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之---升降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脾胃气机升降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李东垣创《脾胃论》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东垣所云:... 因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在治疗脾胃病时应从调理脾胃升降入手。首先应该升清降浊,根据脾胃的功能来考虑处方用药。脾为脏,主升发,运化。故脾病多由于“阳气不足”。脾阳不升,病多虚多湿。胃为腑,主受纳腐熟以通为顺,故胃病多实。所以在治疗上应升脾清阳之气,降胃之浊阴之气,则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脾阳的不升有密切的关系,故在治疗上,李氏就特别重视生发脾胃之气,而且也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药性来治疗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他在《脾胃论》中,对处方、立法就特别强调升降机理,例如常用升麻、柴胡生发清阳,黄芪、丹参、白术、甘草益脾胃中气,在升阳益气的同时又加黄苓、黄连之类苔寒降火。下陷性疾病,久深久痢脱肛阴遥等症用升麻、葛根、木香、白术,气厚味薄之类具有生浮之性的药物升举阳气,而运之。胃气上近之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需要旋x花、黄连、柿蒂、竹茹、淀粉等气薄味厚降沉之品和胃降逆。李东恒云: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就是说,味薄者生是升阳,气薄者降是降气,升浮药物为上行向外;深降药物为向行向内。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等等都是在李东恒《脾胃论》的基础上创立的。神x、升麻、柴胡升举中气,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脾阳不足。此乃中气下陷之法也。“元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和胃喜柔润的生理特点,临床常用的方子!脾胃同病,则采用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脾胃升降失调,则根据不同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和胃降逆法,法上温下法,温脾散塞法,都是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而立法制方的。故此临床上掌握脾胃升降理论,能更好的运用药物性味与升降浮沉,据大法选方用药,这对提高治疗效果极为重要。综上所述,脾胃运动的规律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有升有降,升者升清阳,降者降浊阴,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有序,则是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条件。脾胃病征的特点往往是升降失调,所以调整脾胃神升降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之基本形式,天地之气、人身之气的运动莫不如此。升降出入,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以气之运行解释升降出入,直行以升降,横行以出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言直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言横也。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运动,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出入:肝气升,心气浮,肺气降,肾气藏,或左升右降,脾胃中气为之枢纽。止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况必以升降分属左右,则尤难通之义,左右俱有阴阳,俱有升降。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入所需,排出所弃,故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的特性。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体之气必须应四时之气的升降出入,以调神气。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流通,郁结不畅为气机郁滞,气应下而反上或气应上而反下之升降。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伤寒分六经,以表里言;温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温病从里发,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渴。调理气机升降出入之法:“气之亢于上,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敛而固之;结于内,疏而散之。又应辨别病情浅深轻重,气机失调深重,则不可以径行。若直升、直降、直敛、直散、多致败事,当曲而治之,为治疗之妙。升降出入之治法,用之不可太过,升发太过,不但下气虚,而里气亦不同,气喘者将有汗脱之虞;降逆太过,不但上气陷,而表气亦不充,下剩者每有恶寒之症;收敛太过,不但里气郁,而下气亦不能上朝;疏散太过,不但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升降出入以协调平衡为要,矫枉过正则变生它病。先救邪气之来路,后开邪气之去路。病在升降,举之抑之;病在出入,疏之固之;病在升降而斡旋于出入,或病在出入而斡旋于升降。在上禁过汗,在内慎攻下,此为阴阳盈亏消长之理。脾胃气机升降小识: 脾胃升降学说是后世医家根据《内经》有关理论充实、完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体生命过程中,主要是生命物质在生命器官中的气化运动。但是气化运动必具有一定的形式并有其规律性,亦有核心。然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掌握一家子一规律,对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失调,特别是对认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说明治疗方法和药物性能,对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 气机升降无脏不在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升降出入现象,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在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各种形势表现出来。