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自从有汉字以来,汉字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约为3500至4500字,因为其中有些符号,现在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文字,或者那个时代的生僻。
博物馆里,很多古玉器的名字让当今的人们看起来非常陌生,甚至也无法从字面上去了解这些玉器的作用。如下面的这些文字
觽 [xī]
解释:古代佩饰之一。据《说文》称:“尖端甚锐,用以解结,以象骨或兽角制成者。”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至汉代,已渐失去解结的功能,而转化为童子的佩饰,多佩带于身体一侧,有“左佩小觽,右佩大觽”之说。因为觽原有解结之功能,故以玉觽为佩,寓意童子成年后智慧超凡,世间所有疑难困结之事皆可迎刃而解。
故宫博物院藏 - 白玉龙首觽
蹀躞 [dié xiè]
解释:蹀躞释义小步走路。往来徘徊。也是唐代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
陕西历史博物馆 - 九环白玉蹀躞带
獬豸 [xiè zhì]
解释:獬豸又称獬廌zhì、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西安市文物局藏 - 西汉玉獬豸
瑗 [yuàn]
解释:古玉器名。召集人时所用的器物,形状如壁,孔更大。类似今天的召集令,见物如见令。
国家博物馆藏 - 战国勾连云纹瑗
鋬 [pàn]
解释:器物上备手提拿把握的部分。如古酒器爵与斝都有鋬。
故宫博物院藏 -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
鶻 [gǔ] 又读 [hú]
解释:gǔ见“鶻鵃”。即鶻嘲。一说即斑鳩。鶻hú,鸟类的一科。翅膀窄而尖,嘴短而宽,上嘴弯曲并有齿状突起。飞得很快,善于袭击其它鸟类。也叫隼sǔn。
国家博物馆藏 - 鹘啄鹅饰件
攫 [jué]
解释:本义是鸟用爪迅速抓取的意思。《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秦王益怒。令左右引朱亥置虎圈中。圈有斑斓大虎,见人来即欲前攫。”
故宫博物院藏 - 玉鹰攫人首佩
樽 [zūn]
解释:指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有点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故宫博物院藏 - 玉兽纽夔龙纹樽
卣 [yǒu]
解释:读作“有”,是中国先秦时期酒器,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
故宫博物院藏 - 青玉兽面纹提梁卣
銙 [kuǎ]
解释: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玉、金、银、铁、犀角等制成。唐代,带銙以文武三品官以上佩金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
故宫博物院藏 - 明早期白玉凌霄花纹带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