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台城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南京古城墙台城段。在这里,我们可以仔细观看明代修建的南京城。
明代的南京城周长33.676公里,为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也是世界第一大城,比堪称第二的北京古城长o.766公里。在介绍明太祖朱元璋建造都城的经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台城的来历。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自武昌迁都秣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将秣陵改称建业,以此为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以后的东晋、南朝都城均建在吴都城旧址上,当时称中央政府机构朝廷禁省,也是皇宫所在地为“台”,台城就是东晋、南朝的宫城,在都城内。眼前的这段古城墙全长250米,当时是东晋宫城的后花园,属台城的一部分,所以民间习惯称这段城墙为台城。因为台城是六个朝代统治中心的皇宫禁城,集中代表了“六朝金粉”的兴衰,所以,台城便成为南京的一个别名,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来到南京,总忘不了来台城一游,为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那么,台城为什么只有250米长?为什么会在西边出现这么整齐的截断面呢?从城基所用的条石来看,与城南聚宝门,也就是中华门一带城墙的条石相同。再看石基以上的大型砖,均为明代烧制,因此可以断定这段城墙也是明城垣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后,采纳了皖南池州学者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年开始修筑南京城墙。当时动用了5省即现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28府州、152县的20万民工,耗费3.5亿块城砖,花了21年的时间,直到1386年才完成。朱元璋筑城时,原打算从这里向西经鼓楼岗接石头城,但从军事角度考虑,有必要把城北要塞狮子山包括进来,于是又改向北,从神策门,也就是今天的中央门折向西。史书记载了1386年“新筑后湖城”,后湖是玄武湖的别称,这段先造的城墙便成了废城。好,各位请随我一起登上城墙。
现在古城已经在我们脚下,城里城外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让我们一边漫步,一边来了解“世界第一大城”的情况吧。
明代是在南宋建康府城和南唐故都城基础上扩建南京城的。城墙高14至26米,城基宽14米左右,顶部宽4至9米不等。城墙上分别建有200座屯兵的窝棚和13616个雉堞。雉堞就是这种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它是用来做作战时的掩护物。南京城的雉堞每个长2.75米,高1.6米,相距o.44米。为了方便游人赏景,修复后的这部分雉堞有意降低了0.2米。南京城的建造设计,从实际地势出发,依山绕水,因地制宜,打破了“方位对称,距离对等”的方形古制。南北走向之间,也就是中华门至挹江门,相距10公里;东西走向之间,即中山门至汉中门,相距5.67公里,城厢面积6万多亩。把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狮子山、清凉山等大小十几座山岗圈进了城内,形成了军事上的制高点,并把外秦淮河与水面宽广的玄武湖作为天然护城河,从而使南京城踞山控水,形势险要,战可踞,退可守。南京城,又称内城,有城门13座,最大的一座是今天的中华门城堡。此外,在这座砖城外几十里处,还有一座称为外城的土城,有16座城门,是南京城的一道屏障。
南京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与血汗筑成的军事防御设施,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科技、建筑、艺术、军事研究价值。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南京城墙长为21.35公里。为了保护好这一人类永久性文化遗产,南京市政府从1993年下半年起采取抢险、修复措施,只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台城至太平门段1700米城墙的修复工程,并于1994年9月正式竣工开放。近年又修复开放了解放门至玄武门段1500米城墙。
好,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城内外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可以自豪地告诉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登临的这段城墙,集山水城林风光于一体,在此不仅可以游览城墙,还可以尽情欣赏北极阁、日观台、鸡鸣寺、玄武湖的旖旎风光,领略九华山、紫金山的雄伟壮观。
请看,在我们西边的这座山高只有100米,周长5公里,因山形似鸡笼,春秋战国时被称为鸡笼山。相传齐武帝萧赜外出游猎,行至玄武湖上听见鸡叫,于是就把此山赐名为鸡鸣山。东晋的皇宫就修造在山的南边,那时的山上就成了皇家苑囿,当时山上一片玉宇琼楼,景色幽美,内供北极真武大帝像,所以又称为北极阁,被喻为南京城的一顶皇冠。早在刘宋年间,也就是 420~479年,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既能观天像又能测风向季候的日观台。明代在这里设立了观象台,属钦天监,因此当时此山又称钦天山。观象台设有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现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如今在山巅上的六角三层小楼是江苏气象台的雷达站。国产713天气雷达,天线不断旋转,提供天气预报的准确数据。值得骄傲的是,南朝和明朝都曾把国家最高学府建在这一带。如公元438年建造的国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分科大学,分儒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成为全国学术中心。明代这里是最大的国立大学国子监所在地,学生最多时达9000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这里编写成功的。