诸如,卫气的运行、经络的贯通、胃肠的出入、清浊的分泌、津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形势在运动。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因此,这种运动一旦被停止,人体的生命活动就终止。在生命活动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期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是事物运动的表现。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推其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组成一个整体。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体的运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有序进行。例如: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如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如肝之升发,肾水上升。肝之升发能制约肺之清肃下降,心火下降以温肾脏,肾阴不断上升养心阴以制心火,使肾阴相交水火互济。脾胃居中通连上下,有升 有降,但又需心阳的温煦,脾胃得心阳之温,方能纳运结合,升降相宜化生气血,补充心血而养全身。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也可以看出一切物质的转化,都是在气机升降过程中完成的。二 脾胃升降职司枢纽 脾胃是人体主要消化器官,脾胃功能的升降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也具体体现了气的升降运动和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这就是说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场所,又是人体升降的枢纽。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脏象学说中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系统的消化功能。脾胃同居中焦,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运化,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由胃和小肠进行的,吸其清者,降其浊者,但是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将胃腐熟消化后所吸收的精微物质“灌溉四旁”布散全身。脾在运化精微物质的同时,还把人体需要的水液运送到期全身称作“运化水湿” ,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又将代谢的水液下送于肾和膀胱排出体外,此为脾的升中之降。脾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具有升清作用。把水谷精微之气上归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以营养全身。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受纳水谷而降浊,使糟粕之物下降大肠而排出体外。故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 运动,这一过程即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用权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共同完成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过程。脾胃升降正常,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腑。这种阴阳相配,纳运结合。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腑相对平衡的重要因素。脏腑的气机升运动“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旋”脾胃为仓廪之本,故升降之机又在脾气之健运” 。(《医门捧喝》)以胃纳脾运为中心生理活动,推动着心、肺、肝、肾生理活动,因此说脾胃是整体气机升降出往返枢纽。 三 升降失调疾病丛生 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脾胃气机升降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李东垣创《脾胃论》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东垣所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如脾胃气虚,脾胃之气不足,升清降浊无力,胃的受纳和脾的功能障碍,因而会出现食欲不振,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四肢困倦无力,大便溏泻等。如脾胃气滞则会导致脾胃的升清妇女降浊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出现呕恶厌食、脘腹胀满而痛、肢体困重等证状。脾虚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是指脏腑之气应升而反陷脾的升举功能降低,不能输布水谷精微和升托内脏,出现久泄脱肛、内脏下垂、气短乏力、自汗、头晕目眩、腹部下坠。胃气上逆是脂脏腑气机升降太过。胃气以降为顺,若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或外邪直中胃脘,使胃气升降失常不能和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反胃等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这二句话概括了脾胃升降失常的道理。清气不升,必然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会使清气不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以在病变过程中脾胃升降失常的证状会同时出现。 