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败酱散
【方药】薏苡仁十分(7.5克) 附子二分(1.5克) 败酱五分(3.75克)
【用法】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6~9克,水煎顿服。或按原方比例作 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疮痈肠 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三)
【解说】
本方主治慢性之肠痈。肠痈迁延不愈,或脓成不溃,营血郁滞,形成慢性肠痈。薏苡附子败酱散重用苡仁以利湿排脓,附子温阳散结,败酱排脓解毒。
本方现多用于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局限性腹膜炎等。
【运用】
一、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周连三医案:张某某,男,23岁。腹痛一天,发热呕吐,继则腹痛转入右下腹,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先后用抗菌素等药物治疗,疼痛持续不解,且发热呕吐。患者不愿手术而求治于周师。证见面色青黄,神色困惫,右少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如掌大,畏寒发热,剧痛时四肢冰冷,舌黄有津,脉滑数。体温38.7 C,血中自细胞20000/立方毫米。
此属寒湿邪结化热,治宜温阳祛湿清热。方用薏米90克,炮附子30克(先煎),败酱草30克。嘱其浓煎顿服。4剂后疼痛大减,呕吐止,体温正常,白细胞下降为13000/立方毫米。续服上方6剂,白细胞总数10000/立方毫米,仅在右小腹下包块不消。再服上方20余剂,包块消失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5>:5)
按语:寒湿郁结化热,热象不甚,否则不宜使用本方。本案药量为大,附子宜先煎半小时,以减缓毒性。
二、肝痈(肝脓疡)
赵士魁医案:揣某某,女,15岁,学生。患者于两月前因胆道蛔虫被摘除胆囊,术后一周肝区疼痛不休,引流口淌脓,屡用青链霉素、龙胆泻肝、柴胡清肝等,疗效不佳。某医院欲为其二次手术,患者惧拒。
1971年10月19日延余诊治:胸右侧第九肋下端,有1×9厘米暗红色垂直切口斑痕一条,下端之引流口1×1×3厘米,色淡红、平塌,有咖啡色之稀薄脓液流出,气微腥臭,引流口与斑痕四周,皆有1.5厘米宽之淡黑晕。右上腹稍现膨隆,肝脏触诊有明显压痛和扣击痛,肝脏肿大在肋缘下2.5横指、质略硬、边缘钝。肝区隐痛,夜间较重。颜面暗黄,形体瘦削,脘胀纳少,口苦咽干,渴不欲饮,溲黄便溏。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此属术后毒物不净,正不胜邪,邪踞成痈。宜温肝疏木,助正荡邪。方药:薏米、制附子、生黄芪各40克,败酱50克,柴胡、木香各15克。水煎,每日一剂,分早、中、晚、夜四次服。引流口局部敷提毒散,外贴麝香回阳膏,隔日一换,至愈为止。
此方服2剂后痛减轻。服5剂后痛止,脘胁舒,纳谷馨。继进6剂,脓色转白,质稍稠,余症亦均减轻。遂改为日服上方半剂,一日二次,两周后病瘥。(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20)
按语:此证当与非手术之肝化脓区别治疗,既往未识此机,屡以苦寒之品虚其虚,致使肝阳日衰,邪气久羁,经云“损者益之”,因此用薏、附、芪扶阳益气以温肝,“结者散之”,故予败酱、柴、香排毒散结以疏肝。肝阳得复,疏泄有权,邪气自消。
三、癌积(卵巢囊肿)
于慎中医案:马某某,女,39岁,1990年12月2日初诊。主诉右下腹肿块,小腹坠痛2月余。患者曾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近2年来小腹部胀痛,月经前期腰酸,经期延长,白带增多。今年9月发现右侧下腹部有拳头大小肿物,伴隐痛,下坠感,按压轻痛,近一个月阴道出血2次,量少,有血块,小腹坠痛加重。