再看西南方这片古建筑群,就是享有盛名的鸡鸣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句名诗是南朝各代皇帝崇尚佛教、广建寺庙的形象描绘。梁武帝萧衍于大通元年也就是527年在此建寺,初名同泰寺;萧衍本人也曾4次“舍身”进寺当和尚,再让群臣用重金为他赎身,所以那时寺庙,穷极宏丽,资产丰沃。仅同泰寺就有6座大佛殿,十多座小佛堂。后来降臣侯景作乱,同泰寺毁于战火。一千多年来,此寺几建几毁,至明代朱元璋在此建鸡鸣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片殿、堂、阁、塔均为近几十年政府拨款重建的。那座直插云霄的药师佛琉璃宝塔,七层八面,重檐翘角,上挂72个风铃,如遇风起云涌,风铃叮哨作响,苑若天乐合奏。塔内供奉的药师佛为众生消灾延寿,香客常年不断。据说,当年侯景突然兵变,太监也去抗击,留下柴禾与米。梁武帝纵有菩萨心肠,却不知长明灯可以点火烧饭,最后终于活活饿死。鸡鸣寺旁有口胭脂井,它的出名与南朝陈后主有关。陈后主在位时间是583~589年,他因为贪恋酒色而导致国破家亡,最后携王妃投入此井,故被后人称为“辱井”。鸡鸣寺和北极阁的北面,是一块被称为西家大塘的水面,清末胥自修在此栽荷植菊,沿塘建园,名声大噪。后因战火,日渐荒芜。天长日久,胥西谐音,胥家大塘被西家大塘所取代。如今,这块被明末顾文庄夸赞的“水田村舍,世外桃源”的仙境已被高耸如林的楼群所代替,古貌换新姿。
现在我们依女儿墙向下俯瞰,这一片掩映在参天大树中的幢幢墨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古建筑,是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是六朝最大的皇家园林华林苑遗迹和供奉关羽的武庙旧址,明代这里是可以容纳九千大学士的国子监的一部分。民国时,这里是中央政府的考试院。
再向前走,我们可以登上木板搭建的观景台,让玄武湖尽收眼底。晚唐诗人韦庄在登临这段城墙后,曾在《台城》这首诗中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诗人在这里吟诗赏景,是不是给人一种身在图画中的感觉。大家请看:这里东界钟山,南临九华,西对清凉,环抱在群山之中的玄武湖,碧波荡漾,娟秀妩媚,像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将“龙蟠虎踞”的古城映照得格外雍容动人。环、樱、梁、翠、菱五块花团锦簇的绿洲镶嵌在472公顷烟波浩淼的湖面上。远山近水,波光粼粼,山岚倒影,起伏晃动。难怪古人赞:
“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这里说的后湖就是玄武湖。
玄武湖古名桑泊,秦始皇灭楚后,改金陵为秣陵,所以湖也改称秣陵湖。南朝刘宋年间也就是公元424~453年,传说湖中出现黑龙,故改名玄武湖。南朝历代皇帝都曾在玄武湖畔操练水军,因此,又改称昆明池,也叫练湖、练武湖。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是公元579年。参加检阅的陈朝步兵10万,列阵于湖南岸十里堤上,500艘战船在湖中操练。《秣陵集》载:“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可以想见当年旌旗遮日,鼓声震天动地的雄伟壮观场面。明初,先后在湖上梁洲与环州建立了黄册库数百间,贮存全国户口簿和府、厅、州、县的赋税全书。因册面为黄纸,所以称黄册,整个湖上为禁地。直到1909年,筑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五岛,称“五岛公园”,是南京第一座对百姓开放的公园。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城墙拐弯处,东南方绿意浓郁的小山就是九华山。从远处看,只有100多米高的九华山形如倒扣的大船,春秋时被取名为覆舟山。以后又因山南麓有小九华寺,所以改名为九华山。这里山水清幽,风光绮丽,六朝时为皇家御苑,叠石凿池,广建殿堂亭阁,供王公贵族游宴射猎,称为“乐游苑”。南朝大科学家祖冲之比赛指南车、装置水碓磨、发明千里船,都是在这里取得成功的。九华山辟为公园后重建了甘露寺、阆风亭。大家看到的山上的五级四面方塔,是1944年仿长安兴教寺修建的三藏塔,因塔下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顶骨而得名。塔前葬志记载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传播佛教的艰辛历程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
为什么玄奘法师的顶骨会葬在这里呢?请听我讲个故事。玄奘生于公元602年,圆寂于公元664年,本姓陈、名讳袆,洛州缑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是唐代高僧、佛教学者和旅行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圆寂后,唐高宗为他在终南山紫阁寺建骨塔。唐末,骨塔毁于战火。宋仁宗天仁五年(1027年),金陵天禧寺和尚可政法师去紫阁寺,得到了玄奘法师顶骨,迎回金陵。他在天禧寺东岗建塔,归瘗顶骨。明代又在后山土堆建三藏塔。到清代,寺、塔均被毁。直到1943年初,驻扎在南京的侵华日军高森部队于中华门外建筑稻垣神社时,发现报恩寺旧址内埋有玄奘法师遗骨及佛像铜匣等,并有宋天圣五年(1027年)和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两葬志。日本侵略者想把唐僧顶骨盗走,激起了南京人民极大的愤慨,汪伪政府为笼络佛教徒,在九华山建三藏塔。1944年新塔落成,唐僧的顶骨却只有一部分安放进塔,因为日本人分去了一半准备带回日本,后因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经辗转几处,才侥幸留了下来,现存南京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馆内。这一难得的佛门珍宝,历经沧桑,后在南京安身,接受人间香火,是对这位高僧莫大的安慰,也是南京人的骄傲。
现在让我们举目东眺,海拨468米高的紫金山巍峨壮丽,青山叠翠,驰誉中外的紫金山天文台就坐落在第二高峰上。这里隐约可见山顶垒起的天堡城,是太平天国勇士们保卫天京,抗击清兵的重要屏障。
到这里,我们这次的南京明城墙游程就要结束了。在此,向各位介绍一下1993年修复这段城墙时新增加的设施。当时,文物部门在这段城墙的塌陷处分别修建了7座大厅,分别以台城、临湖,珍珠、中山、九华、光华、紫金命名,作展览、休息和上下城墙的通道。其中,临湖厅内布置了《南京古城墙史料展》,详细介绍了建城的概况。九华厅里陈设有古城展览和残墙断面展览,合称为南京明城垣博物馆。现在请随我一道走进九华厅。
请看,这里展出的部分城砖,可以说是当时152个县烧制的3.5亿块城砖中的代表。陈列的每块砖侧面都印有制砖的州、府、县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和日期,以示负责到人。当时的工程管理十分严格,如不合格,必须重烧,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因此,送到南京来的城砖可以讲是绝无次品。再看砖上刻的字数,也是多少不等,最多的有69个字,最少的只有一个“万”字,字的大小不等,最大的10厘米,最小的不足1厘米;字体有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镌刻手法有阴刻、阳刻、空心刻、双线刻等。城砖品类有80多种,大多为质地细密的青灰色砖,少量为质地较好白色瓷砖,个别的还有红砖和黄砖。这是由于各地制砖均就地取材,土石质量,颜色不同,烧成的砖也就略显差异;砖的朝代也有别,虽说大多为明砖,但也发现了少量的三国东吴时的砖和南朝时的金钱砖。由此也可以印证,明城垣是在南宋、南唐旧城基础上而建。再看砖的规格,长度一般为40至50厘米,宽20厘米,厚 10厘米,每块重10至20公斤,大都是沿大运河和长江运抵南京的。