四 治宗升降指导临床 因脾胃是人体气机之枢纽,故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着重从调理脾胃着手。首先应该升清降浊,根据脾胃的功能来考虑处方用药。脾为脏,主升发,运化,故脾病多由于“阳气不足” 。脾阳不升多虚多湿;胃为腑,主受纳腐熟以通为顺,故胃病多实。所以在治疗上应升脾之清阳之气;降胃之浊阴之气,则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脾胃论》对处方,立法十分重视强调机理,具有深刻的临床意义。因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在治疗上也特别重视升发脾胃之气。而且也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药性来治疗脾胃气机升失常。例如常用升麻,柴胡升发清阳;黄芪、党参、甘草、白术益脾胃补益中气,在是的同时又用黄芩,黄连之类苦寒降火。下陷性疾病如:久泻久痢、脱肛、阴挺等证用升麻、葛根、木香、白术气厚味薄之类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升举阳气,而运之。胃气上逆之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需用旋复花、黄连、柿蒂、竹茹、法半夏气薄味厚沉降之品和胃降逆。李东垣云:“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 。亦即此也。 历代医家也创立了许多补中升阳为主的方剂,如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补益中气。治疗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升麻、柴胡升举中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脾阳不足,气虚下陷诸证。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和胃喜柔润的生理特点,临床常用的方子有沙参麦门冬汤、急下存阴三承气汤等不。脾胃同病则采用健脾和胃的治疗 法则。脾胃升降失调则根据不同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和胃降逆法、清上温下法、温脾散寒法等都调整脾升降气机。 脾胃的气机升降 心肺肝肾的升降浮沉运动均以脾胃为枢纽,若胃气一虚,则五脏俱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变化。由于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往往导致阴火上... 人体气血的循行与输布是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过程,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离不开气机的升降出入,但其中脾胃的升清降浊作用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1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得阳始运;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得阴始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润一燥,一升一降,都是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辩证关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也即相反相成。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运化,是人体清气的发源地,且又位居中焦,通连上下,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气升,不仅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转输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时,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降,不仅能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肾均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物质充盛,营卫方能协调,五脏始得安和。故清阳上升则耳目聪明,腠理固密,筋骨劲强;浊阴下降则湿浊渗泄,下窍通利,脏腑调和。至于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腾,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等,也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 2 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可变生多种病证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水谷无法摄入,废浊糟粕无法排出,继而可变生多种病症。脾胃运纳升降的矛盾运动一旦遭到破坏,不仅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而且也将波及其它脏腑,心肺肝肾均将受其影响。汉·华元化认为:“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不及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及则为寒。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他还认为:“阳气上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曰否;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否格者,谓阴阳不相顺从也。”若“阳奔于上,则燔脾肺”;如“阴走于下,则冰肾肝”。诸病“皆由阴阳否格不通而生焉”(《中藏经》)。金元四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脾胃是心肺肝肾四脏生理功能的中心。因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的器官,而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都依赖于脾精的输布,心肺肝肾的升降浮沉运动均以脾胃为枢纽,若胃气一虚,则五脏俱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变化。由于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往往导致阴火上僭。在元气不足与阴火上僭这对矛盾中,元气不足是主要方面。