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量学导论 首发!重磅,中医已解密,2020春节
阳雨 收藏于2024-09-04 转藏1次
人体能量学导论(修改稿)
本文彻底解决了中医理论基础的问题,形成一个特色的现代医学学科,我们姑且可以称他为《人体能量学》。系统化的研究能量体系,这将会是一场新的医学革新,自此世上再无“中西医”!
一、中医里的哲学理论基础
2)阴阳哲学与能量哲学是一种哲学两种表述。
马哲说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太高深,我搞不懂。在自然科学里“能量才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动力”更为合适。阴阳学说与其十分吻合。“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道出了事物变化的道理。阴阳理论的“阳”是富能量性的、活跃的、炙热的;“阴”是反之,并具有“物质化”倾向(积阴成形)。而相同观点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而中医认为人是“热水”结构。
3)稳定能量体的形成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动力,与运动如影随形(能量的运动的魅影,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自从生命体的诞生,能量体才形成了稳定的形式,又因生殖的传承而生生不息。“活着”是一个过程,通过生产能量维持存在,人体拥有吸收能量,转化能量维持存在的机制,这称为为“能控体系”。稳定能量体就意味着人体具备吸收营养物质、生产能量、消耗能量的整体统一协调机制。
4)“活体医学”与“死体医学”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在于“活体医学”和“死体医学”,未来的医学一定是中医的理论体系(进化版)加西医的研究手段。中医放弃了简单直观的解剖结构,绝不是因为傻。
中医的是活体研究, “人体活性”是中医研究的基础,西医则是由解剖和化学研究形成,以物质为基础, 这样的认知手段是有缺陷的,解剖能够看到骨骼肌肉,看不见肌肉里“热气”;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菌、元素、成分,看不见其中能量属性;而产生能量是人体最重要的意义,远大于物质形态本身。拿神经系统来说,其中神经形态解剖不具备太多意义,关键是在于神经递质产能和生物能传导规律研究。
二、“属性归因”及“神经辨识”的人体控制论
我相信人体有一个能控体系,泛髓质使人体形成能感,激素类神经递质的化学能(生物电)形成能量信号,神经形成能量传递路线,体感中枢等中枢神经根据能量类别做出反应,构成生命体,这些外在表现就是一连串的化学及物理变化。这就是生物的创世纪。这里我建议要像研究植物一样研究动物。
1)“神经辨识”与“人体年轮”
而中医从光、声、味、热等方面多维度展现了一个能量世界,将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多的启示。这些一切都取决于神经系统的辨识和控制。色彩、声音、温度等实质均是能量特性,在泛髓质感应中枢(A10神经及边缘叶)及自主神经里根据能量情况归属为同类现象,这就可以称为“神经辨识”。就好比计算机中的指令的实质就是代码,人体的代码就是“热能程度”。神经的控制方式不是根据形态结构,而是根据物质的能量属性分类控制。
众所周知,树木会根据方位、季节变化形成粗细不一的年轮纹路,年轮形态取决于气候、光照方向等,实质就是能量影响。动物也有“年轮”,环境因素、能量因素在身体结构留下特有印记(风寒暑湿燥火),这就是“人体年轮”,而中医《五运行大论》和《天元纪大论》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且不说他们之间形成规律过程。单来分析人体的结构,分为阴阳的手背与手心的状态,面部与后脑状态,背部与腹部的状态,一个多肉一个少肉多发,现象的形成有特定的规律,这些信息我就是“人体年轮”。
2)生物语言与人体控制
