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中的双虚步是与《太极拳论》中的“双重”相对应的功夫,是内力的微妙应用,并不是单纯指重心。《太极拳论》认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意思是说,一犯“双重”之病,你怎么练都没用,哪怕你每天练多长时间都不能运化,一旦与人交手,都会被人打败。
这种“双重”之病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可以说凡是练功夫都是要避免这种现象,才能练成高深的功夫。社会上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双重”各有述说,但是以我所知所看,多是以猜测出之,并没有实修实证。比如很多人认为双足重心相同就是双重,或者进一步认为手和脚放在同一边重心是双重。这些都是胡乱猜想,并没有真正的去体验和思考。
双重重心平均放在双足的情况在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基本上是很少见的,多只见于桩功之中,比如无极桩和浑圆桩,但是这两个桩功在世传太极拳中是最主要的桩功。如果以重心平均而论双重,那么是不是说前人所传所教是骗人?而手足重心同放于一侧就是双重之说,更是大误。谁要是把手特意放到重心的另一侧,人就失去平衡了。仅以太极拳的云手而论,他就是手和足的重心一致的。
那么怎么避免双重呢?我的老师李兆生先生在已经出版的有关循经二十四式太极拳的书中,第一个展示的就是宗风所传的双虚桩,是介于虎步(虚步)龙行(弓步)之间的桩功。书中言道双足平均受力,或不受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双足一前一后,则分为阴阳,至于重心如何,双足是否受力,在内力出现之后,则自然妙用在其中,无所谓受力与不受力了了,也无所谓双膝是直是弯。
这种双虚之法,隐藏在武当宗风之中。以诸多基础功夫而言,比如小炼形的“金锋抖肘”,“摇身掌”,以及元明八式,这些功夫的预备式刚开始练习时都是要求双腿站直,切忌弯曲,这是为了气与力合,以期武技演化,虚实有形。初始练习之时,这样一站,周身力量就有了。但是与此同时的就是比较硬,不如双膝弯曲的灵活。
然则久久行功,当功夫火候到了,内力初生之后,就会发现双膝自然松活起来,呈现似弯非弯,似直非直的状态,此时则是既有气与力合之效,也有气机阴阳交注之功。如《太极拳论》中所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此时方可知传统功夫的真实不虚,这也是传统武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什么不会说太多东西的原因。很多东西不用说,你练到了自然明白,功夫不到,说什么都没有用,说多了反而会起反作用。
很多人不懂装懂,不练功夫,天天钻到故纸堆中去思考,这样做是没有用的。真正的功夫是关系到人身的奥秘,每个人的身心情况不同,呈现出来的情景自然不同。不能套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工业化生产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在没有这种一站双膝自然虚活的体会之前,你一站立,双腿站直,则僵硬,双膝弯曲则重心下沉,步子自然沉重而失之虚灵。而一旦有了这种虚活的感受,则自然无双重之病矣。当然这种虚活之感受,仅是内功武技的初始,如要想更加真实的体会宗传内功的高深奥妙,还是要继续努力,追寻太乙循缠经以为用方可。双虚步是内家武学的基础,他是内力初生之后才能有所体会的功夫,并不是想象得来,要勤学苦练,才有的内功感受,悟此方可言技击与养生。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