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那么的复杂,人物关系又是那么混乱,小谢决定以孟浩然为突破口,为大家揭开这场千古尘封的撕屌大戏!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689~740),比李白大12岁。是唐代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颇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没有得到仕进的机会,只好隐居山林,写下不少山水诗,史称“田园诗人。
李白游襄州(今襄樊市)时,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中的。李白虽然与孟浩然不曾相识,但是读过不少孟浩然的诗。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所以孟浩然与李白一见如故,倍感亲切,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夫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赠孟夫子》的人话 第一句就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就是“我爱孟浩然”!! 后面呢,自然就是夸他长得有多么多么的漂亮~
最后,自然就是劝他,你离开吧,那样的生活不适合你,所以你归隐吧(和我在一起)! 大家要问了,离开什么啊? 事情是这样的,表面看来是劝他离开世俗的争扰、庙堂的纷争,但实际——小孟那时和王维在一起啊!所以小李的真正意思就是——你离开王维和我一起吧!
为什么说小孟那时是和王维在一起?有史为证: 话说唐玄宗一次到王维家去,想要一幅画,王维却言词闪烁,多次推辞……谁知!! 唐玄宗却在王维的床底下发现了孟浩然啊啊啊啊!!!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讯息?!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这王孟二人是谈诗论画,玄宗来访,又怎么会躲到床底下去?就算要躲,也应该是躲到桌子底下去嘛! 古代的房间大家都是知道的,会客在外间,就寝才会进到里间,里里外外也不老远哪!
若果本在外间,客来之际突躲进内,那是万万来不及的! 所以,真想只有一个!这王孟二人本就是在内室!或者在床的附近!至于干什么吗……我不知道!!!
按照史书记载,王维与李白的生活日期简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晚一年去世。他们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龄,孟浩然,杜甫等等。他们也曾在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地方生活过——李白到长安来的那些年当中的几天,王维应该是“出差”回来了吧等等,然而,他们俩人,却像真正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一点交集也没有。而且王维少年得志,相貌出众,而且评价还在李白最敬爱的孟浩然之上,可谓风华绝代,爱交朋友的李白兄,居然一点和这个近在咫尺的才子没有半点交集。个中缘由,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那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 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留别王维》 ,诗中写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营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孟浩然死后不久,王维便归隐田园,建别墅于辋川,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
时空和命运就是这样----没有预兆,不可逆转----
杏花满天的四月,李白途经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也在洛阳。李白和杜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家里。
杜甫出身名门,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当时任奉天令一职。李白见到的杜甫,只有33岁,蹭蹬未仕,正是意气风发,激扬粪土的好时光。在此之前,他7岁学诗,15岁诗名远扬,除了25岁时应试举人的名落孙山,年轻的杜甫尚未经历任何挫折,人生的坎坷和风霜,还有一段时间才能降临到他的头上。
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因为诗歌一见倾心,成为忘年交,从此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愉快的时光。
两个的人相遇,是在夏天。秋天,两个人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登吹台、琴台,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前去拜谒道士华盖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华盖君已经不在人世了。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在游览祖国山河的壮丽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所以二人在诗友之外,还是志同道合的“驴友”。
次年,李白和杜甫又结伴共游山东齐鲁。不久后,另一名大诗人高适,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夜里,三位诗人常常一起把酒言欢,畅谈读词,醉了就共盖一床被子,沉睡到东方既白;白天,他们携手并肩同行,共赏沿途风光,一路踏歌而行。
这次旅行中,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日益亲密。后来,杜甫屡次在诗中不胜留恋地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至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还有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
那真是一段轻快如行板一样的日子,李白和杜甫相见恨晚,二人“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就这样同吃同眠同行,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对于这段时光,杜甫曾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深情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此生再没有他们相会的记载,十七年后,李白卒于当涂。
纵观四人所有的交集,让人唏嘘。杜甫写《春日忆李白》、《梦李白》,李白没有回应过杜甫,写下了《赠孟夫子》、《送孟浩然之广陵》,而孟浩然写的却是《留别王维》。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