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4.2 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

我心飞翔  收藏于2023-06-08   转藏1次

一起学《论语》14.2

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原文】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白话】

(原宪又问:)“好胜、夸耀、怨恨、贪欲,不让它行于外,能算得上是仁了吧?”孔子说:“可以算得上是难得啊,若说仁我就不知道了。”

【释词】

克:好胜、好胜人。朱子:“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

伐:自矜、自我夸耀。

怨:忿恨。

欲:贪欲。胡宏:“克伐因己所有而生,怨欲因己所无而生。”

不行:内心自我制之,使之不行于外。

为仁矣:为,是。矣,一说是“乎”。

难:可以称之为难,只是还不够仁的境界。按:此四者,只是自我遏制它们不使之外行,虽不发作,然而病根犹在,未能上达于仁。

【先贤精义】

包咸曰: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郑汝谐曰:克,胜心也;伐,矜心也;怨,忿心也;欲,贪心也:四者皆为仁之病也。能知其为病而不行,固亦难矣,然仁之本体则未之见也。

陈祥道曰:胜人之谓,自贤之谓生于所求,生于所好。四者出于情,而害于性众人纵之而不能止之,学者止之而不能去之。去之可以为仁,止之则可以为义而已

唐文治曰:四者之病虽不同,无非气质用事

张栻曰:克伐怨欲不行,亦可谓能制其私欲者矣。然克伐怨欲之,犹在也。若夫仁者之心,则克伐怨欲无自而萌焉。故制之于流,未若澄之于源也。欲进于是,其惟克己乎?

戴溪曰:四者不行,犹未绝其本。谓之用力则可,谓之仁则未也。夫克伐怨欲不行,犹有以用其力;意必固我既绝,无所用吾力矣。故曰克己复礼为仁,虽克己而未至于复礼,未可以为仁也。

《论语集注》曰: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乎宪之不能再问也。

饶鲁曰:克伐一病,怨欲又一病,而病根总在一“欲”字

钱穆曰:其心仁,则温、和、慈、良;其心不仁,乃有克、伐、怨、欲。学者若能以仁存心,如火始燃,如泉始达,仁德日显,自可不待遏制而四者绝。颜渊从事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乃以礼为存主,非求克伐怨欲不行之比,故孔子不许其仁。

阮元曰:此但能无损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人达人,所以孔子不许为仁。

《论语正义》曰:四者不行,已近忠恕,但可以求仁,不可遽谓仁也。

《四书反身录》曰:学问要识本体,然后好做工夫原宪不识仁体,而好言工夫,用力虽劳,终属安排。治病于标,本体何在?问本体。曰:为克伐怨欲者谁乎?识此斯识本体矣。吾人心体之累,克伐怨欲为甚。若能于克伐怨欲时,一觉即化,使心体无累,其于仁思过半矣,未可借口“不行”为非仁,而缺却制之工夫也。大凡人之好胜,由心不虚,诚虚以处己,自与物无竞;矜伐多由器小,器大则万善皆忘,何伐之有?生于不知命,知命则安命听天;生于不知足,知足则淡然无欲。

陆陇其曰:大抵人心本来皆仁,都被“克伐怨欲”之私累之。原宪平日用力制这四件,不许他发出来,这是至难的。但宪即以此为仁,则其认仁字尚未清楚。且徒制私,使不行于外,则心仍未必无私也。潜藏隐伏于心中已不是仁,况藏者必至于潜滋暗长,伏者必有时乘间抵隙,依旧要行出来,如何叫得仁?若论为仁功夫,必如夫子所以告颜、冉者,一从“敬”“恕”入门,积渐做去;一从“克”“复”下手,勇猛做去:皆是拔去病根之法,且不止拔去病根,兼培养元气之法。学者读这章书,要将“克伐怨欲”四字各于自家身上省察。颜子工夫未易学,且从仲弓“敬恕”做起

刘宗周曰:克复、克伐怨欲二章是学问大关键处

【附录】

《论语补疏》曰:克伐怨欲不行,苦心洁身之士,孔子所不取。不如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絜矩取譬,事不难而仁已至矣。绝己之欲,而不能通天下之志,非所以为仁也。

东溪刘氏曰:宪问独不记姓,岂自记其所闻与?凡问更端,必题其人,以别之。而克伐怨欲之问不题,则宪之自记明矣。

《笔麈》曰:孔门之教虽权,然亦有圆顿,实教则惟颜子一人当之。夫人无始以来,执我不舍,而一日克己复礼,非顿而何?天下亦大矣,差别之相,何所不有,而一念克复,天下归仁焉,非圆而何?观“吾与回言终日”,及于吾言无所不悦,则有不胜纪者矣。而见《论语》者仅仅止此想此问答于众中,故纪之,而众人所不得闻如此类者固尚多也。后世遂以《论语》皆渐修平实语,而以圆顿一着甘让与释氏,谓孔门无此。不知朝闻夕死,复是何物,愚矣哉!

相关材料:

昔罗近溪先生见颜山农,自述遘危病生死得失能不动心。颜不许,曰:“是制欲,非体仁也。”先生曰:“非制欲,安能体仁?”颜曰:“子不观孟子之论四端乎?知皆扩而充之,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如此体仁,何等直截!子患当下日用而不知,勿妄疑天性之息也。”先生时如大寐得醒,此方是识仁。原宪直以克伐怨欲不行为仁,固不是,然宪虽不识仁体,犹能力做工夫,能制克伐怨欲于不行。吾人当其或克、或伐、或怨、或欲时,亦能痛惩力窒,制其不行乎?程子云:“七情之发,惟怒为甚。能于怒时遽忘其怒,其于道思过半矣。”(选自《论语学案》)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补疏》《论语正义》《论语意原》《论语大义》《石鼓论语答问》《论语会笺》《四书反身录》《松阳讲义》《笔麈》《论仁篇》。

特别重申:本篇文档资料为 “好网角收藏夹” 注册用户(收藏家)上传共享,仅供参考之用,请谨慎辨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好网角收藏夹为网友提供资料整理云存储服务,仅提供信息存储共享平台。

信息删除举报或发邮件到:dongye2016@qq.com
类似文章
最新转藏文章

文档下载

下载连接中...
返回
TOP
转Word 一键复制 我的收藏

提示信息

确定 返回

添加文章收藏

更多设置 (选填)

阅读权限:

转藏到好网角收藏夹

非法或侵权内容举报:

提交 (如果是侵权投诉,请将相关证明材料发送到邮箱:374524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