在我院妇科检查:下腹部轻压痛,右下腹部可触及9×7厘米大小的肿物,活动差,质软,表面光滑,轻压痛。B超检查示,右侧卵巢区域,可见10×7厘米大小的液性回声反射区域,边界清,明显壁包膜。临床诊断为右侧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建议消炎治疗后手术切除囊肿,患者不愿手术,遂转中医治疗。患者面白少泽,身倦乏力,胃纳不佳,小腹坠胀,疼痛,喜暖畏凉,白带多,清稀,小便清,大便正常,腹部濡软,舌质淡,苔白薄腻,脉沉紧。处方:淡附片12克,薏苡仁30克,败酱草15克。
上方服6剂后,小腹坠胀明显减轻,白带量减少,胃纳好转。继服上方12剂,12月24日妇科复查,右下腹肿块缩小,大小约6×4厘米,质软,压痛不明显,原方再服18剂。妇科检查:右下腹肿块消失,B超复查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山西中医1994;<2>:2)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为寒湿郁遏,气血郁滞之象。由于营血郁滞,渐成包块,治宜温阳散寒,利湿开结,薏苡附子败酱散为的对之方,改散作汤,则其效更速。
四、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赵士魁医案:马某某,女,25岁,已婚,工人。1970年3月21日诊。前年10月份右腿挫伤,用活血镇痛药,肿痛非但未消,反而导致月经复至、量多,且发展为急性骨髓炎。手术后屡以抗菌素、托里消毒散等续治,病势日渐转剧而来就诊。右腿内侧阴谷穴下,有1×6厘米垂直刀口,口内有0.5×3×1.5厘米之溃槽,其色粉白,脓液清稀、量少、腥臭,创口周围暗红、凹陷,全腿明显萎缩,膝关节弯曲成90度,已半年多不能直伸。近年来腹冷便溏,日行二次,善饥纳少,肌肤枯糙,形体赢瘦,颜面萎黄,畏寒身酸,四末不温。舌暗无苔,脉沉细而迟。
证乃脾阳虚衰,便多血亏,肢失润养,邪气久陷。法宜温中止泻,益气泄浊。药用:制附子40克,白术20克,干姜10克,薏仁、败酱各30克,木香10克。水煎,饥则频饮,不拘剂数。溃槽局部敷提毒散,外贴麝香回阳膏,隔日一换,以愈为止。
服上方32剂,纳谷增多,大便日行一次,略成形,脓量多,质转稠,并排出瓜子大死骨三片,余症皆好转。原方去术、姜、香,加黄芪40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附子减半,之后随证加减,继服80余剂,腿复如常。(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21)
按语:慢性骨髓炎之治,莫不以扶正为主。但扶正之法,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奏效方捷。本例之正虚,乃初病时服活血药太过,引起月经量多,阴血受损,此其一;术后屡服托里消毒散,尽阅其方,连翘、地丁等苦寒之品大量使用(驱邪药超过扶正药将两倍),中气受损,纳少便多,化源乏绝,此其二。基此两因,并据以上见症,而用附、术、姜止泻健脾,木香畅膈开胃,薏仁、败酱逐瘀泄浊。药后中气渐复,纳、化转常,更易益气生血、补骨壮肾之黄芪、狗脊等品续治,终使其气血旺盛,顽疡随之而除。
五、黄带(慢性盆腔炎)
江准保医案:李某,女,30岁。1991年8月10日初诊。近半年来腰骶部及下腹部疫胀痛,服抗生素等症状未减。近1月来,又增肛门坠胀,劳累、受凉及月经期症状加重。月经期延长,经色黯黑,自带基多色黄。舌淡黯、苔白润,脉细弱。妇科检查:附件增粗,压痛(+)。B超示:输卵管增粗,子宫直肠窝积液,液平2.4厘米。
证属久病正虚,湿热蕴结盆腔。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制附片10克,败酱草、薏苡仁、益母草、红藤各30克,黄芪15克,柴胡6克。
