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译文】
凶狠的官吏往往智谋不足,他的行为多有疏忽之处,挟制他可以令他屈服。
【释评】
嚣张难制的官吏,看似不好驾驭,其实这正是他们拙于心计的表现。没有了智谋,他的短处自然会过多地暴露出来,当权者只要抓住这些把柄来挟制他,这些人却足最易收服。任何官吏都有他的短处,如何利用他们的短处为己所用,这也正是封建官场的腐朽所在:在不损当权者私利的前提下,官吏即使干了再多的坏事,只要对主子表示归顺,他们就未必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事典】谢罪的庾亮
东晋元帝时,庾亮为中书郎,兼领著作职,在太子宫讲学。晋元帝推崇刑法,就把《韩非子》一书交给皇太子,命皇太子苦读。庾亮为此向晋元帝提出异议说:
“申韩之学过于刻薄无情,伤害教化,若依此治吏治天下,当人人自危,恐误大事,激起事端,臣以为不该让太子读这种书。”
晋元帝不料至此,他开口说:
“你先前对韩非子屡有赞辞,今日何又贬损其说呢?”
庾亮回答道:
“韩非子有此高论,治学鲜有人及,臣自是仰慕。然治世当务实去虚,慎之又慎,岂可照搬?_故臣有此一谏。”
晋元帝十分欣赏庾亮的直言,他收回成命,且对庾亮多有褒奖。
王敦心怀异志,时刻准备谋篡皇位,他忌恨庾亮,表面上却对他十分尊重。王敦的手下不以为然,对王敦说:
“庾亮职不高、位不重,大人尚不把晋室放在眼里,何以对他心怀忌惮呢?”
王敦忧心说:
“满朝文武,能识破我用心的,只有庾亮一人而已。其他大臣多是有勇无谋之辈,挟制他们并不是难事。无奈庚亮与他们不同,却令我无法将其收服,故只得虚与委蛇了。”
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晋明帝身死,庾亮受明帝遗诏和司徒王导一起辅佐幼主。太后临朝听政时,庚亮权倾朝野,国家政事全凭庾亮一人裁决。
大权在握,庾亮的性情有变,渐渐行事苛刻起来,对朝廷官吏一味严责,做事也不留余地,不久就怨声四起。
庚亮的好友一次劝他说:
“你当初反对皇太子学那申韩之学,就是怕他粗暴行事,苛法治国。现在你一握权柄,处事治吏之法比申韩更甚,难道你忘了当日的初衷吗?”
庾亮点头说:
“你说的不错,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也只好有所改变了。国家之事千头万绪,哪容得我耐下心来做那些事呢?”
庾亮的好友脸上惊怪,重声说:
“从前王导辅政,宽和治国,治吏有术,人皆畏服。你用强不分何人,简单严厉,只怕要惹出祸端。治天下者首先要耐烦隐忍,收拢人心,做不到这一点,你要有所作为,岂不是白日说梦?”
庚亮心中不悦,起身离开了。
南顿王司马宗见时局动荡,不由有了谋逆的野心。当庾亮得知这事时,他怒不可遏,马上就要派人诛杀司马宗。庾亮的一位谋士急忙劝阻说:
“司马宗乃皇室近亲,性格粗暴,行事鲁莽,量他不会有什么作为,大人不可急于问罪于他。大人不妨以此要挟,暗中点醒司马宗,让他明白大人已知道了他的图谋,他慑于朝廷的威势便不敢妄动了。”
庾亮一听火起,痛斥道:
“乱臣贼子,哪能这样便宜了他!不杀此贼,他人当视我为无物,更添他们的不臣之心,此事绝不可姑息。”
庾亮的谋士苦苦摇头,再道:
“司马宗一人并不足惧,可怕的是他身后的皇室宗亲,一旦大人将他诛杀,他们自会认为大人乃是有意削弱宗室的力量,局面就难以收拾了。以大局为重,大人还是暂消怒气,将司马宗收服为上。”
庾亮一心想要杀人立威,对谋士的劝谏终是未听,他不仅杀了司马宗,还把司马宗的哥哥贬为庶民。
此事传出,果然宗室怨怒,百官惊骇。地方大将苏竣借此时机,联合祖约一起兴兵反叛。庾亮派兵抵挡,结果大败,庾亮此刻才痛悔不已,自怪不听忠言了。
平定苏竣的叛乱后,庾亮惶恐难安,他向皇帝叩头谢罪,哽咽说:
“臣刚愎自用,治吏有失,不料让国家蒙难至此。臣罪该万死,不求宽恕,惟望后人以我为鉴了。”
【原文】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译文】
正直的官吏会很孤傲,他的身心为名声所累,赞誉他就可以役使他。
【释评】
有正义感的官吏,由于他们不贪不占、心存仁义,在封建官场中显得十分另类。他们以圣贤为榜样,自瞧不起官场中的那些势利小人,他们的孤傲也就不难理解了。聪明的当权者并不会计较廉吏的这个特性,相反,他们会利用廉吏爱惜名声这一点入手,表面上多加夸奖,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嗜求。廉吏在自以为知遇之时,他们便会不道余力地为当权者卖命了。
【事典】唐高祖的感人之举
唐高祖时,大臣皇甫无逸刚正无私,对皇上亦有直谏抗上之举。唐高祖李渊起初有些气恼,他对皇甫无逸当面说:
“你自以忠臣自居,举止却无君臣之礼,难道就不怕以此招祸吗?”
