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地黄是很常见的植物,在路边草丛里没准就藏着它的身影;地黄也是很常见的药物,或者是生用地黄以清热滋阴,或是熟用地黄以益精填髓,地黄在中医医生的处方里经常出现。同时,在一些药膳中,也能见到地黄的影子。
关于地黄,在典籍里也多有记载,除了存在于许多名方之中以外,地黄也有许多相关的故事。其中,崔元亮《海上方》关于生地黄有如下记述: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馎饪(地黄取汁和面作饼)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官,后不复患也。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一虫,长一尺,头似壁虎,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馎饪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有描述记载此事。
除去这些叙述中夸大的部分,我们其实也可以发现,地黄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很好的疗效,许多名方如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天王补心丹中,都有地黄的存在。地黄的炮制的独特工艺更是我国传统制药工艺、技术及理论的集中体现。
Q
&
A
炮制对地黄的化学成分有影响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地黄炭等不同的地黄炮制产品,其性味、归经、功能及主治等均各有所长,炮制对地黄的化学成分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地黄可用鲜品,鲜地黄即取鲜药材,洗净泥土并除去杂质后便可入药用,用时切片或绞汁用。
鲜地黄含质液较多,也不便长期保存,便会加工成生地黄或者干地黄。鲜地黄经过加工干燥之后为干地黄;生地黄则取干地黄药材,除去杂质,用水稍泡,洗净后经闷润再切厚片,最后干燥。
鲜地黄因含质液较多,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为主。干地黄或生地黄则是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而经生品蒸制后的熟地黄,质厚,味浓,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甜,其功能由清转补,而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那么我们不由得要问了,到底炮制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和工艺,能使地黄的性味归经有那么大的变化呢?
Q
&
A
九蒸九晒的方法广为人知
熟地黄炮制在历朝历代各有其特点:汉代有蒸后绞汁;梁代有酒浸;南北朝有蒸后拌酒再蒸;唐代有多次蒸制、蜜煎;宋代有醋炒、洒酒九蒸九曝等方法,并在酒制地黄的质量上提出了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的要求。元代有酒拌炒、盐水炒;明代增加了与砂仁同制、黄连制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炒焦、纸包烧存性、乳汁浸等。
其中,九蒸九晒的方法广为人知。简单来说,就是取干地黄加黄酒拌和后,入蒸器中,蒸至内外黑润,取出晒干再反复这一过程即成。
吃
元
宵
《本草图经》中记载:'取肥地黄三、二十斤,净洗,更以拣去细根及根节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捣绞取汁,投银铜器中,下肥地黄浸漉令浃,饭上蒸三、四过,时时浸漉转,蒸讫又暴,使汁尽,其地黄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须甆锅内收之,以其脂柔,喜曝润也。'在《纲目》中也有提及地黄的九蒸九晒:'近时造法,拣职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缩砂仁末在内,拌匀,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哴干,再以砂仁酒拌蒸哴,如此九蒸九哴乃止。'
多次反复蒸制和晾晒,造就了熟地黄内外均是漆黑色,有光泽,掰开后断面滋润,中心部可见光亮的油脂状块,味甜,软润,质优者的确可以称得上'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了。熟地质润,甘而微温,可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可谓是一味很好的滋补药物。
那么,地黄经过用黄酒来进行反复蒸制和晾晒,为什么能使得性味归经有那么大的变化呢?
Q
&
A
“蒸曝九遍”法
“酒拌,蒸”的地黄制法始于隋唐时期,当时社会稳定繁荣,人民开始追求养生之术,由此促进了包括中药炮制在内的一系列技术的进步。
“酒拌,蒸”的地黄制法始于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提出了“蒸曝九遍”法。
在地黄蒸制的过程中加入黄酒,酒的温通之气慢慢就会渗人到地黄之中;蒸制好后,地黄在太阳底下曝晒,吸收天地阳气。就在这一蒸一晒的过程里,生地黄原本的寒凉之性逐渐转变为微温之性;同时它的功效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是口感和外观的明显变化,鲜地黄是苦中带涩的,晒干或烘干后就涩中带一点甜, 但是熟地黄就没有了涩味,是非常甘甜,非常好吃。
熟地黄的九蒸九晒是古人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得到的成果,在繁复的炮制过程中,藏着药工们的耐心与匠心,在熟地软润甘甜的口感里,饱含了祖先们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注意:以上诸药请在正规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请勿自行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