“人维持能量体的存在”是人体控制根本所在,而实现的手段就是“能感”。能感是生物语言,这就是“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人体的逻辑形成依赖与这些“自然语言”,在生理学上就是神经识别与生物能传导。这是一种自然的语言。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合成和转化能够实现“能量信号”传输。
试想,人有是一个集和体,由数以几十亿计细胞,诸多物质元素构成,没有整体的控制根本就无法实现,实现手段就是“属性归因”,通过脑髓、脏腑中激素的化学变化,对各个脏器进行控制,同时依赖于各部的细胞(肌体)结构实现有序控制,从而形成“生物逻辑”。
那么我们可以导出一个结论,{中枢神经(A8~A10神经及边缘叶)及自主神经(泛髓质)对这些属性会形成同一种信息,并依据同一信息,中枢神经会对不同区域的同一属性(同一现象)做出同一反应,这是人体控制机制},这些过程就是一连串的化学变化。实现的目的就是水热平衡,维持“稳定能量体”的存在。具体就是多巴胺~肾上腺激素~胆碱能体系,就是人体能控体系。
诸如丹参及速效救心丸等治疗心脏病受益这一原理,但这只是假象治疗,只是欺骗髓质,根据病传原理加以治疗,治标不治本,这也就是标本兼治的由来。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中医的病机十九条,这是人体“属性归因”,既是人体运行规律,也是人体得疾病的原因。
3)大五脏结构与三阴属(藏象考)
本节为中医结构,中医里有手足十二正经,人体归根结底就是肝脾肾(其他也具有相关性,能量生产体系不占主体地位),手三阳三阴经附属于足三阴三阳经。
第一部分,太阴属
脾与淋巴系统相关,相关属有胃,大肠,肺。这个属多与抗氧化有关。他们因脂质的抗氧化性相联系。
肺和大肠互为表里,有共同的特性,粘液质、能够释放二氧化碳,脂质类也多,都来自于共同的输布源于脾,大小肠同样不同理,简单的消化在小肠进行,末尾的吸收在大肠,大肠内的食物大多剩干硬涩的代谢物,这时候需要更多的氧气和更大的动力,作最后的吸收检验,动力多就意味着更多的氧气,更多的氧气就代表抗氧性。因此几种器官将会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藏象,具有科学基础,具体成分分析留给专业人士完成。
上文我说过,人体内具有酸碱共生性,在脾胃内表现的淋漓尽致,营养为中性,胃分泌酸性,脾胃碱性,在生物酶的推动下,进行互补消化,起到升清降浊的作用(酸苦为泻为胃的作用机理),一旦失常就会导致食滞。而脾胃除了具有联动性质外(一膜相连),“补脾派”也是“补胃派”。这些互补性是病传基础1.
第二部分,厥阴属
肝属相关,为胆,三焦、心包,这个多余消耗有关,心包和肝的能量都来自于肝,依赖于ATP质,心包依赖于三焦输布(三焦为有形之腑,考证待定),主要为供应肌肉及脏腑消耗能量。这一吸收也主要来自于小肠,由于其主要为能耗类,因此归结为一个属。
按藏象来说,胆依附于肝,也可以说是肝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脾与胰腺),而心包与肝及筋膜有共同的属性,就是为运动体供能,是ATP属的部分。
我们看脾胃对升清降浊作用,同时他们对肝肾的补益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在肝肾虚弱的时候,补脾来治疗,反之则有害。胰腺分泌促进蛋白质及糖分的转化吸收,胆汁分泌的胆碱对脂质类转化运输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卵磷脂就是胆碱的的伴生物。这种反向补益是“病传”基础2,中医就是通过协调其关系治病。
第三部分,少阴属
肾,小肠,膀胱、心脏属同一类。属于热性类,小肠的吸收为最简单的吸收,为最基本的吸收,吸收的是食物精华的部分,本原的部分。支撑了人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里与植物是相通的。
能量来源目前可得知有酶化作用和燃烧作用两种,而燃烧性能在小肠和心脏最甚,太阳当之无愧。膀胱可以回收水分,相当于人体热水炉,也是当之无愧的。肾与心脏,一个寒性大,需要膀胱温煦,一个耗能大,需要小肠支持。
心脏应该称大心脏结构,实际上血管是心脏的延伸,我们观察较大的动脉血管结构和心脏结构类似,心脏具有心包和心肌,血管分外膜和内膜,大血管外膜也有毛细血管为自身提供营养。在诸多的藏象里面是具有代表性的。肾主血液的粘稠,提高心脏的压力。心脏压力小导致肾的寒气重。肾上腺激素导致心脏收缩力大也是一个联系。
三、人体的基础能量运行体系