皇甫无逸脸上无惧,他重声同道:
“臣若贪生怕死,媚上徇私,自不会进谏直言了。陛下善断明辨,自能知晓是非,臣之所为,尽力而已,从不考虑个人安危。”
唐高祖并不满意他的作答,私下他对秦王李世民抱怨说,
“为君者最忌犯上之人,那个皇甫无逸无礼狂傲,朕一定要杀了他。”
李世民听之一颤,他进言说:
“皇甫无逸是个奸臣吗?”
李渊摇头,说道;
“他虽不为奸,却让朕大失颜面,岂不可恨?”
李世民一笑,忙说:
“既不为奸,儿臣就放心了。父皇颜面有损,因此便要杀他,难道只要讨父皇欢心,无论忠奸,父皇都要重用他们治理天下吗?”
李渊一怔,看着李世民道:
“你要为他求情不成?”
李世民痛声说:
“皇甫无逸聪明绝顶,一心为国,想不到竟因不甘媚上获罪,儿臣实为他感到痛惜啊。似他之人,若想让父皇高兴又有何难?想是他不愿违心罢了。父皇杀他是易,儿臣只怕从此再无忠臣为国效力了。”
李渊心头一震,脸色渐渐平和下来。李世民见此又进言道:
“自古廉吏难求,他们虽有些傲慢,却也不是大失。对待他们,父皇只需稍加礼遇,赐其名份,他们便能竭心报效,自比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好驾驭多了。廉吏都是栋梁之材,国之瑰宝,父皇不可用俗礼待之。”
李渊出口一叹,久久方道:
“你所言甚是,朕想是一时气愤罢了,你以后还要提醒朕啊。”
皇甫无逸严于律己,嫉恶如仇,自有奸小之人多方诬陷他。一次,皇甫无逸受命巡视益州,一个叫皇甫希仁的人就趁机上奏唐高祖,诬告说:
“皇甫无逸的母亲尚在洛阳,他害怕其母被王世充所害,所以派我联络王世充,和他交好。”
唐高祖初闻此言,将信将疑,他将此事告之李世民,忧心说:
“天下未定,人心难测,若皇甫无逸通敌属实,实为大患。”
李世民一眼便识破了皇甫希仁的奸计,他耐心对唐高祖说:
“廉吏身正无邪,遭人诬陷是常有的事。陛下若轻信小人的谗言,大错便铸成了。此时陛下应斩杀皇甫希仁,以绝小人之望,皇甫无逸感念圣恩,报国之心更会殷切。”
唐高祖于是下令将皇甫希仁斩于顺天门,又对群臣诏告说:
“朕依靠忠臣治国,岂会囡小人一言而令忠臣寒心?皇甫无逸刚正勤勉,朕对之信赖无二。”
唐高祖又命人将此事告谕皇甫无逸知晓,对他多加称赞,皂甫无逸感动非常,涕汨不止说:
“有明君至此,臣何其幸也!纵有万死,臣敢不效命?”
唐高祖的举动也让其他大臣暗生敬佩,他们拼死效力,再无人发一句怨言。
【原文】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
【译文】
管理官吏要研究他们的内心,明智的君主不会抛弃曾背叛自己的人。
【释评】
人都是有私心的,官场上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当权者不了解人的这一本性,一味求全责备,斤斤计较,那么就无人为他所用了。背叛自己其实并不是太大的罪恶,可怕的是他不知悔改,屡屡背叛。只要不是天生的反骨,明智的当权者若能敞开心胸,容忍别人的一次不忠,他的美名和收益远过于杀之泄愤。
【事典】被重用的李蜻
李靖身材魁伟,相貌英俊,颇有学识。他不甘做一个书生,常常对人说:
“人活一世,当立功沙场,博取功名,岂能做一个咬文嚼字的儒生呢?”
李靖转而研究兵法,用心刻苫,他的舅舅韩擒虎和他谈论之下,对他极表欣赏。
隋朝末年,李靖在山西任马邑丞,是一郡的副长官。他见李渊暗中招兵买马,扩大声势,心中不禁为朝廷担忧。一日,他愁眉不展,他的亲信多方劝他未果,不料李靖悄声说:
“国家将乱,我身为朝廷之官,忧心如焚,该当如何处之?”