10剂后,腹痛、肛门坠胀明显减轻,然口干、大便秘结,上方制附片减至5克,加生首乌30克,继服20余剂,诸症悉除。B超复查:子宫直肠窝少许积液。至今未发。(浙江中医杂志1995;<6>:285)
按语:本案患者系阳气耗损,阴阳失调,湿热内蕴,气血壅滞所致,故投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以温阳散结,除湿破瘀,使顽疾得除。
六、劳淋(慢性肾盂肾炎)
许琼政医案:杨某某,女,43岁,护士。1987年7月21日初诊。患者一年多来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间歇期虽尿痛不著,却淋沥不已,余沥难尽,尿液混浊,腰酸腰痛。每次尿检查均有白细胞或脓细胞(+++),尿蛋白时为阳性。尿培养有葡萄球菌生长。西医诊为慢性肾盂肾炎,并根据药敏试验多次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罔效。
近10多天来上述症状复发,诊见面色灰黯乏华,四肢欠温,腰间叩击痛,舌淡、苔白略腻,脉沉细无力。尿检:淡黄微浊,蛋白(±),白细胞(5~8),白细胞管型(O~1),上皮细胞(10~12)均为低倍镜,尿酸碱度6.5。一周前再次尿菌培养为葡萄球菌生长。此属中医“劳淋”范畴。乃肾阳虚衰,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治宜振奋肾阳,清热利湿。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熟附子12克,薏苡仁、败酱草各30克,9剂。
药后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症状消失,尿检查转阴性,但尿时仍有余沥不尽感。继服原方至30剂,诸症皆失,尿菌培养阴性。追踪三个月,症无复发,并每月复查尿常规均阴性而告愈。(新中医1990;<1>:42)
按语:究“劳淋”一病,隋·巢元方说:“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又说:“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本病例为肾阳虚衰,膀胱湿热所致,与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所治病证虽异,然病机却同,故用本方能获异病同治之良效。
七、胆胀(慢性胆囊炎)
陈永敏医案:王某,男,68岁,干部,1990年9月10日就诊。自述有反复右上腹胀痛不适病史1 7年,常由饮食不节或情感不舒所诱发,胆囊造影及数次B超检查皆证实为胆囊炎。近半年来症情有加,伴见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胆囊区有明显压痛,B超示胆囊肿大(10.7cm×5.4cm),内有大量积液。经西药消炎利胆治疗疗效不佳,遂转求中医诊治。
刻诊:面白体胖,上症仍在,且喜热饮,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微黄,脉弦微滑。查体:莫非氏征阳性,可触及肿大胆囊。B超示:胆囊肿大并积液,未见结石,诊为慢性胆囊炎并积液。中医诊为寒湿郁结,血瘀气滞型胁痛。治宜温阳化湿,行气活淤。
薏苡仁60g,炮附子30g(先煎),败酱草30g,郁金15g,赤芍30g,枳实15g,益母草30g,生大黄15g(后下),甘草6克。日1剂,水煎2次混兑分服,每次服400ml。药进3剂,右上腹胀痛减轻,大便日行一次,稍稀。上方去大黄续进23剂后诸症消失,莫非氏征(一),B超示:胆囊大小正常,收缩功能良好,积液消失,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国医论坛1993;<5>:34)
