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
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十分珍贵。从收藏市场角度来说,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价值也要高于无铭文的素面青铜器,甚至有 “青铜铭文,一字一万”之说。但这么有价值的铭文,你知道青铜器铭文的铸造规矩吗?它可不是随意胡乱可以刻上去的哦!
虎食人卣,现藏于法国赛努齐博物馆,商代晚期的盛酒器
青铜器铭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战国以前多铸铭,内容多记载奴隶主贵族的祭祀、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盟誓契约等;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较多的刻铭,夏与商前期青铜器无铭文。今天,极速鉴宝就和大家聊一聊青铜器铭文的铸造规矩!
青铜器的铭文在商中期开始出现,最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名称,如象形文字或族徽,大多4或5个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体粗壮。自商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逐渐增多,一般在10个字左右,但铭文最长者也不过五十个字,字体近似甲骨文。商代晚期铭文,这一时期的金文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取人体形象的文字,头部常作粗圆点,腿部作下跪形状,这是一种美化手段,是郑重的表示;二绝大多数笔画丰腴、浑厚,首尾出锋,偶有肥笔,转折处多有波折,另一种字体筋瘦挺拔,笔画挺直无锋芒,三字形大小不统一,铭文布局亦不齐整,竖虽基本上成行,但横却不成排。
友尊,商后期 器外底铸铭文“友”字,为该器作器者的家族名号,铭文在外底较为少见。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西周时期,早期青铜器铭文清秀卷面隽美,笔画起止出锋,结构严谨,瑰异雄奇,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武王、成王时期,此阶段金文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特点,布局不够规整,依然是竖成行而横不成排,字形大小仍不均匀,象形性较强,书写气势亦较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笔捺皆有波折。第二阶段康、昭王时期,此阶段铭文多为较长篇或长篇,内容范围与第一阶段较长铭文相近似,多关系当时的战争、政治、封赐等重要史实,族氏铭文已少见,多数铭文排列较第一阶段规整,不仅竖成行,而且横也成排,但仍有部分铭文由于每竖行字数与字的大小未能一律,在总体较整齐的情况下显出个别的不整齐。第二阶段铭文有两种字体形式,一是字体笔画仍显浑厚,还有明显的波折,部分笔画仍作中间粗两头尖形;二是字形一改过去较浑厚、豪放的书风而为规整、拘谨,多数字笔画均匀,但仍有一些字笔画上作粗肥笔,如天字上一笔,王字下一横,才在字横画与竖笔交接处等皆是,此外有的字右边捺笔仍有波折。
堇临簋,西周早期,器内底铸铭文1行8字:堇临作父乙宝尊彝 堇临是占有这件铜器的主人,堇临作这件铜器是为祭父乙。
相较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字体优美典雅,笔画圆润均衡,首尾如一,不露锋芒,向书写便捷、朴实的方向发展,笔道柔和,字画圆浑,开始出现了一些书写草率疏散的器铭。本期金文中记录周王于宫廷进行册命之礼的铭文始出现,并渐成套子,“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之类文辞始流行。但字体形式也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穆王时期、共王时期,铭文基本上沿袭以上所述昭王时期出现的那种小而规整、拘谨的字型,总体显现出一种整洁的风貌。文字的象形性己减弱,表现人体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状而下肢向下伸展。
第二阶段共王至懿王时,铭文布局之规整程度及字形结体上尚留有前一阶段的一些特征,但笔道已粗细一致,进一步向线条化方向发展,波折与粗肥笔画皆已不存在,这显然是为了使书写更加便利。在字形上拘谨的形式有所变化,显得较宽松,此种风格的铭文可见于共王时的墙盘铭文。本阶段另有一些器铭风格较别致,布局上均比较散漫,虽已无波折与肥笔,但字体比较开扩、敦厚。
师旂鼎,西周中期 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
经过时代的发展,到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趋向于规范,出现书写便捷、笔势匀称的标准书体,同时也有书写草率、字体松散的器铭。夷王至幽王时期,本期有较多长篇铭文,内容多为套子化的廷礼册命,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等方面内容亦较多见。宣王时出现最长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铭,长达四百九十九字的铭文,记宣王对毛公之诰命,本期铭文末尾多有套辞,盛行“万年无疆”之类辞句。还有许多器铭属于韵文,亦是非常有特色的。此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布局工整规范,横成排、竖成列,在少数器铭拓本上可看到清楚的长方格,表明当时在制范时是采用先画格后按格作字的。字形特征也较明显,一是普遍作长方形,字形大小相近同;二是笔道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仅个别字,如“天”字上一横,“旦”字下一横仍有作圆点状的,“丁”字仍多写成圆点,称为“玉箸体”。由于字形典雅,行列整齐,所以本期铭文总体上显得庄重、肃穆。但此种“玉箸体”实源起于中期末叶,晚期才盛行。
