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前一篇文章时,发现有的皇帝的称号很不“吉利”,比如废帝、后主,逐寻思这些称号都是怎么来的,便去网上搜了搜,给自己科普一下。
皇帝们的这些称号,并不是生前就有,而是死后给加的。想来生前都自称寡人、联,别人都称皇上、陛下,也用不上这些名号。
称号主要取自谥号、庙号或年号。
谥号
谥号起始于周,颁给皇帝或地位较高的大臣、学者,是对逝者生前的评价。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皇帝认可后宣布,其他人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除秦朝秦始皇废除谥号制度外,从周至清朝的皇帝都是有谥号的。
谥号在唐以前一般为1~2个字,皇帝的称号就是朝代+谥号+帝/王(秦朝前皇帝称王),比如汉武帝。其他有谥号的人则是姓+谥号,比如曾国蕃叫曾文正,《北平无战事》中,就经常提到曾文正公曾说过什么什么,所以人去世后,为了表达尊敬,会称其谥号而不直呼其名。
谥号是用来评价逝者生平的,所以有褒贬之分。上谥表示赞扬,中谥多为同情,下谥则是批评。一般朝代最后的几位皇帝才有可能有下谥,因为他们的谥号不是本朝人取的,而是由下一朝代给取的。
上谥诸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中谥诸如怀、悼、愍(亦作闵、湣)、哀,下谥诸如炀、厉、荒。
还有一些只是后人称呼,不是正式谥号的。比如年幼继位且早亡的称少帝、冲帝、质帝,政变中被废除的称废帝,亡国之君称末帝,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称后主。
唐朝以前,根据皇帝的谥号就能基本知道他的政绩和性格。唐朝时,谥号被滥用,多为溢美之词,后来被发展到最多23个字,比如乾隆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所以唐朝到宋朝,就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的,取而代之的是庙号。
庙号
说到庙号,我最熟悉的是唐太宗,因为小时候有部热播电视剧叫《唐太宗李世民》(暴露了年龄……)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起初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只有对国家有大功的君主才有庙号。但从唐代开始,每位皇帝都有庙号,这为用庙号称帝王提供了可能。
庙号分为祖和宗,祖的地位高于宗。庙号也有褒贬之分,也可用来评定此人生平。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圣祖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有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文弱不堪,武宗偏好武力,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年号
年号起始于西汉,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但到明朝时,朱元璋要求一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所以明清两朝,又以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康熙、乾隆、嘉庆,既是年号亦是皇帝称号。
对皇帝的称号是使用谥号、庙号还是年号,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史书多是这样叫,就叫习惯了。比如虽然说明朝以年号称呼皇帝,但朱元璋和朱棣多是以庙号被称为明太祖和明成祖。
了解了这些知识,再去看帝王称号,就能大致猜测出他的生平和作为了。
藏家320 2025-03-29
藏家632 2025-03-29
木木 2025-03-29
藏家259 2025-03-29
藏家259 2025-03-29
藏家999 2025-03-29
藏家929 2025-03-29
Henry 2025-03-29
藏家869 2025-03-29
藏家181 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