按语:陈氏报道,用本方治疗慢性胆囊炎48例,结果治愈25例,显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有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30克;上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玄胡15克;大便于者加大黄15克;轻度发热者加银花30克。
八、发热不退(肺结核)
江准保医案:徐某,女,29岁。1993年3月5日诊。两月前患肺结核、胸膜炎,经抗痨消炎、胸穿等治疗,胸痛气急缓解,胸腔积液消失,但发热持续不退。发热(37.5~38℃)夜甚,汗少,精神差,喜暖,咳嗽痰多无咯血,纳呆,进食则欲呕,阴部搔痒。舌淡、苔厚腻,脉细数无力。X线片示右上肺浸润性结核,右胸膜增厚。证属阳气不振,湿热内蕴,虚实夹杂。
窃思滋阴降火或苦寒直折均非所宜,甘温除热亦不甚合拍。试投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薏苡仁、败酱草各30克,制附片10克,竹茹15克。3剂。并继服利福平、异烟肼。药后精神转佳,夜晚仅稍有低热,苔厚腻,原方再服5剂。发热退尽,苔薄,食欲增,阴痒锐减,上方加养肺健脾之品以善后。两月后X线片复查:结核病灶明显吸收。(浙江中医杂志1995;<6>:285)
按语:肺结核久热,滋阴降火乃为其常法。然该患者阳气不振,又湿热内蕴,故投具有振奋阳气、清热除湿、破瘀散结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加竹茹化痰和胃止呕,使热退病瘥。
九、鹅掌风
赵明锐医案:朱某,男,56岁,肥皂工人。每年秋季患鹅掌风,初起手心发痒,皮肤变粗。继而流黄水,手掌皮肤逐渐变厚,呈鱼鳞状,奇痒难忍,到来年春天即自愈。给予薏苡附子败酱汤治疗,于末发作前两个月开始服用,连服30余剂,当年即未发,其后观察二年未曾复发。
十、肌肤甲错
赵明锐医案:翟某某,女,19岁。于八、九岁以来即出现四肢及肩背部皮肤甲错,甲错部分呈盘状型,痒甚。每到夏天则基本消失,逢冬又发作,数年来一直如此,1973年求治,细审其症状,患处皮肤异常粗糙,如鱼鳞形状,但与癣有明显区别,其他全身皮肤虽不似患处粗糙,但也是干燥,枯涩不润。
考虑以仲景所启示的内有瘀血,外失濡养所致之肌肤甲错,遂投以薏苡附子败酱汤:薏苡仁60克,熟附子9克,败酱草30克。连服20余剂后,不仅患处的皮肤改善,搔痒消,就连全身皮肤也改变了原来的那种枯涩不润状态,三年来未发作。到第四年诸证复发如前,又投以上方加减20余剂,痊愈,以后观察数年未见复发。(上两案见《经方发挥》)
按语:病程既久,内有瘀血,营血久郁于里,全身肌肤缺乏气血滋养,则干燥粗糙,致发鹅掌风、肌肤甲错、硬皮病等。本方对这类疾病伴有痒甚,或流黄水,属湿郁热伏者,有较好疗效。
十一、唇揭(口唇溃疡)
赵士魁医案:徐某,舅,46岁,赶车员。1963年8月16日诊。唇溃疡已六年,初用核黄素、维生素C、牛黄解毒、牛黄上清丸等治疗年余,症情非但未减,反增齿痛、齿龈出血、溢脓等症。两年内竟将息齿拔掉七(右上3下4)个。之后,屡用清热解毒、镇痛等法续治,仍罔效。
诊见:下唇之皮尽脱,微肿,色腐白、淡红相兼,稍有脓液,昼夜必以软膏被覆,否则,干痛渗血、溢脓增多。饮食前尤须以纸粘护于唇面,以防碗、箸触抵或食物之冷热刺激而痛剧。上唇暗红而干,面黄形瘦,短气乏力,食少善饥,大便日行一次,先干后溏。口干渴不欲饮,舌淡少苔,舌面多波状裂纹,边缘有齿痕,脉濡缓。证乃中气下陷,浊气上千,肌腐为脓。法当温脾升清,解毒降浊。
处方:薏米150克,制附子、败酱草各30克,桔梗、粉草、木香各10克。水煎,早、午、晚三次服,唇部敷药如前。服药15剂,唇腐渐去,薄生嫩皮,齿病亦明显好转。遂将原方各药之量减半续服,以善其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20)
按语:清热解毒,乃治唇疡常法,本例服之反剧,且增齿痕。可知其初病之时,即属脾气下陷,胃浊上犯。时隔数载,其证仍然。据此,并遵《内经》下唇“属脾络胃”之旨而易法:用薏、附、桔温脾升清,使其浊气下降;酱、草、香解毒化浊,助其清气上升,清得升,浊自降,诸症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