芮太子白簠,西周晚期,簠内底有铭文3行14字:芮太子白作簠。其万年子子孙永用。铭文记芮太子白自做簠,祈望万年子孙永宝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而春秋时期,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金文多反映诸侯、大夫之社会活动与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春秋早期列国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大篆书体的一些特征,体现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其中尤以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更与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但是此期列国金文也呈现与西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别。这主要表现为部分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形亦不规整,大小不一,也非皆长方形,此种字体可能较接于当时流行的俗体或称手写体;在淮河汉水流域与汉淮间诸国较明显地体现出与西周晚期不同的风格,文字皆大小不一,多曲笔、并有故意将笔画拉长之趋势。
毛叔盘,春秋前期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毛叔媵彪氏孟姬宝盘。其万年眉寿疆,子子孙孙永保用。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春秋中晚期金文,列国金文在形体上均已形成较鲜明的时代特色,盛行繁简并用,产生两端纤锐的细长字体。这大致要分四个区域作概述:
一是齐、鲁金文。春秋中期,齐金文出现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字形瘦长而工整,笔画流畅,竖笔往往长垂而迂曲,显得庄重而又典雅;第二种风格,字形较方、笔画舒张,风格比较豪放,惟布局较为草率。这两种书法形式虽不同,但字形结构却是相一致的,前者当是一种着意加工的艺术字体,后者则是接近于平时流行的手写体或称俗体。鲁国多数器铭之书体仍较多地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的风格,稳重而敦厚,这也许与鲁国保存周礼最多有关,惟此阶段金文字形大小已不尽同,相比西周晚期个别字体笔画亦迂曲,布局多显得较宽松。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
二是中原晋之金文。其一类为手写体或称俗体,分方折笔与圆笔之分,“方折笔”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大小亦不同,但笔画细劲而多方折,属于当时流行之手写体;“圆笔”器铭布局松散,而未经刻意加工,圆笔较多,有的字体仍带西周晚期遗风,惟亦多圆笔,风格较柔弱。另一类是艺术形字体铭文字形修长,笔画工整而流畅,显然是郑重的艺术型字体。
三是南方诸国金文,主要是指当时江淮流域或邻近江淮流域的诸国,包括蔡、许、徐、楚、吴、越等国。虽然宋国比较靠北,但从其金文字形看,亦可归入于此介绍。这一区域的金文大致有三种形式:其一较为随意的字体,亦可称为手写体或俗体,特点是字形长方或较瘦长,圆笔较多,稍显粗犷,笔画多拉长,末端弯曲,有的字的大小不统一,布局亦不甚规整;其二较工整的艺术型字体,其字形硕长,笔画细劲,竖笔挺直,撇捺多迂曲,并列笔画喜作平行婉蜒之态,带有很强的修饰性;其三特殊的图案化字体,即所谓鸟虫书,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类书体可细分为虫书、鸟书两种,但有时兼用于同一铭文中。
蔡子匜,春秋后期,器内底有铭文2行7字:蔡子佗自作会匜。大意是蔡国的公子佗自做盛盥洗用水的匜。故宫博物院藏
四是关中秦金文。秦国金文春秋中期依然有西周晚期金文的遗风,铭文字较舒展,多圆转,在结构上较为谨严、方正,在字形上更加规整,且在笔法上改圆转为圆折之笔,秦金文得到进一步改造,从而更规范化、渐接近于小篆。
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除铸造方式和铭文内容大有改变外,字体也有改变。齐国在战国早期时的金文的形式瘦长而工整,可是那种故意拖长、迂曲婉挺的笔划已很少见,且行笔多方折;至战国中期后,铜酒、食器上的金文排列虽较规整,字体作长方形,但书体近于手写体(一般流行的俗体),笔划厚重而简约,且不少文字在字形上已带有此一时期浓厚的地方色彩。韩、赵、魏三国在金文的字形与书写风格上具有较多的共性,铜容器铭文字形规整,长方匀称笔画圆转、细劲,近小篆。其风格端庄、舒朗。
君子之弄鬲,战国前期器口沿处铸有铭文5字: 君子之弄鬲。故宫博物院藏
楚国在战国早期、中期时,金文字体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春秋时期南方金文那种硕长的形体特征而较为宽阔,笔画迂曲、流畅。至战国晚期,楚国金文形体多已变得扁平,笔面较短多弧笔,显得松散、草率。
楚王酓璋戈,战国前期,援及胡饰嵌金鸟篆铭文18字。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与兵器、度量衡相关联的手工业加强了控制,出现“物勒工名”的内容,记载负责监制青铜器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直接铸作器物的工匠名,多见于兵器、量器等。还有的酒器、食器则记置用地点与掌管者官职。量器记容量、重量及使用地点,“物勒工名”形式的铭文、纪量铭文,多数是在铜器铸成后用利器在器表刻出来的,且多出自工匠之手,随手刻成,故形体不规整,笔画细如芒发,字迹较潦草,俗体字亦较多,这不属于铸铭,为刻铭。
铸客豆,战国后期,器口沿刻划铭文9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秦汉时期,青铜器日渐衰落。其铭文也多为刻铭,笔道细浅,汉代字体,以隶书为特征,字体正方或长方形,刻字规整,笔道比战国时粗壮。西汉文景两帝以前,只记容量,均无年号。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兼记掾、吏之名。一般刻下了器物名称、高度、重量、容量、产地、制作名和购买年月、制器号数等。
青铜器从上古崛起,没落后一直被替代,到如今在收藏市场上又掀起了一波收藏热,其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铭文角度来说,有铭文的青铜器价格比素面青铜器价格更高。特此极速鉴宝提醒广大收藏者,因为有铭文的青铜器价格更高,造假者也大量仿制青铜器铭文,有的甚至在老的青铜器上自己加上铭文,只为卖出高价格,请各位收藏者擦亮双眼,了解青铜器收藏的基本常识,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