残垣断面展览是为了帮助游客了解明城垣的内部结构。明城墙的基础采用了两种形式:一种如台城至太平门段,属平坦地面,用大块条石在5米甚至12米以下打好墙基,另一种是在地质松软易陷的河滩冲积地,用直径 30厘米的杉木打桩,再用圆木作间隔50至60厘米的井字形交叉木排,相叠五、六层,砌进墙身底部转嫁压力,跨越松软易陷的地段。
砌墙的形式则分为三类:第一种以中华门地段为例,内外墙身用1000多公斤重的大块条石贴砌,下厚5米,上厚7米,墙心用五合土夯填。条石贴砌层至城顶两面合拢呈一覆釜状,以增加城身内外相夹的强度。第二种以石头城地段为例,充分利用山崖绝壁,使城墙根基牢靠,并省工、省时、省料。第三种以台城地段为例,在平坦的地面上,全部使用城砖,以梯形叠砌,内外壁匀向里倾斜,底部大于顶部约一倍,呈金字塔状,所以稳如泰山。当时砌城用的粘合剂,是用石灰、糯米汁、高梁汁和一种带有粘性的叫“蓼”的植物汁,掺以桐油浇灌,因而600年来固若金汤。
明城垣在建筑中还使用了许多独特的技术手段,如考虑到南京属多雨地区,采取了周密的排水措施。在城墙顶部,这些以平砖竖砌成的散水坡,能使雨水尽快排出,城墙内壁女儿墙外面每隔60米砌入出跳70厘米的石质水槽,使抛泻的雨水恰好淌入城根的石质明沟内,通过一排水洞排出城外;在打墙基前便将铜、铁涵管与砖砌洞预先埋入城墙底部,与玄武湖南岸进水口的武庙闸相连接,这样既可控制城内河流水位,以利抗旱洪,又可确保城墙不受湖水冲击,并可防止压碎地下涵管,避免损坏城墙。
各位朋友,随着台城至太平门段南京古城墙的恢复,使北极阁、玄武湖、鸡鸣寺、九华山等景点与台城城墙相连成片,形成山水城林连为一体的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古老的城墙终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好,有关南京明城墙台城段就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合作!
明西安城墙导游词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有壮阔气势的明城墙。我们眼前的城墙是明时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如江山永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诏修城开始动工,历时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墙。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周长13.79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一个功能设计周密,形制宏伟的军事防御设施。下来我给大家分别将城墙各部分的建筑构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绍: 首先我们看见的是护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敌人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横跨护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们眼前的的吊桥。吊桥在过去由守护城门士兵掌管,他们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定时升降。一旦有战事来临,吊桥就被高高生起,整个城市就成为一个封闭的战斗堡垒。刚才有朋友问在那里控制吊桥,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来参观的城门,上面是闸楼,即控制吊桥升降之处。城门是防御设施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现在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城门,来了解城墙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完善的城门是由闸楼、箭楼、正楼组成。我们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闸楼,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桥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间打更的作用。闸楼是两层悬山式结构,虽然形式十分简洁,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城市的二道防线。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楼。箭楼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型的攻击面,士兵可凭窗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在闸楼与箭楼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间,我们叫做瓮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敌人攻入城门后,进入瓮城,这时会受到瓮城上4面居高临下的攻击,犹如瓮中捉鳖。
我们所能看见对面的建筑是正楼,正楼是城墙最里层的建筑。正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式,是主将战时坐镇指挥守城的指挥所。
高大的城门,城门是敌我双方交战的薄弱环节,也是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明代修筑城墙时,十分重视城门的防御功能。其中他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了西汉开始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过梁式”城门,这种门最大的缺点是经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门失火,殃及迟鱼”的典故。明代城门采用的是券拱式的门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墙门从上到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的铁条,上钉1800个蘑菇钉,加强了门扇的强度,使箭矢无法射入门中,从而加强了城门对抗进攻的能力。这是城墙的第三道防线。