若脾胃损伤,则真气下流;下泄太过,久不能升,是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变层生。根据临床观察,脾胃升降出入机能失调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升降太过、升降不及和升降反作等方面。如中焦气机阻滞,则胃痛、脘痞、腹满、腹胀;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呕吐、反胃;脾气下陷,则腹泻、便溏、脱肛、下利、内脏下坠、虚坐努责、尿浊、癃闭等。此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如长夏季节,天气炎热,雨水颇多,湿热之邪正盛,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居其中,最易感邪为病,加之饮食不节(洁),滞留胃肠,酿生湿热,弥漫三焦,窒遏脾胃,蕴结肠腑,影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则可发生身热不扬、有汗不解、头重身困、胸闷、脘痞、腹胀、苔腻、脉濡的“湿温”病。如因误食馊腐不洁之物,积滞内阻,湿郁生热,或因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焦阳气受遏,寒湿停滞,以致湿热或寒湿与食滞交阻于阳明肠腑,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肠道的脂膜与血络受到损伤,则可发生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腹中疼痛。严重的病例,还可因湿热疫毒上冲犯胃,发为噤口痢或疫毒痢。如系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贪凉露卧,寒湿入侵,邪郁中焦,或暴饮暴食,恣进生冷不洁食物,脾胃受伤,升清降浊机能失常,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可发生突然腹痛、吐泻交作的病症,古称“挥霍撩乱”。此外,情志失调,思虑伤脾,或肝郁不达,乘脾犯胃,脾胃受制;或体虚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力,清气下陷,或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等等,均可影响小肠受盛化物和大肠传导变化,导致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发生泄泻。若长期进食发霉变质食物,嗜酒太过,或长期恣食辛辣炙?之品,损伤脾胃,或脾伤气结,水津失布,湿聚成痰,经久不愈,则气滞、痰阻、血瘀三者交互于食道、胃,阻塞胃的通降之路,而致上下不通,可发为噎膈。它如头痛、眩晕、昏迷、郁证等,也常与脾胃的升清降浊机能有关。实者多为痰浊上蒙清窍、神机失灵所致;虚者多系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成。脾病湿盛,还可变生痰饮、水肿等病证。 3 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病证的常用方法叶天士尝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病证的常用方法。治脾之法,以升为主;调胃之法,以降为先;权衡脾胃,以通为补。如胃痛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循胃腑宜通而不宜滞的生理特点,在治疗中一般应采用理气和胃的方法,疏理气机,使其通畅,“通则不痛”,胃痛自能缓解。但须在理气和胃的基础上,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由于肝郁犯胃者,当配合疏肝解郁法,取柴胡疏肝散加减;由于脾胃虚弱,运化迟滞者,当配合补虚法,取香砂六君丸加减;胃热者,配合左金丸以辛开苦降;阴虚者,配合一贯煎以养肝理气;久痛入络者,配合活络效灵丹以理气通络。又如呕吐的主要病理变化多系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吐,故治疗呕吐多以降逆和胃为法,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为基础方。偏于邪实者,配合祛邪、消食、化痰、解郁;偏于正虚者,配合补正,或健运脾胃,或益气养阴;虚实夹杂者,审其标本缓急的主次,适当兼顾。再如呃逆,为气逆上冲、断续发作、难以自忍的一种病症,故治疗大法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实证兼祛邪,虚证兼调补。因于寒者温降,因于热者清降。根据虚实寒热的不同,分别选用丁香柿蒂散、竹叶石膏汤、五磨饮、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方化裁,以降逆气、平呕哕。吴鞠通制三仁汤,用于治疗湿热之邪壅遏气机所致病症,具有开上、畅中、导下的作用,宣通三焦气机,尤重于斡旋脾胃,还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也大多具有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的功效。其余治疗脾胃病证的常用方药,如平胃散、二陈汤、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等方,也都较为注意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因此,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病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脾胃气机升降小识(转) 脾胃气机升降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李东垣创《脾胃论》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东垣所云:... 作者:王业龙 摘要 脾胃升降学说是后世医家根据《内经》有关理论充实、完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体生命过程中,主要是生命物质在生命器官中的气化运动。但是气化运动必具有一定的形式并有其规律性,亦有核心。然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掌握一家子一规律,对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失调,特别是对认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说明治疗方法和药物性能,对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脾胃气机升降小识 王业龙 脾胃升降学说是后世医家根据《内经》有关理论充实、完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体生命过程中,主要是生命物质在生命器官中的气化运动。但是气化运动必具有一定的形式并有其规律性,亦有核心。