人体是按类控制的将会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本文就讨论下分类控制的原理,从而导出各种病症的原理。
1)五脏与人体燃料
“五行学说”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五脏六腑是人体的“后勤部长”,承担着营养物质、氧气供应的重任。而人体的消耗分别对应着肢体运动、生长力量、水热平衡、抗寒暑、脑力劳动、新陈代谢等方面,人体产出和消耗具有必然联系,是生存基础,这就是“五脏控制论”。
五脏属性对照表
器官 相关物质 相关激素及神经递质 对应病症 主要效应
心 弹性蛋白 血清素 诸痛痒疮 长
肝 糖原和脂肪及氨基酸 胆碱类,维生素A、甘氨酸 诸风掉眩 生
脾 脂肪 胰岛素 诸湿肿满 运化
肺 氧气、卵磷脂蛋白 糖皮质激素,肺表面活性物质 诸气膹郁 收,代谢
肾 蛋白质和盐(电解质) 肾上腺激素,去甲肾上腺激素、安多酚,多巴胺,糖皮质激素 诸寒收引 藏,收缩
以上为我整理的一些内容,以下为燃料和脏腑的能量分析。
1)三大燃料及特性
蛋白质,本源活性物质,为生命基础构成,他们的演化为氨基酸及激素、活性酶等,为放能过程,氨基酸是最低活性的,进一步演化变为二氧化碳和水,都是阴性了。“活性酶”判断活性的基础,是生命的本原形式,是人体产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身体的衰老与蛋白质类有关系,包括筋缩、骨质疏松、血管硬化、皮肤衰老、感觉障碍等病症有关。
糖分,是消耗性燃料,提供了最主要的能量,运动供能,与线粒体消耗有关,转换氨基酸的为放能,这个相关的内容有糖尿病、疲劳、手冷、能量控制紊乱现象类,抽筋、血热、血寒、血糖类、中暑等有关。肝气不舒是主要原因。
脂质类,为人体惰性燃料,与糖分实现了梯段供热,远心性流动走行动脉(因为血热不会造成问题),向心性走行淋巴管,与粘液、脂肪、血小板等物质有关(这是吸收了藏医的一些思想),是一个抗氧化剂,虽然也参与消耗,但脂质类物质寒者则凝,凝而不热,热甚则燥的特点,造成阻塞类、凝滞类、聚水类的病症,代表病症尘肺病、白内障、血栓、皮肤干裂、胸闷、凝痰、胀满(淋巴运行不利)等病症有关。所以脂质运转依赖于肝热和肺热,一般脾病都是脾肺和肝脾同治。因此李东垣的补脾派,一使组织液运转顺利,二促进营养分解吸收。
2)五脏分析及病机十九条
人体基本能控系统是围绕着肝脾肾进行的。肺提供氧气,心脏提供血液运输,六腑好比一个大食堂,肝脾肾好像厨师,所有血液就好比诸多菜品,四肢筋骨、五脏(耗能)就好比就餐者,各取所需。三大燃料的转化和生成,能量是具有伴生性的,从多巴胺到肾上腺激素,到蛋白质到氨基酸,再到ATP的合成转化均体现能量的释放信息。
这种大五脏结构,是研究细胞结构类属的契机,他们的作用机理及演变出的规律,为诊疗带来信息。肺和皮毛,脾荣肉,心和血脉,肾和骨,肝和筋等等,并非是解剖位置不同就会没有联系。下面是在能量角度看病机十九条。
肝为消耗供能(线粒体同)器官,营养转化过程与能量是伴生的,燃料在肝中转化的过程就是能量释放的过程,肝脏的温度高于其他内脏。有数据显示,大脑消耗肝的血液75%的养分,因此大脑取决于肝的供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就是能量系统控制紊乱)。同时分泌的胆碱也在神经调控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最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与胆碱能、多巴胺能失衡有关。而肝的双血管控制机制,使肝具备储存和供能双重机制。
肾寒与水液含量有关,高等动物本源为髓质物质衍生,髓质生成取决于肾,大小便同为排泄,但道理不同,肾排泄是血液**分离的提纯过程,排泄的水、蛋白质代谢物等废弃东西,保留精华在血液中,是为藏。
虽然与肝同为蛋白质的转化器官,二者有这本质不同,肾是调整水热平衡的重要器官,多巴胺~甘氨酸~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顺序,我认为肾上腺素是一个“寒性因子”,肾上腺素可以使血管收缩,心率增大。寒则缩引,热则舒张,寒则排水,热则排糖(糖尿病)。(诸筋收引、皆属于肾),其他组织都通过识别肾上腺素特性来确定身体状态,并做出反应的。它也可以称“衰老因子”,血气通行不利与此也有关系。
