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效能,**区**镇**片区党建引领,激活民力,创新党格、警格、网格融合治理模式,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样板,值得关注推广。
一、“三格”融合的做法与成效
**市**区**镇**片区面积*平方公里,有*个行政村,*个居民会;辖区内有***家企业,常住人口*万、暂住人口*万。**现代物流园坐落在此,有*家较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每天进出大、中型货车约**辆、货物进出量*万件。这样一个人员车辆流动频繁、社区治安相对复杂的片区,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筑牢辖区平安“网底”,营造出了矛盾纠纷少、治安环境好、群众满意度高的良好局面。
1.“党格”增强乡村治理的引领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指导员,村(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每一名党员都编入一个网格,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片区划分为*个党格,有*个支部、*个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名党员参与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党员们根植于群众中间,既是“政治引航员”,又是“邻里守望员”,每一名党员“定格、定责”,带头开展夜间巡防和为民服务,主动承担起信息员的职责,有效收集社情民意,为村(社区)党组织和联勤警务室处理突发事件和老大难问题赢得主动。
2.“警格”增强乡村治理的战斗力。警力有限,民力无限。**镇**片区以联勤警务室为依托,开展警民联调、警校联手、警企联防,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一是警民联调。组建由乡贤、辖区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法律服务人员等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充分利用本地“人脉”,让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无缝衔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状态。二是警校联手。开展“小手拉大手”校园安全防范教育,建立家长红马甲和教师红马甲队伍,会同辅警上下学期间在校门口维持秩序,警务室每天与校园门口互通治安情况,每周安排人员对校园及周边进行安全检查,净化校园治安环境。三是警企联防。联勤警务室与*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共建,建立“警方巡防+企业巡防”机制,实行辅警与园区“一对一”定人、定时联系,对于情况复杂的园区实行驻员工作制,派驻辅警与业主、物业、保安合署办公,增加威慑和快速处置能力。
3.“网格”增强乡村治理的防范力。“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镇**片区在联勤警务室成立网格管理中心,在各村(社区)成立大网格,在各物流园区成立专属网格,下设微网格,落实网格员,聘请警务助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围绕“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目标,网格员有针对性地搜集基础性、动态性、预警性信息,加强反诈等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警务助理从本地、本单位有威望、经验足的群众中选聘,他们与本地、本单位的居民和员工熟悉,进得了门、谈得上话,方便工作,*名警务助理延伸到每一个小区、工地、码头、园区和自然村落,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第一时间处置群众的求助。
二、“三格”融合的经验与启示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区**片区“三格”融合的治理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平安建设,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
1.党建引领,共创谋平安。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片区突出党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并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社区网格上,构建党格、警格、网格“三格”融合模式,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前移,实现“党建格中有、矛盾格中调、平安格中建、服务格中行”,用“党格”凝聚“警格”“网格”,实现的效果,从而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社会协同,共建保平安。做好乡村治理工作,需要辖区内各主体紧密配合、相互支持。**片区在各村(社区)“党格”基础上,配以民辅警、警务助理、红马甲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和专职网格员这六方力量,围绕“基础信息联采、重点人员联控、矛盾纠纷联调、安全隐患联处、群众求助联帮”五联机制开展工作,将分散要素向网格集中,推动社区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党格+警格+网格”融合的转变,让警力向网格延伸,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一些非警务类警情在网格中悄然化解。
3.公众参与,共治促平安。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公众参与是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的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实现社会治理。**区把公安基层基础建设与社区网格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片区联勤警务站联合辖区内的村(社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发展网格中的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物业员工、保安、快递员等2000余人为志愿者,参与辖区群防群治,共同构建社区“自治+共治”、邻里“自助+互助”格局,及时解决老百姓“适需、刚需、特需、急需”问题,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三、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乡村是国家的基础单位,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乡村治理中,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群防群治,可以将政府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小事办妥,政府应着力在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更好地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1.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社会化。从**片区调研分析来看,当地乡村治理是联勤警务室与村(社区)组织牵头推动,以专职网格员为主体,配以党员志愿者及一些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为辅助来开展,社区治理的参与人员中老年人比年轻人多,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和村级组织在行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作用为指引,引导社区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理念,提升居民自主性,不断提高居民自治能力;要制定激励机制,引导辖区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一切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凝聚起共建共享共治的强大合力。
2.建立培训交流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从**片区调研情况看,乡村治理中网格员、志愿者和辅警是主要力量,三支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一是要加强网格员的业务培训。让每一位网格员准确理解农村政策法规和走访入户职能,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二是要加强志愿者的安全培训。党员志愿者和红马甲志愿者大多数是由村级组织和社会组织所招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要通过培训交流,为爱心加上一层安全的屏障,确保志愿者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志愿服务,还要在志愿服务中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三是要加强辅警的正规化培训。结合辅警岗位特点和职责任务,开展职责权限、岗位纪律、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训,推进辅警队伍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要着力做好常用法律法规学习和常见警情的应急处突培训,增强辅警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法纪意识,提升辅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3.建立智能监管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精准化。从**片区经验看,建立联勤警务室为统领的乡村治理平台,实现对辖区社会治理的统一指挥、分层派单、分类处置,有利于优化指挥调度,提高快速处置效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管控,形成辖区所有单位、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横向、纵向协调对接,及时研判辖区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措施。要借力数字化改革,按照“一网统管”要求,构建智能监管应用场景,打造集约式、协同化和多元评价的社会治理智能监管平台,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