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 李海燕
摘要 本调查以北京市密云县中学部分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侧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将康的分析,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利于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学生。至少有一项心理焦虑倾向的学生占26.48%,初中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其中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表现为主要问题。冲动不是单亲学生的主要问题。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有问题学生的指导上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怀。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特别二零零一年新婚姻法颁布以后,我国的结婚率没有提高,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正逐年呈成上升趋势。据“民政部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离婚人数为117.7万对,比1987年的58.1万对翻了一番,是1980年的34.1万对的3倍多。如此看来,平均每天约有3225对夫妻离婚,也意味着3225个家庭破碎。我们不愿给"单亲"孩子贴上另类标签,但不容小觑的是,自杀,自暴自弃,用暴力报复亲人、报复社会,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与单亲家庭子女联系在一起。与日俱增的"单亲"孩子,被视为青少年犯罪的"重点嫌疑"群体、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少年。”(摘自: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4-02 新华网)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作为初高中的教师研究单亲子女教育问题,更有其独特价值,做到防患于未然,是这项研究的价值所在。针对单亲学生的问题的研究,不仅应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单亲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为了与双亲学生(正常家庭学生)比较,本研究中使用了“单亲家庭学生”概念。本文单亲家庭学生是指:(1)是指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所形成的单亲家庭的学生。(2)或因父母长期两地分居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3)近些年来,在扑面涌来的商潮下,许多家庭因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父母一方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在较长的时间里,学生在家中所受的教育也仅仅只有父亲或母亲的。本研究中所提到单亲家庭学生包括上述三种学生,不单单指(1)中所述情况。本研究中之所以对“单亲家庭学生”这一概念加以界定,是因为(2)和(3)种情况目前在北京市各郊区县1/3以上。这种家庭形成了事实单亲家庭。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某初中校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共750名学生。其中包括本研究(1)、(2)和(3)中所指单亲学生共359人,占学生总数的46.93%。单亲学生在三个年级的分布:其中初一112人,初二126人,初三121人。根据心理健康的效度量表,剔除无效数据,最终有效数据650人,其中单亲家庭的最终有效数据共340人,其中初一105人,初二118人,初三117 人。
2. 测量工具
该调查对被试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1991年修订的MHT(Mental health text)作为测试材料。
3.程序
研究者首先集中该校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750名被测对象。将本问卷集中发给被测学生,按预定时间测试完统一回收。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该调查对被试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1991年修订的MHT(Mental health text)作为测试材料。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
三、结果分析
3.1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3.1.1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MHT测验中若总焦虑标准分在1-55分之间的为正常;在56-64分之间的为心理健康有问题;64分以上者则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表1是650名包括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学生被试的总焦虑倾向标准分的分布。
表1 初中学生总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总焦虑倾向标准分
1-55分
56-64分
64分以上
量表中至少有一项超过8分
人数
520人
112人
18人
172人
比率
80.00%
17.24%
2.76%
26.48%
表1中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520人,占80.00%;有问题的为112人,占17.24%;问题严重的有18人,占2.76%。由此得出,我校学生存在较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比率为2.76%,这就是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此比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有26.48%的初中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1.2 初中单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表 2 初中单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总焦虑倾向标准分
1-55分
56-64分
64分以上
量表中至少有一项超过8分
人数
180 人
133人
43 人
178人
比率
53.00%
39 .23%
12.77%
52.35 %
表2与表1结果比较发现:在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180人,占53.00%;有问题的为133人,占39.23%;问题严重的有43人,占12.77%。由此得出,我校单亲学生存在较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各项比率高于当地全体学生的比率。这就是初中单亲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此外,有52.35%的初中单亲家庭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
3.1.3 单亲学生各分量表的检出率
为了进一步确定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对各分量表进行整理得到表3的各分量表检出率。
表3分量表检出率
内容
量表
学习
焦虑
对人
焦虑
孤独
倾向
过敏
倾向
身体
症状
恐怖
倾向
自责
倾向
冲动
倾向
人数
4人
72人
36人
18人
8人
18人
15人
2人
比率
3.51%
40.22%
20.12%
10.61%
4.48%
10.57%
8.19%
2.30%
排序
7
1
2
3
6
4
5
8
由表3可知,我校单亲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40.22%),孤独倾向(20.12 %),过敏倾向(10.61 %),恐怖倾向(10.57%),自责倾向(8.19%),身体症状(4.48%)学习焦虑(3.51%),冲动倾向(2.30 %)。可见,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主要问题。冲动不是单亲学生的主要问题。
3.1.4 单亲家庭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总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将男女被试在总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得分进一步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单亲学生在总量表及各个分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比较
量表
性别
人数
M
SD
T
P
总量表
男
186
43.55
9.69
0.70
p>.05
女
154
46.88.
