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寒饮内停证咳嗽吐痰

小麦  收藏于2023-06-09   转藏1次

【方剂名】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内停证。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等。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湿聚成饮,寒饮犯肺所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质稀;脾虚寒饮不化,则喜唾涎沫;痰聚气壅,则胸满气喘;舌苔白滑,脉沉迟,为寒痰之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宜温肺化饮。方中干姜辛热,人脾肺经,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为君药。细辛温肺化饮;茯苓健脾渗湿,既使湿从小便而去,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五味子收敛肺气,敛阴止咳,又防干姜、细辛辛散耗气,与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恋邪,散不伤正,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脾肺同治,温散并行,开中有合,标本兼顾,药虽五味,法度严谨。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者。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保安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痰饮咳嗽疾病的一个常用的方剂,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的急性期及缓解期的治疗。本方由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药组成,具有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作用。方中茯苓可以健脾利水,与甘草同用可以健运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痰湿生化之源,所以用茯苓、甘草健脾祛湿,可以杜绝痰饮的生化之源。五倍子味酸,可以收敛,可以止咳平喘,针对那些气喘嘘嘘、活动受限的症状。干姜和细辛均是辛温之品,辛温能够温肺化饮、止咳,可以解决疾病的本质,是治本的方法。本方虽有五味药,却能标本兼治,是治疗呼吸系统痰湿内蕴的有效方剂。

是治疗痰饮咳嗽疾病的一个常用的方剂,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的急性期及缓解期的治疗。本方由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药组成,具有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作用。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经过古今医学家的实践证明,对于呼吸道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苓甘五味姜辛汤”具有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寒饮咳嗽,以干姜为君,既能温肺散寒以化饮,又能温运脾阳以化湿;细辛具有温肺散寒之功效,大大提高干姜温肺散寒化饮的药效;茯苓具有健脾渗湿之功效,导体内之邪气随小便而去,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白前、紫菀、桔梗、法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止咳;五味子起到敛肺止咳之功效;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药性。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阖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白前20g、茯苓10g、陈皮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紫苑10g、桔梗10g、法半夏10g、甘草10g、细辛3g。对于咽部痒者加牛蒡子10g,咳嗽气喘者加苦杏仁10g,每天一剂,水煎服300ml-500ml,温服。

特别重申:本篇文档资料为 “好网角收藏夹” 注册用户(收藏家)上传共享,仅供参考之用,请谨慎辨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好网角收藏夹为网友提供资料整理云存储服务,仅提供信息存储共享平台。

信息删除举报或发邮件到:dongye2016@qq.com
类似文章
最新转藏文章

文档下载

下载连接中...
返回
TOP
转Word 一键复制 我的收藏

提示信息

确定 返回

添加文章收藏

更多设置 (选填)

阅读权限:

转藏到好网角收藏夹

非法或侵权内容举报:

提交 (如果是侵权投诉,请将相关证明材料发送到邮箱:374524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