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规律就是《三字经》上的“首孝悌,次见闻”
刘余莉教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要注意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在《大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叫“之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后的次序,如果我们把这个先后的次序给颠倒了,结果会完全不同。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的规律就是《三字经》上的一句话,“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说,首先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培养起一个孩子谦恭有礼的态度,然后再让他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态度、这样一个次序?因为一个孩子对长辈、对老师谦恭有礼的态度还没有形成,就让他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能的东西,结果是学得愈多会愈傲慢,愈不把他的父母和老师放在眼里。而孔老夫子说,他说这个人,他即使是有周公的才华,如果他又骄傲、又吝啬的话,“其余不足观也已”,其他方面都不值一提了。那我们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走在路上目中无人,特别是我们看到很多名牌高校的学生,走在路上头都是往上看的。为什么我们这么有体会?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也是吃了很多的亏,有很多的经验和体会。
记得我在人民大学读书的时候,成绩非常的好,每一年的奖学金,基本上都是一等的奖学金,意味著什么?就是你每一年的考试,所有的考试门门都是优秀,如果你有一门不是优秀,你都是二等奖学金。因为自己成绩特别好,觉得什么事都不需要求别人,什么时候都是别人有求於我们,所以我们走在路上,头是往天上看的,旁若无人。而且还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从来不会主动的去要别人的联系方式,如果别人不联系我,就不要指望我去联系别人,结果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不过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之后,觉得这也挺好的,因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深入经典,去避免不必要的应酬。这个习惯养成了目中无人,结果每一次我们在评三好学生的时候,大家现在都提倡民主选举,要全班同学投票,结果一投票的时候,就投不上我。当时我是怎么想的?我是想,因为我的成绩太好了,他们都嫉妒我,不投就算了,我也不在乎,所以我也没有把它当回事。后来我们接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特别是我们看到了蔡老师、钟博士他们所讲的这些道理;看到《论语》上讲,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为什么我们走到哪里,哪里的人都不欢迎我们?原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原因一定是在内不在外,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突然恍然大悟,知道原来是自己的态度太傲慢了。
所以我们这几天看到了很多的志愿者,很多的义工都在彬彬有礼的鞠躬,来迎接四方的嘉宾。最初我看到这个情形的时候,我也不是很习惯,我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回到古代的那个礼节,太落后了,尽讲形式主义。后来我们看别人鞠躬,表现出来的那个态度,确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而我们很多的学者、很多的领导、很多的企业家,这个躬就很难鞠的下去。因为什么原因?长期以来这个傲慢心太重了,所以这个头很难低的下去,所以我们没有内心的恭敬,表现在外面,就没有那个礼仪。最初我们在学习这个礼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我看别人都能鞠躬,我们一向做得不比别人差,那我也能鞠躬,所以我们这个头,也是低得很低,鞠的是九十度的标准礼。但是我们抬起头来,这个眼神还带著轻视、带著不屑,意思是什么?你能鞠躬,我也能鞠躬,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看,最初那一念心,那个习气太严重了,还是傲慢,还是无礼,所以虽然表现出来了九十度鞠躬礼的形式,但是并没有折服心里的傲慢。所以我们觉得像我们这种习气太重的人,最好是去三跪九叩首,经常做这样的礼,比较容易折服自己的傲慢。
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那道德教育还是有先后次序的,道德教育的次序,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百善孝为先”。你看这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我们的一句俗语。现代西方的科学家,就是从中国的古代谚语中找到一些句子,然后怎么样?然后再用他们的科学方法来加以证明,最后发现很多都是符合科学的。“百善孝为先”就是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有先后的次第,必须从对父母的孝来培养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我们想一想,我们人生在世谁对我们的恩情最大?无过是我们的父母。但是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去报答的话,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恩德能够让他念念不忘、想著去报答?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起来,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由利变成害的时候,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现在我们社会,很多道德问题的出现,都是和孝心的沦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