然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掌握一家子一规律,对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失调,特别是对认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说明治疗方法和药物性能,对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气机升降无脏不在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升降出入现象,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在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各种形势表现出来。诸如,卫气的运行、经络的贯通、胃肠的出入、清浊的分泌、津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形势在运动。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因此,这种运动一旦被停止,人体的生命活动就终止。在生命活动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期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是事物运动的表现。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推其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组成一个整体。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体的运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有序进行。例如: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如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如肝之升发,肾水上升。肝之升发能制约肺之清肃下降,心火下降以温肾脏,肾阴不断上升养心阴以制心火,使肾阴相交水火互济。脾胃居中通连上下,有升 有降,但又需心阳的温煦,脾胃得心阳之温,方能纳运结合,升降相宜化生气血,补充心血而养全身。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也可以看出一切物质的转化,都是在气机升降过程中完成的。 二 脾胃升降职司枢纽 脾胃是人体主要消化器官,脾胃功能的升降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也具体体现了气的升降运动和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这就是说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场所,又是人体升降的枢纽。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脏象学说中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系统的消化功能。脾胃同居中焦,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运化,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由胃和小肠进行的,吸其清者,降其浊者,但是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将胃腐熟消化后所吸收的精微物质“灌溉四旁”布散全身。脾在运化精微物质的同时,还把人体需要的水液运送到期全身称作“运化水湿” ,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又将代谢的水液下送于肾和膀胱排出体外,此为脾的升中之降。脾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具有升清作用。把水谷精微之气上归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以营养全身。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受纳水谷而降浊,使糟粕之物下降大肠而排出体外。故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 运动,这一过程即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用权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共同完成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过程。脾胃升降正常,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腑。这种阴阳相配,纳运结合。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腑相对平衡的重要因素。脏腑的气机升运动“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旋”脾胃为仓廪之本,故升降之机又在脾气之健运” 。(《医门捧喝》)以胃纳脾运为中心生理活动,推动着心、肺、肝、肾生理活动,因此说脾胃是整体气机升降出往返枢纽。 三 升降失调疾病丛生 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脾胃气机升降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李东垣创《脾胃论》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东垣所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如脾胃气虚,脾胃之气不足,升清降浊无力,胃的受纳和脾的功能障碍,因而会出现食欲不振,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四肢困倦无力,大便溏泻等。如脾胃气滞则会导致脾胃的升清妇女降浊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出现呕恶厌食、脘腹胀满而痛、肢体困重等证状。脾虚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是指脏腑之气应升而反陷脾的升举功能降低,不能输布水谷精微和升托内脏,出现久泄脱肛、内脏下垂、气短乏力、自汗、头晕目眩、腹部下坠。胃气上逆是脂脏腑气机升降太过。胃气以降为顺,若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或外邪直中胃脘,使胃气升降失常不能和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反胃等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这二句话概括了脾胃升降失常的道理。