10.46
学习焦虑
男
186
3.39
1.85
0.78
p>.05
女
154
3.75
2.15
对人焦虑
男
186
4.15
2.19
1.59
p>.05
女
154
4.36
2.15
孤独倾向
男
186
1.82
1.55
0.11
p>.05
女
154
1.98
1.75
自责倾向
男
186
4.11
1.91
0.41
p>.05
女
154
3.90
2.14
过敏倾向
男
186
4.02
2.00
0.80
p>.05
女
154
3.53
2.22
身体症状
男
186
3.92
1.59
0.97
p>.05
女
154
4.07
1.78
恐惧倾向
男
186
4.25
2.12
1.36
p>.05
女
154
4.38
11.68
冲动倾向
男
186
5.23
21.05
0.41
p>.05
女
154
4.98
22.01
表4显示,不同性别的单亲家庭学生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
3.1.5 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总量表和各分量表上的差异检验。
表5 不同家庭结构学生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差异检验。
量表
家庭结构
人数
M
SD
T
P
总量表
单亲
15
45.98
11.29
1.04
p>.05
双亲
100
42.59
9.76
学习焦虑
单亲
15
1.84
1.79
0.04
p>.05
双亲
100
1.83
1.79
对人焦虑
单亲
15
5.02
2.33
2.72
P<.01**
双亲
100
3.44
2.08
孤独倾向
单亲
15
4.07
2.28
2.00
P<0.05*
双亲
100
3.01
1.92
自责倾向
单亲
15
4.61
2.53
1.57
P>.05
双亲
100
3.72
1.91
过敏倾向
单亲
15
3.79
1.86
0.20
P>.05
双亲
100
3.89
1.99
身体症状
单亲
15
4.43
1.53
0.73
P.05
双亲
100
4.07
1.67
恐惧倾向
单亲
15
4.24
1.45
1.07
P>.05
双亲
100
4.86
1.79
冲动倾向
单亲
15
5.01
1.88
0.25
P>.05
双亲
100
5.15
2.10
表5为不同家庭结构学生在总量表和个分量表的得分差异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双亲家庭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两个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1.密云县初中学生总体健康状况分析
本调查结果表1 分析显示,北京市密云县中学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2.76%,远低于国内文献所给的比例。这说明我校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是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存在的。这包括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总焦虑分大于65分的2.76%那部分学生,也包括总焦虑分小于65的但部分项目上标准分大于8分的学生。通过研究测验,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对策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寻求团体咨询则更有效和方便。
2.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与当地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表2与表1结果比较发现:在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180人,占53.00%, 与该校总体学生此项得分比率比较,单亲家庭学生在此项得分比率明显低于双亲家庭学生,这个数据意味着单亲家庭学生47%有心理问题或者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有问题的为133人,占39.23%,此比率高于表1中同一项目12个百分点,这个数据意味着单亲家庭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高于双亲家庭12%;问题严重的有20人,占12.77%,高于表1中10百分点。这个数据说明单亲家庭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双亲家庭高出10%。量表中至少有一项超过8分者有178人,占52.35 %,与表1比较,高出双亲家庭26个百分点。由此得出,我校单亲学生存在较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各项比率高于当地全体学生的比率10%以上。这就是初中单亲学生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此外,有52.35%的初中单亲家庭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
3.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分析
由表3可知,我校单亲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40.22%),孤独倾向(20.12 %),过敏倾向(10.61 %),恐怖倾向(10.57%),自责倾向(8.19%),身体症状(4.48%),学习焦虑(3.51%),冲动倾向(2.30 %)。可见,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主要问题。冲动不是单亲学生的主要问题。
由表3可知,对人焦虑是我校单亲家庭学生首要心理问题,有40.22%的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对人焦虑。对人焦虑即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与他人讲话脸红,受到老师和父母责备时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朋友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因而经常感到焦虑。分析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对人焦虑问题的产生,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单亲”这个环境。根据谈话了解到单亲学生人际关系不好主要有如下原因:父母离异,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常常因为一点小错误遭到父亲或母亲严厉惩罚,因此提心吊胆,唯恐有什么做不好;儿童时期没有建立适当的游戏伙伴;一个人在家里玩又受到父母过分娇惯等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单亲学生对人焦虑产生的家庭环境,针对单亲学生家长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从这个方面来看,我校定期向广大家长开展的家教讲座是很有帮助和有必要开展下去的。
孤独倾向排在第二位,有20.12 %的单亲家庭学生村在孤独倾向。是我校单亲学生反映出来的重要心理问题。这也是我们在以往的调查和班主任反映的情况以及前来心理咨询的初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此类倾向的学生表现为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而且,人际关系一般。通常情况下独立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增强被认为是产生孤独倾向的理由。但本调查研究始终不能离开“单亲家庭”这一生活环境。据调查个案发现,孤独倾向中有50%学生有自卑的因素。
过敏倾向有10.61 %,恐怖倾向有10.57%,两者相差无几,并列排在第三位。是单亲家庭学生反映出来的比较重要问题。过敏倾向表现往往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过敏倾向大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而且它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这与本研究的目的不谋而合。本调查研究就是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恐怖倾向如果遇到未经历过的对人的生存有威胁的问题,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这是正常的。病态的恐惧表现是客观上一点都不必要恐惧,主观上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然而却体验到某种恐惧。例如只要蹬上高处就害怕的不能站立,无缘无故恐惧黑暗以至于不得不打开灯睡觉等。经访谈个案,找到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孩子从小受到父母溺爱和过分照料,因为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子女身上,过分溺爱和包办更为显著,形成了较强的依赖,缺乏独立的人格;另外,接触恐怖文化对孩子也容易产生恐惧体验,如鬼故事,恐怖片等,孩子经常接触,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产生类似的恐惧体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单亲家庭学生50%以上恐怖来源于没有安全案,感觉自己的生存生活没有依靠。经常处于被父母双方推来送去的境地。总感觉无家可归,自己是多余的。
自责倾向是心理问题里第四位反映的问题。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自责是种有良心的表现,一种自我管束,自我批评的方式。但是,自责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的行为,产生自卑、自贱等不良心态。自责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由于需要被别人爱的欲求过强,出点小事情就会感到“自己不被爱了”。有这些问题孩子往往有较强的依赖性。自责倾向在单亲家庭学生调查中占到8.19%,恰恰反映出缺失父爱或者母爱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