我们可以见到城门上有永宁门几个字。在明西安城墙的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门曰永宁门,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祷告,不起火灾,永保安宁。东门名长乐门,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万年不衰,长久欢乐之愿望。西门为安定门,暗示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北门名安远门,意指北部边塞长远安定,不起战乱。
现在我们就登上城墙,来感受他壮阔的气势。城墙的最底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历史上对城墙曾多次维修,有两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当时的陕西巡抚张祉在城墙底顶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砖,使整个城墙显得壮阔和雄伟。清乾隆年间,当时的陕西巡抚毕沅又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将包砖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统。城墙顶上的这个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调兵谴将的通道,用三合土垫底,上面铺有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海墁从外向内有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迅速导入城内侧的排水槽,有效的保护了墙体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城墙每相隔40—60米一个有排水槽,它们为砖石结构,附贴在城墙内侧,从墙顶直达墙下,与沟渠相通。西安城墙之所以保存至今,这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士兵及车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墙顶内沿建有宇墙。为了了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墙。在垛墙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悬眼是士兵可向外窥察、射击的地方。
沿城墙外侧有向外突出的实心墩台叫做敌台,俗称马面。在城墙上共有98座。各敌台相距120米,这个距
离和过去的武器是有关系的,120米的中点是60米,恰是弓箭、飞钩、滚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一旦敌人攻城,会受到来自城墙和左右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的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御功能。
在城墙的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它三个角台均为方形,为何只有这一角台为圆形的呢?明城墙是在唐长安城基础上向东北扩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个城角,因唐皇城城角为圆形,所以就维持了原状。
以上就是我带大家参观的明代城墙,钟鼓楼
下面我们去了解一下另外的明代建筑,钟楼和鼓楼。钟和鼓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两三千年前,钟和鼓是用来祭祀和宴享的礼器和乐器,到了汉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和鼓被用做军旅指挥的信号和军乐。到了唐代的就有了报时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诗中描述的“将则鸡人报晓时,尚疑方近翠云秋。“还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绘的就是人们闻钟声而起,闻鼓声而息的情况,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上的钟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们自然也都有报时的功能。钟楼和鼓楼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军事重镇,钟鼓楼无论从建筑特色、还是艺术价值,都居于同类建筑之冠。
朋友们,我们首先来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有“天下第一钟楼”之誉。要了解钟楼,就要从钟说起。真正钟楼上的钟是唐景云年间的“景云钟”,它是一口六吨重的铜钟。它是以钟乳来调节音律,声音洪亮悠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年钟声便是原来悬挂在钟楼上“景云钟”钟声的录音。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的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安史之乱时,“迎祥观”和钟楼毁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钟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钟楼。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安城不断的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天的位置。据碑文记载,“楼唯柱基外,一无改创”。也就是说,除了新筑楼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万立方米的巨型建筑,要进行整体的拆迁复原,没有高超的组织安装,没有严密的工程组织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这也是我们16世纪建筑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创举。钟楼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艺术价值。大家回头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联,“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说的就是钟楼拆迁的一个神话传说,更给钟楼增添了神秘色彩。
不过钟楼拆迁后,钟就敲不响了,很多人说是神物有灵,其实是钟房有问题。它中间高,四周下倾,重檐覆盖,好象给钟戴了个帽子,戴翁以呼,声音当然不能传的很久远。后把钟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间所铸的一口铁钟取代,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近年复修的,原钟现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当然我们今天敲钟已不在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祈福,企求我们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满幸福。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也敲几下。