脾,与胰岛素关系密切,古代把胰腺划归到脾里,淋巴系统与大分子营养吸收有关,见孙春亮、季兵《脾对脂质代谢的初步研究》,主要代谢脂质类,因此回流组织液是脾的重要功能,不能及时回收组织液,就会形成肿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脂肪属于惰性燃料,分布于抗寒及抗氧化部位,因此干裂、纤维化疾病与脾也有直接关系。
心,是一种肌肉,也是和血管类物质关系密切,代表激素就是血清素,出血后的修复都取决于心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个将会在针灸及放血治疗有重要应用。心提供血液循环动力。心包(含冠状动脉,见相关学术论文)通过束缚心脏来维持心脏血压,同时供给心脏营养,脉束血,其状态也影响血液流通状态。
而心脏代表是弹性蛋白,这和内膜同质,因此心主脉。心脏是动静脉交汇处,氧化作用明显,因此属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说明水分气化的作用不容忽视的,有人说人体没有热胀冷缩。但是气化有的,在敞开的环境下不存在,如果在束缚下就不同了,例如心包束缚心脏,身体束缚内脏。这是会增大血压的,这为心脏带来有利影响。所以说汗为心之液。
肺,他的作用就是吸收氧气,痰能够抵抗过度氧化,肺部的磷脂蛋白含量较多。痰就是调节肺的方式,这个大抵来自于淋巴液回收物。并且痰根据寒热有调节肺功能的机制。肺在这里提供氧气的作用。属于宣发的,血液中的热量直接和氧气有关系。身体过热,燃料不足则燥凝,控制氧气摄入。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六腑内也有很多激素,能够与五脏产生关系,例如胆碱在肌肉和肝为疲劳剂,在肠胃就是兴奋剂。里面规律也很多,可以看出人体的营养吸收和运输是有章法的,其产能和吸收原理需要进行整理,激素在人体分布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这里不多说了。
四、经络体系的溯源与释义
1)穴位是人体“营养囊”式结构,体现营养的存储机制。
穴位我认为起自按跷,高级形式是针灸,穴位与经络并非匹配,身体有很多的经外奇穴、奇经等,所以应该分开来研究。内经的《皮部论》讲的是体表抗寒耐热的性质,这依赖与人体的体表能耗结构,体表供能是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模式,“网状结构”构成了人体的“抗寒散热罩”,这个集中点就是穴位。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如果说循环系统是大河,流注的多少是由地形决定,水下为海,人体同样如此,同样的血压供应,分配机制取决于形体及运动结构。
从健身时肌肉绷紧的状态可以看出来,人体拥有不同的形状,现代医学表明穴位处多疏松结缔组织,“分肉间”“骨空”这些常态舒张时“负压腔部位”“非挤压部位”,形成了囊状结构,当前筋膜学说意义在于此,大大加强了血液渗透压,在吸收和存储营养具有优先性(营养中生物酶的含有水平需要研究)。
穴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穴位作用不排除神经敏感点性,阿是穴就是神经敏感区。但由于穴位是人体形态上的含义,所以它与神经和血管会有偏差,且中医针刺避神经、避血管的特点,但本质上穴位供应机制还是靠着神经和血管,筋膜的渗透性也提供了优势。其中两个穴位,完全与神经相关,其中个包括膻中穴、气海穴,这两个穴位就分别与胆和肾相连,这是肋间神经末梢,而神经末梢以输送刺激为主。
穴位的作用,例证之一就是古代闭精术,充分利用消弭气海穴和会阴穴,结合导引术,使局部精疲力竭,达到闭精不射目的,这充分说明穴位局部营养供应的作用。
2)经络是神经、血管、肌腱(筋膜)的综合效应。
任何的医学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这是检验科学性的手段,我曾做过解剖学的比对,发现偏差均较大,久久在纠结中,最后发现古人已经清楚说明!在内经,终始、皮部、经脉、经筋、经水、经别等篇章中可以看出。“经”是总纲性概念。经有经筋、经脉、经水、经络、皮部、经别!实际含义对应着肢体运动、生长力量(血液循环)、水热平衡、相关“连”动、抗寒暑等功能。经别则体现神经的枝状结构最好体现。
人体的运行是有秩序的,经络是天然的“操作系统”。“脉有经纪”“五决为纪”,纪应该做纪律、规律解释。经络系统最主要的特色是根据能感、筋络、血管、水热平衡情况建立的结构,也可以神经的“活体逻辑”。