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不同的是,学习焦虑倾向没有成为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因素。这应该是和我们学校现在的减负措施有很大程度的联系,这与我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各项教学措施密不可分的。
4. 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关系分析
由表4可知单亲家庭男女学生在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 不同家庭结构学生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5结果分析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两个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结构健全学生。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容易在离婚前因夫妻感情不和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特别是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更严厉的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长期如此,学生就容易增强对人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形成孤独、恐惧和自责情绪。单亲家庭孩子往往还有自卑心理,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怕别人提及自己父母而受到刺激,不愿意与同学玩耍交往,长期如此,也容易形成人际交往技术和经验的不足。
五、对策
本研究总的发现是,我校初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是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为:对人焦虑(40.22%),孤独倾向(20.12 %),过敏倾向(10.61 %),恐怖倾向(10.57%),自责倾向(8.19%)。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不是主要问题,可见,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主要问题。鉴于此,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对单亲学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开展专题家教讲座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制定相关对策:
(1)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学生团体辅导课程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制定我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内容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专门的辅导课,这些单亲学生释放了内心的孤独和压抑。在一节节生动活泼的心理活动课上,彼此打开了心结。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调整身心状态,全面提高自己。
(2)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心理健康辅导讲堂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之所以心理问题高于正常家庭学生,其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在于家庭,在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表现出对孩子粗暴或冷漠,或者过分的溺爱、包办。因此有针对性地为单亲家庭的家长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就非常必要。我校在坚持“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单亲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业内人士经常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就是本着治标又治本的工作目标,即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也注重单亲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维护。
(3)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个性化关怀
全校教师无论在素养,教学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还是在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等小事方面都是都是我县一流的。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给娱乐很多理解和关怀。教师们经常给没钱吃饭的学生买饭,给没钱买衣服的学生送大衣。这市单亲学生们更多地感受到了生死父母的关爱。此外我们学校还开展了个性化的关怀活动,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网络。例如在我校的党员中开张三心(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活动。要求每名党员至少联系4名单亲学生,用
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这增加了师生、生生人际互动的频率,让学生有更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加强青春期教育,关注全体学生成长
单亲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即青春期问题。初中时期正是学生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么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身心的不平衡性会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矜持、闭锁、羞怯。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课堂、宣传橱窗和广播等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规律、情感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丰富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体验,引导他们恰当的处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使他们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一直非常薄弱,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家长更应注意家教的科学性。事实证明:只有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改进陈旧观念,既重养育又重教育,既中身体也重心理,彻底改变“智育中心论”,协同教育好子女,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
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感谢。感谢上海周步成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项灵羽教授,感谢参与调查研究的学生和老师。
参考文献
[1]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结构.教育研究与试验,1999,(4)52—56
[2]王卫红等.重庆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及教育对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3]葛大放.马鞍山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与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7)
[4]陈世平.766名中小学生焦虑状况调查。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6)
[5]<印> 克里西纳木梯.重新认识自己.群言出版社,2004
[6]俞国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7] 边玉芳等.杭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4)
[8]沃建中.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学,2002(3)
[9]林崇德,沃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活动篇.华文出版社
2007-09-20 人教网
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