后绵延千年的楷、行、草诸体。因此,我们又可以讲隶书成为是跨越古体汉字和今体汉字的一座伟大的桥梁。于是,“不通篆隶,难成大器”之论,成为学习书法的一句格言。
根据我对《曹全碑》的理解,古人称之“遒秀逸致”之说,绝非溢美之词。遒者,劲也!强健之意,有学书之人,将《曹全碑》说成是弱不禁风的纤纤女子,这是判断的失误!它的“遒”则在于字态内含骨力,因此,我认为《曹全碑》更象一个风流倜傥而面容秀逸的小伙子,在展示街舞的韵致,举手投足,充溢着少年的英姿和生气。
把握《曹全碑》,并理解此碑的内涵,须注意几点:
其一,笔速不能过快,当然也不能行笔慢若蚓行,注意行笔的节奏,以确保线条的燥润有度。燥处显其斑斓,使线条行过纸面,如苍郁的古松枝干,而润处则凸显字态的精神,丰盈的体态和小伙子身上劲健的肌肉。总而言之,线条决定质量!
其二,学好波画则汉隶成功一半。此言似乎有言过之意,但实际上,蚕头雁尾不正是隶书区别于其他任何书体的标志吗?而由波画引伸出的捺、戈及其他笔画也是如此。波画收笔,大有讲究,近拟出锋,而照习惯慢收锋将毫端收入“体内”似乎几成败笔,这点是我学书的体会。
其三、无论波画、背抛、浮鹅、戈钩……在《曹全碑》中大多(七成以上)是平出。这与《史晨碑》、《张迁碑》等碑有明显区别。而与《礼器碑》近似。但根据我之观察,《礼器碑》的波画收笔“翘头”之笔在四~五成以上。说明汉碑化作民间书法在不规范中突显出的是多姿多彩的韵致,不可厚非。
其四、《曹全碑》与其他汉碑一样,竖画短而粗壮,由此而使字态扁平,字的重心下沉,因此,使隶书个个如“夏云飘出于山峦,”或叫“夏云出岫”之态。(注:“岫”音:袖,山洞之意)
其五、隶书多种点法,不是可以瞎点的,以前观察报载知名老书家书隶体,满篇云霓,写得确实漂亮,甚至还有创意,但一个共同点,是点法却往往草草了事,满目看去,其状均如撒在宣纸上的千篇一律的“绿豆”或“赤豆”。通过学习江鸟书论,才懂得点有多态,主要是“竖点”、“挑点”、“撇点”以及“捺点”等,其态各异,不可不知。
下面,用十来分钟再归纳一下12种偏旁部首的特点。
1、“单人上挑”。指隶书的单人偏旁不是楷书的短撇,而是挑法。具体请看前面的博客文章。
2、“三点聚焦”。隶书的“三点式”与楷书相反,不是连绵之点,而是指向聚焦的点法。
3、“先折后转”。耳朵的写法特征。
4、“可连可断”。宝盖头的长横与钩的关系问题。
5、“横长点短”。指隶书的“草字头”的特点。
6、“三点异向”。指心字底的三点特点。
7、“一开一合”。指绞丝旁的上下两个连绵圈的特点。
8、“一肥一廋”。指双人旁的上下点的特点。
9、“四竖异态”。指隶书的“竖心旁”的特点。
10、“三点一捺”指“隶书的”游水旁的特点。
11、“挑笔横写”指“提手旁”的特点。
12、“点变短横”指“言字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