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沂山洪武御碑话“岳镇海渎”祭祀
海阔天空
收藏于2024-06-09 转藏1次
人民网潍坊10月22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在沂山东镇庙碑林中,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明诏旨》碑。此碑位于大殿古祭台东约四米御碑亭内,用料为石灰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碑首、碑身连为一体,与碑座榫铆连接。整碑通高6.8米,宽2.2米,厚0.34米,其刻立规格等级之高,碑体体量之大,均为东镇碑林三百六十碑碣之首。
朱元璋因何在东镇沂山立下这样一块高大的碑石?这块碑石记录下了怎样的一个文告?作为“诏旨”应该通行于天下,这份文告究竟对全国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大明诏旨》碑额题“大明诏旨”四字,篆书,字高30.5厘米,宽22厘米,阳刻。碑身正文为正楷大字,阴刻,碑文竖排19行,539字,每字高7.5厘米,宽6.2厘米。《大明诏旨》碑可以说是“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碑,宣扬的是朱元璋不同于前代统治者的祭神主张。
碑文记叙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作为一介平民的朱元璋,顺应民意平定天下。他认为应当以“礼教”治理天下。查考诸祀典籍记载,“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封位赐爵祭祀开始于唐代,自此之后每个朝代对其崇名美号,有过之而无不及。朱元璋对此则有不同的认识。他认为“岳镇海渎”是高山广水,“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对其祭祀应以山水本名称其神。在祭祀中,除了高山广水以外,还要对历代的忠臣烈士、各府州县的城隍庙神进行祭祀。此外,他着重提出了对孔老夫子的恭敬祭祀。同时也指出天下无功于生民的神祠一律不予祭祀。朱元璋这种不同于前人的祭神主张,意在推陈出新,超越前人。
对于“岳镇海渎”的祭祀可追溯至远古先民的原始崇拜,是一个长期演变发展的过程。大体上经由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五岳行典———岳镇海渎祭祀。岳镇祭祀在国家祀典中最为重要。岳(镇)成为皇(王)权和国家社稷的象征。“五岳”为“天”的代表,是仁德和尊严的象征;“五镇”是“地”的标志,是国土和统治的化身。
《周礼?职方氏》载九州之镇山: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嵩山;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泰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华山;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中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所余四州之镇为会稽山、沂山、医巫闾、霍山,是以五岳四镇之谓。《周礼?四望》亦载有五岳四镇四渎之说。秦汉以后大致沿袭此制。汉武帝时,曾以天柱山为南岳,天柱山亦称霍山。后世祀典只有五岳四渎而不提四镇。五岳即岱、华、衡、恒、嵩。四渎即江、河、淮、济。江者长江,河者黄河,淮者淮河,济者济水。济水,古水名,发源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黄河下游河道即原济水河道,济源、济泺、济南、济阳等地名皆源于此。
至隋朝祀四镇,以霍为中镇,增曾为中岳和西岳的吴山为五镇之列。五镇者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隋书?礼仪志二》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时相继对五岳封王,五镇封公:先天二年(713年)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天宝五载(746年)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南岳神为司天王,北岳神为安天王;天宝十载(751年)封沂山神为东安公、会稽山神为永兴公、吴岳山神为成德公、霍山神为应圣公、医巫闾山神为广宁公。及至宋代,封五岳为帝,封五镇为王,并封山神夫人为后。据《宋史?礼志五》载,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统一五岳帝号为:“东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肃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政和三年(1113年),“西镇吴山封成德王,东镇沂山封东安王,南镇会稽山封永济王,北镇医巫闾山封广宁王,中镇霍山封应灵王。”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铁穆耳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前代封号,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水本名称神,五镇的称谓是“东镇沂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
以沂山为例,历代帝王对其封号足以看出对高山广水祭祀的重视程度。在唐代沂山被封作“东安公”,到了宋代又被封为“东安王”,元朝增封为“元德东安王”,朱元璋在他即位的第三年以圣旨的形成诏封为“东镇沂山之神”。然而对沂山的加封并没有就此而止。到了清朝雍正二年四月被清世宗封为“沂山佑民捍御之神”。同理,对其它“岳镇海渎”的封号一样名目繁多。
作为颁行天下,体现一代帝君重要思想的《大明诏旨》应该广而告之,以此效尤。据考,明朝的历代皇帝均恭敬地遵循了朱元璋的祭神主张,相沿不费。明成化三年(1467年)《临朐重修东镇庙记》碑中记载:“我太祖高皇帝(即朱元璋)谓,岳镇海渎之神必皆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之所可加。”而更多的碑文中则有“国初去其封,为东镇沂山之神”。清代碑文中多有“明去王号,称东镇沂山之神”等记载。
从理论上来讲,既然是诏告天下的祭神主张,特别指出在全国供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神”,在每处都应有朱元璋的《大明诣旨》碑。据初步考证,明初多处刻立此碑,目前仍存数幢。