第一部分 “神经辨识”是中枢神经控制的主要方式
虽说“经”在中医里是一个总纲性概念,但是他很大一部分可以和神经等同。而神经似乎不是根据神经系统结构进行控制的,而是根据能量属性控制,表现为“属性归因”控制。最新生物钟的机理研究就是一个最好证明,温度和光照是决定人体生物钟的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经络在人体中分为少阴~厥阴,少阳~太阳的体系,多血多气等内容,并把它在五脏六腑、四肢、头部进行了区域划分(根据可以根据能量进行同类归因,就是“人体年轮”)。同一类“能量”具有同一属性,在中枢神经里做同一反应,这成为了神经系统的传感方式和控制方式。
能耗与生产的协调统一,身体才会和谐舒畅运行。这里我做一个假设,如果人体本来缺水,身体不能识别水的咸淡,任然补充盐分的话,身体就会垮掉,所以人体根据自身情况对营养进行选择性吸收。内分泌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例如胆碱在肌体里是抑制性的,在肠胃里就是兴奋的。
人体的运动是多部联动的“系统性运动”,神经起了从中协调的角色,例如吃饭,就是唾液分泌、吞咽、咀嚼、胃部蠕动等部分构成;脏腑运动是具有相关性的,各行其职,分解各类营养;跳跃就要求腰、腿、手臂同时发力、并需要保持身体平衡。要求人体必须具备“同时激发、供能均衡、营养供应充分”的“联动机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整体的失败。因此人体同一特性,相同结构相通的联系。这个特点不仅仅体现在同一系统中,手心手背的差异性都能体现出来。
神经递质与人体能量系统息息相关,中医讲“卫出下焦”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机理相吻合。而“少阳为枢”似乎与“胆碱类(甘氨酸)激素”相关。
第二部分,经筋的“痉挛体系”是构成体表经络的主体
如果说研究经络,就要先找到经络。这能在导引术中找到答案,笔者对五禽戏、八段锦等导引术进行研究,这很准确的找到经络的路径,这里简单看一下八段锦中“左右射弓式”,你们可以准确的在里面找到手太阴肺经的位置和巡行方式。但它与内脏的联系比较弱,更多是形态的动作影响,内脏更紧密联系应该是经脉内容。
假说:这种模式和肌肉和穴位分布有关系,可以认为是穴位结构外伤性、阻滞性协同,在外伤或者按压导致部分地方能量不足,相临穴位就会出现协同现象,这种协同甚至会造成血管重分布,毛细血管的扩张。而人体肌肉的线性分布注定了协同是纵向的。但我们看到手臂与腿部,阴阳划分是不明显的,所以手臂与足部的穴位大多起串联作用,阴阳性不明显。
经筋主导的是人体吸收功能,与寒热关系密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痉挛,最新研究表明他与胆碱能(甘氨酸)失常有关系。在中医中,痉挛无论是在针灸、疲劳、衰老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最寻常的经筋调节就是“伸懒腰”,而在内经里就大量的描述了,哪一经生病产生的痉挛现象。“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而人死的“角弓反张”就是人体在调节吸收功能。
现代经络研究中,筋膜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基本等同于经筋的内容,尤其是其联动性方面可以成为经络的机械(物理)原理,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大网膜、小网膜、肌腱、筋膜等类实体就具有机械联动性,这些在脏腑联系更加重要。这与神经联动性同样是构成经络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血液分配机制”构成经络体表与体内联系的主体。
经脉也是一个经络形成的主要因素,既然经络可以达到实际效果,那么它就有一定的原因的。我们暂时撇去六腑不讲(为传化之腑、附属于脏器,也是运动之一),可以看到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以胸隔分为上下两部分,神经系统以第六节胸椎分为上下两部分,但股神经与腹部脏器,臂丛神经与心肺的关联密切些外,似乎不能成为其联系的可靠论据。