好了朋友们,让我们回过头来欣赏钟楼的建筑吧。钟楼高36米,分别由基座、楼身、楼顶三部分组成,四面正对四个方向,开东西南北四个券洞。钟楼上下两层每一层都以“斗拱”作为装饰,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根据力学原理,形成力的均匀负荷,“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时“斗拱”的数量还可以显示出这种建筑的规格和等级来。钟楼采用的四角攒尖式,对角线构筑,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翘,这种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鸟思阁,如喙思飞”,就好比展翅飞翔的鸟。象钟楼这种出檐3层的,我们把它叫重檐三滴水,这种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观,还能减少雨水顺而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
钟楼不但整体气势恢弘,细部也十分精美。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声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如我们熟悉的“八仙过海、踏雪寻梅、长生殿盟誓”等。
了解完了钟楼,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与钟楼遥相呼应的鼓楼。
鼓楼距离钟楼只有250 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楼要比钟楼大的多。鼓楼高34米,基座呈长方形。现在它的南北两面还各开高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直到今天还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还有著名的小吃街。鼓楼上曾用来报时的大鼓已不知去向,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资制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着面“闻天鼓”。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声音深厚洪亮,重棰之下,十里可闻,这面大鼓已经申报进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天来的朋友们都非常的幸运,因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
鼓楼的南北两侧檐下,过去曾悬挂着两幅巨匾额,南面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时期,天下和平安泰、国富民强,说明了西安古往今来的发达昌盛。北面匾文“声闻于天”,典故是《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两幅巨匾犹如画龙点睛,使鼓楼生气盎然,为这座古建筑增添了不少光彩,遗憾的是这两块巨匾,在十年浩劫中已被毁坏,现在的匾额按照原有历史资料恢复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明城墙、钟鼓楼。这些建筑记录了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也铭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怆与骄傲。他们作为历史古迹,就象陈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让人回味。
《南京的明城墙》教学设计
六合区灵岩小学 叶军
教材出处:
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 小学高年级《金陵文化》第二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南京明城墙的悠久历史及其特点,感受南京明城墙在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2、使学生对南京的明城墙、城门、护城河以及六合的“水下明城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懂得只有科技发达,国家富强,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
3、激励学生将对家乡的热爱落实到行动中去,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为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贡献。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了解南京明城墙的悠久历史及建筑特色,发现身边的明城墙、城门。
2、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明城墙的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南京名胜古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金陵文脉》中的“南京明城墙”视频短片。
2、《南京童谣》中的有关“南京明城墙”的内容。
3、收集城墙、城门、护城河的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
4、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六合的“水下明城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南京童谣》中的有关“南京明城墙”的内容。
2、师:南京是“六朝古都”,有2500年的历史,是一座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美丽的城市。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成为南京建城的开始,此后,为了巩固城池,各朝各代都在修筑城墙。
3、让我们来看一组南京城墙照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都是明代建成的,称为“明城墙”。今天让我们一道去了解南京明城墙。
4、揭题、读题:南京明城墙。
二、初步感知。
1、播放视频短片:《金陵文脉》——“南京明城墙”。
2、思考:南京明城墙是哪位皇帝领导修筑的?它在设计和建造上有哪些特点?