就山东而言,四个地方应当刻立朱元璋的《大明诏旨》碑,分是东岳泰山的岱庙,东镇沂山的东镇庙,东海的祭祀之地莱州东海神庙(也称海水祠),祭祀孔子的曲阜孔庙。
朱元璋认为,孔老夫子乃天下宗师,“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他高度赞誉了先师,申明了对孔子的崇奉原因。所以在今天的孔庙中完整遗存这一御碑。此碑高约7.3米,建有碑亭。碑正文与东镇庙碑文一字不差,唯有刻立时间稍异。东镇庙《大明诏旨》碑的刻立时间是“洪武三年六月日”,孔庙中则刻有“洪武四年正月日。弘治十六年九月吉日重立。”对照沂山东镇庙碑碑阴记载,参与立碑的地方官员“怀远大将军同知青州左卫指挥使司事叶大旺、青州府知府张思问、临朐县丞曾一德”等人的官秩谱系,可认定在沂山刻立碑石时间确为“洪武三年”。由孔庙碑中出现两个年号,可以推想,在朱元璋颁布诏旨后在孔庙中并没有当即刻立碑石,而是在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四年正月”立碑。时隔133年后,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弘治皇帝朱佑樘重新刻立了《大明诏旨》碑。至于为什么重立?是因为原碑石不够高大、还是毁损等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朱佑樘在其登基之后,于弘治元年三月责承大理寺的右少卿李介(字守贞)进行了隆重的“东藩代祀”。现存于东镇庙碑林中的《东藩代祀诗序》碑详细记载了这次祭祀活动的行程。“先师孔子家,斋沐从事,即毕,又东谒泰山,又东镇,又东海。每处寅敬,一如初祭之”。由此可知,弘治皇帝对国家祭祀的重视程度,虔诚地尊从了先祖朱元璋祭神的主张,这应该是重刻《大明诏旨》碑的重要原因之一。
泰山是五岳之首,其岱庙中理应刻立《大明诣旨》碑,但实地考察未能发现该碑,现存泰山史料中亦无记载。然而,岱庙天贶殿院西碑中存有洪武三年六月所立“去东岳封号碑”。此碑应称作“去帝号碑”。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诏加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朱元璋要以山水本名称神,首先要做的是革去前代封号,在泰山应去“帝号”。目前沂山东镇庙中“去东安王号”碑虽被毁,但其碑文收录在明万历年间临朐人王居易编写的《东镇沂山志》。两幢碑文内容大至相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之神名其名,以时祀神,惟神鉴之”和“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东镇沂山名其名,依时祀神,惟神鉴知。”至于泰山岱庙中为什么只遗存了“去东岳封号”碑,并非和沂山一样既有“去东安王号”碑,又有《大明诏旨》碑,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全国范围内有多处祭祀东海神的场所,其中位于山东莱州城西北18里的东海神庙沿革最为悠久。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始,在前代海水祠基础上,大修海庙。自此成为宋金元明清历代相沿的皇家祭祀东海神庙。今天我们所见泰山岱庙和沂山东镇庙碑林中所记“又东海”的祭祀之地,就指此地。隋代,国家祭祀东海于会稽县界;唐代祭东海于莱州,唐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四海并封为王,太子中允李隋祭东海广德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宋大观四年(1110年)加号助顺广德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加东海广德灵会王。据史料记载,莱州东海神庙里所藏有价值的历代碑刻达二百多座,在战争及运动中大部损毁,仅存遗址。值得庆幸的是,莱州地方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掖县志》中记载了《大明诏旨》和“去王号”碑文。《大明诏旨》碑文与东镇庙、孔庙现存碑记内容完全相同。“去王号”碑文亦与泰山现存碑、《东镇沂山志》所记碑文雷同,其根本宗旨是“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东海名其名,依时祭祀,神其鉴知”。
洪武三年《大明诏旨》诏定的是对全国名山大川、各州府县城隍庙、历朝历代的忠臣烈士以及先师孔子的祭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自隋唐已有较为固定的祭祀场所,因而在全国众多的庙堂之中刻记了《大明诏旨》。已知的有,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北海庙、山西省霍州中镇庙等数处,碑石保存完整;陕西省陈仓区西镇吴山的碑石,在“文革”期间毁损,诏旨碑文被收录在《西镇吴山》一书;辽宁省北镇市北镇医巫闾山没有刻立,对此《医巫闾山志》解释为“洪武三年闾山周边正处于战乱之中”。除上述地区以外的岳山、镇山、海渎祭祀地,均有遗存洪武三年《大明诏旨》碑的可能。
古时祭祀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其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自然行为真实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片断,因而成为我们今天解读和还原历史的珍贵资料。让我们共同期待着对“岳镇海渎”这一传统祭祀礼仪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更多的历史迷题得以科学而合理的解答。(张孝友)
阅读全部内容
点击查看
特别重申:本篇文档资料为 “好网角收藏夹” 注册用户(收藏家)上传共享,仅供参考之用,请谨慎辨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好网角收藏夹为网友提供资料整理云存储服务,仅提供信息存储共享平台。
信息删除
举报
或发邮件到:dongye2016@qq.com
转藏到我的收藏夹
转Word文档下载
转PDF文档下载
一键复制全文
打印文章
类似文章
最新转藏文章
文档下载
下载连接中...
再次下载
下载文件找不到?
iPhone浏览器用户:
1.点击手机桌面“文件”图标
2.在“下载”目录中查找
返回
TOP
提示信息
确定
返回
添加文章收藏
更多设置 (选填)
阅读权限:
分享公开
密友公开
私有
转藏到我的收藏夹
非法或侵权内容举报:
提交
(如果是侵权投诉,请将相关证明材料发送到邮箱:374524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