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进一个合适的数,但教师应明白,若把“□”换成“x”,则上述题目就变成了不等式,变元“x”就有确定的取值范围,教师应当领会教材的意图,了解符号“□”在这里起“位置占有者”作用,把握其中渗透的符号变元这一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内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最多能填几个?这种思考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变元思想。教材在三年级用“x”表示未知数,让学生求出未知数。如:x+18=76、x÷12=34等。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元思想。 2.重组教材 教材的静态、滞后往往不能适应新形势,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让学生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改进重组教材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等进行适当的改换或重组使教学内容弹性化、学习材料多样化、静态知识过程化等,有利于学生对符号化思考方法的领悟和获取。 3.拓展教材 教师除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改换、补充来渗透符号化思想方法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符号化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地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有意识地引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信息,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种标记,(如交通符号、餐饮符号、旅游符号、气候符号等),并组织识别标记活动,让他们在寻找、识别标记过程中,知道各种标记都分别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感受符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简单明了特殊功能,从而得到符号化思想熏陶。 二、把握学习过程 符号化思想方法的获得依赖于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分析、提炼和概括。重视符号化思想方法渗透必须重视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只有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定律的归纳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解题思路的分析探索过程、解题方法与解题规律的总结过程,才能使学生仔细体验到数学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这一知识获得的技术和思维动作的程序。 1.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 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科学家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因此,我们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被揭示的过程中,抓住契机,把握契机,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方法。例如“除法初步认识”的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