明朝时,南京内城有多少座城门?现存几座城门?
昔日的护城河有哪些?
三、古老的城墙。
1、朱元璋之所以修筑城墙,是因为他听了一个谋士的建议,这个谋士名叫朱升,他的建议只有九个字。
(投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你知道这9个字的意思吗?
2、投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都是明代建成的。明太祖朱元璋选定南京作为都城后,于1366年开始修筑南京城墙。当时动用了五省的20万民工,耗费3.5亿块城砖,花了21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南京明城墙,非方非圆,依地形和山势而建,是我国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城城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长的古城墙。
3、指名朗读,说说南京明城墙有哪些特点?
4、小结: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坚固、保存完整、设计创新。(历史悠久:经历了600年。)
(规模宏大:仅内城周长就达33.7公里,比周长才29.5公里的巴黎城墙还长。)(设计创新:传统城池基本都是上方形,南京明城墙非方非圆,依地形和山势而建。)(保存完整:同是古都,北京和西安也拥有古城墙,西安的城墙都是新修建的,北京大量古城墙早已消失。我们南京还拥有相对完整的明城墙,多么让我们自豪!)
5、那么,南京的这些城墙为什么经历了600年的风雨还依然屹立不倒的呢?(1)投影,认识铭文。
我们去参观南京明城墙会发现许多城砖上都刻有文字,这些字刻的是城砖制造者和监制官员的姓名,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姓名烧制在城砖上面吗?(完成32页选择题)(2)师补充介绍: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城砖制造者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
(3)小结:质量为先——结构坚固。(4)关于城砖,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学生自读:《百里传砖造城墙》
互动:请一组学生上台模拟“传砖造城墙”。
6、正是因为我们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坚固、保存完整、设计创新,显得独一无二,使南京明城墙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四、雄伟的城门
1、南京的城门,有些是明代修建的,有些是清代以后修建的。
其中明代修造了“内13,外18”共31座城门。学生看图指认13城门。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把内13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谁来读读? 师补充介绍:13城门图形似朱元璋头像。(投影出示)
2、而现在,明代的“内13”城门中比较完整的只剩下了4座。(投影中华门、石城门、神策门、中山门照片)
3、中华门是座什么样的城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打开书24页。(投影出示:中华门图)。指名读介绍。
4、清代以后修建的城门有哪些?(投影出示:玄武门、挹江门)
5、“外十八”又指的是哪些城门呢?