我们把目光放到血管上,发现其可以称为一个有效的联系机制,主导了人体血液供应功能。我们可以看出动脉血管与上肢及心肺的血管在胸腔内是紧密联系的,而下肢血管与肝肾脾联系在一起的,而头部动脉居于胸主动脉上肢动脉和下肢动脉的中间。还有一个明显联系,C6颈椎以上动脉血管起自锁骨下动脉。假设四肢血管扩张和收缩,都会对内脏供血、头部供血产生影响,实际这些影响是存在的。运动是一个形态,激素对血管收缩扩张产生,“肌肉筋骨动”对血管的收缩起着物理作用。这可以说独立于神经功能之外的。
上述基本可以描述为“肌肉是第二心脏”,这还不够,还要推进,筋骨运动对血液分配起着很关键作用,这会对内脏进行影响,张海潮“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一文中也提到了,运动过度对内脏的影响,我觉得这个影响靠血液分配造成的。
基本上人体的形态与血管密切相关,也可以称为“藏象”,例如血管粗细和人体的肌肉大小成正比,为了加深理解,举个简单例子,寸口下为手臂主动脉,一旦他出现阻滞或伤痛刺激,那么为了加大血压,“肺气盛则脉大”,而太阴肺经循行与臂主动脉有关。因此,我主张肢体运用对脏器血压影响测定,以确定联系。据研究资料显示,肺和肝本身具有运动性,对血液循环有动力作用,脾对静脉造成影响,而肾的情况不明。
而另外一个经脉的联系,是静脉血的回流,寒气入脏,那就是静脉血的作用。肌肉能够产生热量,回流心脏的就是热血,如果寒气较重,回流的就是凉血,导致内脏发生病变。
第四部分 水热平衡是人体维持恒温的基础。
水与火的平衡,构成人体存在的稳定,过大则自焚,过小则寒凝,而水液的代谢反应出人体温度状态,这与脾关系较大,具体机理需后续分析,而人体过热就导致痰多,水滞。形成肿胀(胖)。一个是降低氧气吸收,一个是增加水分。所以经水,讲的就是人体水液代谢的。还是符合能量规则的。
综上所述,人体经络是由综合协同作用,值得指出的是,经筋、经脉、经水同样是能量控制的,体温(环境温度)的降低都将导致实体的物理变化,人死而僵,血管、肌肉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古人认为是“气”不足了,而人更多的时候是折中状态,程度的区别而已。
五、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可以统称“外伤系”疗法。
上文我说过,中医是动态科学,针灸按跷、导引就是特定条件下的人体状态(外伤、局部阻滞性及极限运动状态),可以把中医治疗手段称为“外伤系”治疗手段(中药除外),针砭为刺伤,推拿为按压,拔罐为瘀滞,灸为烫伤、刮痧为擦伤、毒药为内伤、导引瑜伽为拉筋。这些为什么能治病,其实在人体自身就可以找到答案,抽筋、痛等反应就是答案,这就是人体在自己“疗伤”,而中医就是助了一臂之力,并调节了这些机能。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痒麻痛等是人体功能的产物,实际上,五脏之痛,最痛为钻心之痛,有所谓“十指连心”,我们也知道,血清素等激素具有镇痛的作用(内啡肽为复原类,防止心脏过于亢奋),大多是与血液输布有关,也可以说痛是血液流通的启动器,身体其他诸部位的痛,大多是需要血液的滋养了,这里或因为筋拘急引起的痛;或因过度氧化导致的痛;或因寒冷冻伤的痛;或其他五脏不适;外伤之痛;终为一理。因此心为君主之官就是血液的“君主”。
肿痛为血气聚集,现代观点就是达到热、血供应、营养聚集,如果经筋代表运动消耗,经脉代表着生长积蓄。经脉通行气血,濡养周身。“伤”就需要人体激发修复和生长机制。中式疗法就是制造外伤来形成自身的生长调节功能。手段包括肌腱协同、血液供应、刺激产能。不仅仅如此,古人对用针的大小、深浅等治疗不同病症,达到巧妙的运用。针灸分为补和泄,小针痛而皮部不开,起到“引热温补”,刮痧破表皮,开为泄,就是纯粹的能量消耗。
了解本文后,未来的医学疗法,会大大拓展和融合,激素疗法、外伤疗法、营养疗法、化学疗法、导引疗法、能量疗法、物理疗法等等,这些疗法都会纳入能量医学体系,其中导引加营养的疗法将会成为主流疗法,如果说针灸是通过制造外伤来调节人体营养供应,那么导引术及气功就是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体。后文我会推出这些疗法的文章,这里提一点,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式,就是利用的角弓反张,促进吸收。
六、西医药终将纳入中医药体系之内!