清气不升,必然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会使清气不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以在病变过程中脾胃升降失常的证状会同时出现。 四 治宗升降指导临床 因脾胃是人体气机之枢纽,故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着重从调理脾胃着手。首先应该升清降浊,根据脾胃的功能来考虑处方用药。脾为脏,主升发,运化,故脾病多由于“阳气不足” 。脾阳不升多虚多湿;胃为腑,主受纳腐熟以通为顺,故胃病多实。所以在治疗上应升脾之清阳之气;降胃之浊阴之气,则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脾胃论》对处方,立法十分重视强调机理,具有深刻的临床意义。因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在治疗上也特别重视升发脾胃之气。而且也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药性来治疗脾胃气机升失常。例如常用升麻,柴胡升发清阳;黄芪、党参、甘草、白术益脾胃补益中气,在是的同时又用黄芩,黄连之类苦寒降火。下陷性疾病如:久泻久痢、脱肛、阴挺等证用升麻、葛根、木香、白术气厚味薄之类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升举阳气,而运之。胃气上逆之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需用旋复花、黄连、柿蒂、竹茹、法半夏气薄味厚沉降之品和胃降逆。李东垣云:“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 。亦即此也。 历代医家也创立了许多补中升阳为主的方剂,如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补益中气。治疗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升麻、柴胡升举中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脾阳不足,气虚下陷诸证。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和胃喜柔润的生理特点,临床常用的方子有沙参麦门冬汤、急下存阴三承气汤等不。脾胃同病则采用健脾和胃的治疗 法则。脾胃升降失调则根据不同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和胃降逆法、清上温下法、温脾散寒法等都调整脾气机。 从气机理论来理解中药与方剂的治疗作用 并在临床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特点选择用药。《读医随笔》曰“升柴参芪,气之直升者也;硝黄枳朴,气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樱覆盆,气之内敛者也;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气之外散... 从气机理论来理解中药与方剂的治疗作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医科杨国汉气机升降学说是中医学从动态角度出发,对脏腑特性、气化功能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大致包括肺之宣发肃降、肝之升发疏泄、心之曲运神机、脾之运化精微、肾之潜藏蒸腾、胃之受纳下降、大小肠之泌别利导、三焦和胆之宣泄决渎、膀胱之气化行水等。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方药学等各个方面。如病机之中的气机升降失常,表现为升降太过或升降不及两个主面。《吴医汇讲》曰:“内陷者,有入而无出;下陷者,有降而无升。此升降出入四字,为百病之纳领。”也就是说,无论是六淫外感,还是七情内伤,都是影响机体气机升降而发病,其治疗就是调整并恢复气机升降正常平衡。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医学求是》所曰“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领。”张仲景《伤寒论》治疗阳明腑实证急下存阴、治痞证之辛开苦降,李东垣的补中益气重在升举阳气,叶天士的分消上下之法,庞安常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均为使气机升降正常。在药物研究中,如张元素根据升降之理,将药物分为升、降、浮、沉之品,并在临床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特点选择用药。《读医随笔》曰“升柴参芪,气之直升者也;硝黄枳朴,气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樱覆盆,气之内敛者也;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气之外散者也”,李东垣曰“圣人治疗,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均遵升降之理。其他如针刺治疗之“交经缪刺”、“前后取穴”、“上下取穴”等治疗方法,也均体现升降运动。所以气机升降学说指导着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方药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历代名家在临证治疗中无不运用气机理论,以理解脏腑气机之常,以解释疾病气机之变,由常达变,再通过调整气机而由变复常,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这种调整气机的作用正是借助方剂与药味的升降浮沉与出入滑涩之性来实现的。1.肝病证治的常见方剂调理气机作用概述肝(木)生于肾(水),阴中之阳脏,以阴为体,以阳为用,其气曲直上升,主疏泄条达。肝病则多见气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机郁结,为胀为痛。肝气横逆,最易乘于脾胃,脾胃受制,变生它病。治当舒肝理气,并遵《金匮要略》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1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香附、川芎、陈皮):主治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气郁化热,寒热往来。本方是由四逆散加味而成,加香附疏肝理气以解气郁,加川芎行血化瘀以解血郁,加陈皮理气以调和脾胃。1.2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主治肝血不足,气失条达,两胁作痛,妇人经水不调,乳房作胀,气郁化热,寒热往来,头晕目眩,口燥咽干,食少神疲。方中当归、白芍,养血以固肝之体;柴胡舒肝解郁以行肝之用;白术、茯苓、炙甘草,补脾健运以实脾。