五、昔日的护城河。
过渡:说到古老的城墙、雄伟的城门,一定得说说蜿蜒曲折、碧波荡漾的护城河。
1、南京最有名的护城河是哪条河?了解南京的护城河有哪些?说说它在当时的作用。
2、投影秦淮河、玄武湖等护城河的图片。
3、南京的秦淮河中外闻名,秦淮河上的桥也很有名。(1)最有名的就是这座文德桥。
(每年农历11月15日的晚上,站在文德桥的中间俯视桥下,能看到河水中左右各印半边月亮。这一天下奇景,可与西湖“三潭印月”相媲美。)
(2)秦淮河上的桥很多,有一座桥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中出现过: 出示:《乌衣巷》
唐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名读诗,欣赏朱雀桥图片)
4、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古都,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流连其间,留下了他们的感叹。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灯会更是中外闻名。六、六合的“水下明城墙”。
过渡:南京的明城墙,我们六合也有明城墙,只不过在水下。
发现水下明城墙很偶然。原来,六合最近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滁河整治。尽管没有都城南京城墙的气派,六合明城墙最辉煌的时候也有1323丈长,二丈五尺高,垛方1647个,东西北三面城墙内土外砖,南临滁河、墙内外皆由砖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六合因为建设环城路,老城墙几乎全部被推倒。当年推城墙的时候,这一段因为被利用作为六合西门粮库的围墙,才幸免于难。如今,还有1里多长的墙基以及部分城砖就在滁河边,只是被水泥遮住了,这样的发现实在令人惊喜。
七、课堂小结:
1、南京是十朝古都,但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不长,最长的东晋也只有103年,其余的朝代都不足百年。看来再高大坚固的城墙都无法抵御敌人的入侵啊,只有科技发达、国家富强,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
2、美丽的秦淮河、古老的石头城记录着南京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国家、江苏省、南京市的文物保护法立法保护城墙的基础上,南京市还特别制定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
为了传承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作为南京人,你觉得我们能够为明城墙申遗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在4人小组里轻声讨论一下。
3、小结: 大家说得都很好,老师很高兴。希望大家说到就要做到。我相信,在我们全体同学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南京明城墙一定能够申遗成功,我们南京人也一定能世世代代传承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附板书:
2、南京的明城墙
古老的城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坚固、保存完整、设计创新
雄伟的城门:内
13、外18 昔日的护城河:秦淮河、玄武湖
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方案介绍
东便门至崇文门明城墙始建与明代嘉靖年间, 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遗址之一, 也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保护古都风貌, 200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抢修明城墙, 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 彻底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
明城墙遗址公园在设计上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展示明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给城墙提供一个最自然的环境。在园路的线形、植物配置等各方面都力求古朴简洁,使环境默默无闻地陪伴着古城墙,让古城墙把所经历的沧桑风雨很好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它成为北京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为旅游制造“看点”。同时明城墙边新增加的12万平方米绿地,很大地提高了北京中心地区的生态环境。1.景点规划
全园分为4个景点。在公园南侧西段城墙保护较好,结合现状古树,形成老树明墙景点。古树城墙相互映衬,营造古朴、苍桑的环境氛围。在公园南侧东段,城墙遗址只有0.8~1.6米高。此段建成残垣漫步景点。在东便门角楼区域,形成古楼新韵景点。因东便门角楼保存较好,依托角楼作背景,可以唱戏、听戏也可以溜鸟、晨练,形成体验老北京城墙根文化的休闲区域。遗址公园东段结合二环路景观改造,多种大树, 形成雉堞铺翠景点。2.竖向设计
在公园南侧竖向设计以保护大树少动土方为原则,注重微地形景观设计,使流畅的地形﹑草坡与城墙相互呼应.在城墙北侧地形适当加高多种高大乔木形成观赏城墙的背景林。
3.道路设计
为了突出对城墙景观的保护,公园城墙南侧道路力求简洁;全园由一条2.2米宽的自然曲线形人行步道贯穿东西,结合崇文门东大街人行步道形成循环道路系统。道路线性简单,但是道路的每一转折﹑曲线弧度都结合城墙﹑现状大树进行了认真的视线分析,使游人在路上能有最佳的观赏角度。
4.种植设计
在种植设计上,第一我们要求保留和复壮现状所有大树,只有这些苍劲的树木才能给明城墙增添古朴沧桑的韵味。在新增树木上多选择能很好地烘托明城墙气氛的树木品种。现状树多的位置则结合现状树品种设计。乔木以北京乡土树种国槐为主,点缀银杏、油松。花灌木大量种植花色淡雅的山桃,山杏,海棠;点缀碧桃,紫薇。地被植物上以沙地柏、萱草、马蔺为主。
5.夜景设计