冥冥之中,似乎历史有某种契合,按照内经的说法,毒药来自西方,现在到了西药建立药性体系的时候了!用药治病早于针灸,说最早起自神农式,针灸起自黄帝内经,草药也纳入了阴阳五行体系之中,其按照“味道、能量性质”等分类无疑是先进的,这与重化学成分的西药有区别。现在已经知道“光”实际上是能量的类别不同而已,声音如此,味觉亦如此,“天食五气、地食五味”。
西医补药为补营养,中医补药为补能量。人参就是补气,补的是温和热量,而西医补品通常为五味内容,偏物质性。同为天生地长,动植物相互联系和关联。在抵抗不利天气不利环境方面都有相通的地方,植物长遍大江南北,适应各式各样的环境,有自身的“本事”,这些本事就是人类疗伤的天然药方!具体成分和化学原理交给专家研究,我只分析元素和成分背后的能量性。
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极端天气出好药”,人参草长在东北深山老林冻土里千年不死!雪莲在高山雪地里绽放!甘草长在干旱沙漠之中生机勃勃!铁皮枫斗可以长在岩石上!冬虫夏草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区等等,不一一赘述。
内经讲“南方生火,火生苦”,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中草药总体似乎存在“北多温补、南多寒凉”的特点,人参甘草温补,田七、金银花、菊花等都寒凉。这一特性还体现在水果上。香蕉、橘皮寒凉,苹果、大枣温补。特殊环境造就了植物的天然本领,也成就了草药的独特价值。
下面我简单对中药药性进行分析,甘辛为热性的,酸苦为泻为寒,甘辛类代表药物就是附子,富含生物碱,其他酸苦药物成分大多是酸类。而咸就是无机盐,中性,因其活性差,渗水性,也可化成阴性。虽然寒分苦酸咸,但苦为大寒,酸为中寒,咸为水寒。
根据五脏分析,似乎可以看出些规则,多糖类入肝,挥发油(活性油)入脾肺(芳香化湿),碱性入脾,酸性入肝及心包,大寒制心脏。大致拥有规律,但要活学活用。
我相信人体能量学将会进入化学领域,而西药未来终将会按照能量体系划分体系,这将会依赖于能量化学的发展。按照现在西药的分类,大多按照解剖系统用药。一旦能量化学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西药会按照中药理论用药。例如抗生素类药物大多酸苦,虽然属化学制药,如果按照“苦寒性”入药,似乎也没有违和感。而最近也发现中药有抗炎性。感冒生病多喝水原理,西医讲是冲刷细菌,中医水属阴,多喝水何尝不是降低人体能量水平呢?降低细菌活性呢?
其实细菌真菌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体,并不是所有细菌在人体致病。他们的能量规则与人体规则相通,或者人体出现细菌生存的环境,就会导致细菌病,总体来说,细菌大多都是惧寒的,因此抗生素能够起作用。
化学制剂虽然能和生物制剂产生相同疗效,动物能接受来自动植物的营养,对于化学制剂可能无法识别,甚至破坏机体运转。因此从长远来看,还是开发中草药类制剂更健康。
八、结论
人体是天然形成的,中医没有研究人体结构成因,是光看存在的学问。中医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手段欠缺的问题,中医提供了多维的视角,能量化分析能够为医学带来丰富的内涵,开启了医学的“阿里巴巴”大门,大大促进医学医药体系的整合,到时候,藏医、印度医学、西医等医学终将汇入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大河之中,世间再无中西医!
阅读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重申:本篇文档资料为 “好网角收藏夹” 注册用户(收藏家)上传共享,仅供参考之用,请谨慎辨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好网角收藏夹为网友提供资料整理云存储服务,仅提供信息存储共享平台。
信息删除
举报
或发邮件到:dongye2016@qq.com
特别提醒:
文中可能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为用户分享内容,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转藏到我的收藏夹
转Word文档下载
转PDF文档下载
一键复制全文
打印文章
类似文章
最新转藏文章
文档下载
下载连接中...
再次下载
下载文件找不到?
iPhone浏览器用户:
1.点击手机桌面“文件”图标
2.在“下载”目录中查找
返回
TOP
提示信息
确定
返回
添加文章收藏
更多设置 (选填)
阅读权限:
分享公开
密友公开
私有
转藏到我的收藏夹
非法或侵权内容举报:
提交
(如果是侵权投诉,请将相关证明材料发送到邮箱:374524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