1.3 完带汤(柴胡、白芍、人参、炒白术、炒山药、陈皮、苍术、车前子、黑芥穗、甘草):主治肝郁脾虚,脾运不健,内生湿浊下注,妇人带下。方中白芍养肝阴,以固肝之体;柴胡舒肝气以行肝之用;人参、炒白术、炒山药、陈皮,补气健脾以司运化;苍术燥湿、车前子利湿、黑芥穗祛风胜湿,共为祛湿除带下之味;甘草调和诸药。1.4 痛泻要方(白芍、防风、白术、陈皮):主治脾虚肝乘,肠鸣腹痛阵作,大便泄泻。方中白芍养肝阴以固肝之体;防风升散以解肝之郁,又风药胜湿以除脾之湿;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以行脾之运化。舒肝健脾除湿,调和肝脾,以治肝脾不和所致之痛泻。1.5 一贯煎(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沙参、麦冬):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胸胁脘痛,疝气瘕聚,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方中生地、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当归养肝血,阴血足则肝体固;川楝子疏理肝气以解肝之郁;肝郁乘胃,故以沙参、麦冬滋养,既可滋生肾水,又可克制肝木。不仅肝气郁结、气失疏泄之证,治需滋阴养血以固肝之体,舒肝解郁以行肝之用;而且肝阳上亢疏泄太过之证,于重镇平肝熄风的同时,也需疏肝解郁,以使肝气疏泄条达。方如:1.6 镇肝熄风汤(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天冬、元参、生白芍、淮牛膝、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主治头痛眩晕,脑热耳鸣目胀,心烦面赤,时有噫气。方中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平肝,潜阳熄风;生龟板、天冬、元参,滋肾水以涵养肝木,且龟板具潜阳熄风之功;白芍养肝阴以固肝之体,扶阴以平阳;淮膝引血下行,以平气血之逆乱。至于川楝子、生麦芽、茵陈三味在方中的作用,本方拟定者张锡纯称:“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川楝子更能疏理肝气以解肝郁。可见肝气主疏泄条达,治肝之病不可有虑。以上列举数方,治肝病之不同证候。虽方证有别,然都有共同规律可循。肝以阴为体,阴虚者宜以白芍养阴,或以归、芍养血,或以生地、枸杞子、龟板、天冬、元参之属滋肾水以涵养肝阴,务使肝体固以为肝气疏泄条达的基础。肝以阳为用,气郁而失疏泄条达者,必以柴胡舒肝解郁,或以枳壳、香附、川楝子之属疏理肝气,或以川芎解血郁,或以防风、茵陈、麦芽之属顺肝木生发之性。养肝体,疏肝郁,可谓治肝不二之原则。2.著名中医师常用药味配伍中应用气机理论举例戴裕光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师,从医近五十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所建树。对气机理论也十分重视。其用药经验之一就是将中医基础理论熔于一炉,灵活指导用药。2.1 阴阳互根:“脏为阴,腑为阳”。脾胃分属“阳明燥土,太阴湿土”。周慎斋说“盖胃气为中土之阳,脾土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而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而无以转运”。可见脾胃阴阳互根。戴教授遵从张景岳阴阳互相依赖的理论,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温阳不忘滋阴,养阴不忘扶阳,以促其升降。临床善用干姜、肉桂、益智仁、附片、仙灵脾、补骨脂温补脾肾之阳;熟地、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当归滋养脾肾之阴。2.2 润燥相济:脾胃在五行同属土,脾为阴土,胃属阳土;脾主健运、升清,以阳动为主,故喜燥恶湿;胃主受纳,降浊,以阴润为主,故喜润而恶燥。叶天士归纳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戴教授善用干姜、肉桂、益智仁温补脾阳,玉竹、山药、沙参、麦冬、石斛滋补脾胃之阴,以运其升降,使得温而不燥,润而不湿。2.3 升降相依:脾主升清,将饮食中的精微上输至心肺,经心肺敷布营养周身;胃主降浊,将消化的食物下传于肠道,经分清别浊后,将糟粕排出体外,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慎胀”。戴教授认为升清足以降浊,降浊即是升清,在调理气机升降失常时,常常升清与降浊药物同时运用。如柴胡、升麻、桔梗、羌活升清;晚蚕砂、枇杷叶、皂角子、瓜蒌仁、蒲公英、川军炭降浊。2.4 纳运结合:胃主受纳,接纳食物加之腐熟;脾主运化,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并将水谷精微布散周身。脾胃受纳腐熟食物并将其中的精微布散周身,营养四肢百骸。《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戴教授不仅用神曲、山楂、鸡内金、谷麦芽消食化积,而且善于配伍党参、黄芪健脾温运。戴教授常说“运”乃调理气机,其中理气药,青皮、陈皮、桔梗、枳壳、柴胡的应用尤为重要,动则气化,用药不能如“一潭死水”。2.5 气血同源:脾主健运,胃主受纳腐熟,共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阴脏,体阴而用阳,脾气赖血之濡养;胃为阳腑,胃血乃靠脾之健运。“中焦受气取汁,上注于肺脉,变化而赤是谓血。”从而共同完成化生气血的功用。戴教授在临证中注重气血相依的关系,既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又用当归、熟地、肉苁蓉养血润肠,以化其升降。总之,调理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一定要立足于调理脏腑本身的阴阳平衡,只有脏腑阴阳平衡,脏气不致于偏胜,气机升降始能调和。这是在理法中应掌握的原则。在选方用药上还应注意,调理气机升降的用药只是相对而言的,升为主要方面,有升才能有降,降的方面是权宜的,但二者互为相反相成配伍应用。因此在用药上根据辨证需要权衡方内药物的升降比例。原则上是掌握住升多降少,升少降多和升降均等三种情况,其比重可通过药物剂量的变化及药物的配伍来权衡。临床上当升与降二者失调程度相差不大时,大都升的一面药量偏重,如调整脾胃清浊升降失调的方剂中,升清的药量总是大于降浊药量,清暑益气汤就以补药及升散药为主力,只用少量的青皮、黄柏、泽泻降浊。这是升的一面,但临床上应根据辨证情况权衡用药量,不应拘泥。另外还要通过药物的配伍比例掌握升降。权衡升降方面要注意掌握四种情况,即纯升之方,如补中益气汤;纯降不升之剂如三黄丸;升多降少的升阳益胃汤;升少降多的升降散等,皆由于升降比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效用。从以上方剂中升降配伍比例的分析,不难看出,组方选药掌握一定的升降比例是非常必要的,直接关系着调整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