夜景设计原则上将明城墙全部照亮作为夜景景观的主体。在绿色植物掩映下,明城墙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均能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同时选则东便门角楼区,崇文门路口区,以及中段几个景点作为重点段,灯光较亮。其它段灯光稍暗。照明灯具全部以低矮无障碍灯为主。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设计是个艰苦的过程, 除了现状情况复杂,设计要求高之外, 在设计中还常常要努力克制自己创作上的激情, 去为公园添加一些自己的设计元素。作为遗址公园,遗存的城墙是公园的主体。设计上更多考虑的是一个协调工作;协调好公园与城市、城墙与古树的关系。
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后,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设计视角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各位帅哥美女们,大家好!首先我来自我介绍下。我是扬州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琼。今天天气非常好啊,风和日丽的,不冷不热,正是适合踏青的好时节,所以你们选择扬州作为你们的第一站实在是个明智之举。大家知道,扬州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那么扬州到底赖在那里呢?作为一个匆匆游客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细品她的闲适与古意吧。
首先大家来看一下我手中的地图,大致了解下我们今天的行程哦,我们这次是坐龙船前往,好了,大家随我踏上龙船,后面的游客不要拥。
大家看这艘龙船是不是非常漂亮啊?坐在这美丽的龙船上,航行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大运河里,是不是思绪万千呢?现在我来简单讲下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全长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不管社会如火热发展,我想大运河始终都会是人类一大遗产吧。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岸边有很多白色的花朵,这就是扬州著名的市花——琼花了。琼花也作“聚八仙”,自古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花开洁白,花大如盘,关于琼花有很多传说,其中就有一个关于隋炀帝的。传说隋炀帝就是为到扬州赏琼花而下令开凿了大运河。欧阳修在此任太守时,曾称赞琼花是举世无双之花,在琼花观内题下“无双亭”。北宋的仁宗皇帝曾把琼花移到汴京御花园中,谁知次年枯萎,只得送还扬州。南宋的孝宗皇帝又把它移往临安,但立刻憔悴无花,只得再次移送扬州。元兵攻破扬州,琼花便彻底死了。现在仅仅在瘦西湖和琼花观里可以看到大量的琼花了。
各位游客,请注意,现在到达的就是我们的终点站——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也就是公元1818年,而且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在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名园了,他与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站在个院的门口,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他为什么叫“个园”吧,其实大家应该也可以猜出来,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不信的话,现在大家就随我进园探险吧。
作为四大名园之一,个园最精彩的就是他的后花园——四季假山了。四季假山各具特色,素有“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迎面而来的就是春山了,大家随我手指的地方看去,可以看到一段楼廊,而且园中也有一段楼廊绕园一周,这就说明大家可以“晴则径,雨则廊”,也就是说晴天可以走在小径里享受阳光,雨天可以坐在楼廊里听细雨滴答。走过这个楼廊,大家可以看到一幅有趣的十二生肖闹春图。他们在高大的桂树和广玉兰的掩映下,形态各异。龙依扶于墙,虎在龙前长啸,狗卧于虎左侧,狗西边便是玉兔,蛇在兔右侧“蛇视眈眈”,老黄牛在玉兔后面悠闲地吃着草,真是越看越像。
看完了春景,我们接下来就来领略夏天的色彩吧。夏山坐落在宜雨轩的西北,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湖石色泽青灰,状似夏季的云彩,中国画里素有“夏山多奇峰”的意境显而易见。大家知道有一首“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吧,这个池塘也就取景“荷塘蛙鸣”,池的西岸临水处有一蛙石,蛙石后面有一石鱼,与池中金鱼相映成趣,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蓝还是淡淡的紫,都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苍翠。当然不得不提的当属此处的镇园之宝——丑石了。大家可以看到这块丑石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遮去下面一个孔洞又像中国画里的丑字,贾平凹有言“石以丑为美,丑到也就美到极致”,这块丑石堪称石中精品,被称为镇园之宝也是当之无愧的。
看完夏山,下面让我们走进竹林深处。个园的竹子数以万计,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各位游客可以摸摸沾沾喜气哦。当然还有大量的斑竹,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如果说春山是开端,夏山是铺垫,那么秋山就是高潮了。秋山用石泼辣,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冬山吧。冬山是整个园林中造石最小的,但是小而精悍,别有趣味。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好了,各位旅客,相信大家现在一定很饿了吧,下面就让我们去品味美食吧。这里有大煮干丝,狮子头,正是没有你吃不到的,只有你不想吃的,让我们疯狂一次吧。
好了,旅程结束了,虽然不想说再见,但是还是必须得说,不过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谢谢大家!
113英语(2)班 倪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