他的亲信不解笑之,随口道:
“大人何出此言?”
李靖叹息说:
“唐公李渊面上尽忠,依我看来却是心怀异志,欲行不轨。他手握重兵,占据太原,一旦发难,祸不可测啊。”
他的亲信摇头不信,却道:
“事绝不至此,大人忧虑太过了。唐公待大人不薄,万一此事为真,大人将如何面对呢?”
李靖脸上—紧,遂道:
“食君之禄,自该为君分优。唐公纵是对我再好,我又怎敢忘却君恩呢?”
李渊攻打突厥时,李靖更看出了李渊的野心,他感到事情紧急,于是就离开马邑,打算到江都去向隋炀帝告密。他走到长安之时,因道路堵塞停留下来。李渊攻下长安后,李靖被生擒活捉,李渊气极败坏地对他说:
“我并没有亏待你,而你却不知好歹,欲要坏我大事,你真是该死啊。”
李靖并不慌乱,他大声说:
“我之所为,只是为臣的本分罢了,又有何罪昵?”
李渊气上加气,传命杀他,李靖却不求饶,只高声道:
“你举兵造反,其意旨在除暴平乱,成就大业,如今你却为了一点私仇枉杀义士,我还有何话可说呢?”
李世民在旁见李靖不俗,暗中动容,于是上前埘李渊说:
“眼下用人之时,自该广收壮士,不计前仇。李靖原本隋臣,若无忠义之心,也不会冒死行叛。父亲不妨收留于他,为我军建功。”
李渊犹豫不定,李世民又说:
“李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实为不可多得之良将。父亲志在夺取隋之天下,岂能意气用事?时人皆为隋臣,难道父亲都要将他们弃而不用,一举杀光吗?”
李渊被一语点醒,遂马上将李靖释放,还赐他三卫之官。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靖受命从四川沿江东下进攻萧铣。走到峡州时,李靖大军为萧铣军队所阻,相持难进。唐高祖急于求成,于是怪罪李靖行动迟缓,贻误军机,下诏命令峡州都督许绍将他斩首。
许绍深知李靖的才能,他不忍杀他,连忙上书为李靖求情说:
“李靖乃大才之人,行事必有非常之举。他一时有失,终非无用,陛下应多加慰勉,方能令其有所施展,不废其人。臣冒死为李靖做保,不需多时,李靖定能为陛下立下奇功。”
李渊见书思量多时,后终于答应了许绍所请,他自慰说:
“朕诚心待那李靖,宽恕有加,他若知思知义,量他也该有所回报了。”
不久,夔州为叛军攻占,唐军大败,形势危急之下,李靖率领八百多名士兵,夜袭叛军大营,竞将叛军一举击溃,还俘虏了五千人之多。消息传来,唐高祖连叹奇迹,他高兴地对众臣说:
“李靖先前叛我,又有过失,朕深察其人,心不为奸,故而恕之。他今日立下如此奇功,可知朕用人无失了。”
群臣称贺,唐高祖更为兴奋,他又特意下诏对李靖说:
“你为国建功,过去的事朕早己忘记了。你尽可用心杀敌,朕一定会让你过上富贵的生活。”
李靖见诏,始终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唐高祖屡屡提升他的官职,李靖的战功也日见卓著,非他人可比。
【原文】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
【译文】
识别人要了解他的欲望,有智慧的人善于驱使德行有亏的人。
【释评】
品德不好的人在封建官场大有人在,要想把他们彻底清除是难以做到的事。这一点当权者心知肚明,他们尽力做的只是如何让他们为已致命罢了。德行有亏自然欲望多多,在此谤使他们,当权者就可以驱使他们干任何事了。这些人只要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是无不敢为的,做为当权者整人弄权的工具,他们往往是最合适的人选。
【事典】武则天的私心
武则天在夺权的道路上,不择手段,惟计个人私利。她对唐高宗李治不加重用的没有品行的人,反是另眼相看,收为亲信。
李义府虽有文才,但为人奸诈,邪巧多方,长孙无忌看透了他的本性,曾多次对唐高宗进谏说:
“有才无德之人,最能制造祸端,臣见李义府貌似忠厚,实乃奸诈,陛下对此人不可不防。”
唐高宗本想重用李义府,有了长孙无忌的提醒,便渐渐疏远他了。长孙无忌遂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贬为壁州司马。
诏书还没有颁下之时,李义府闻讯十分惊恐,他问计于王德俭,接着按其主意给唐高宗上书,建议册立武则天为后。李治感念其情,遂复其原职,武则天知晓此事,大喜过望,她对自己的心腹说:
“李义府如此知趣,此人当可大用了,我是不会亏待他的。”
武则天的心腹深知李义府的为人,便不屑说;
“李义府如此行事,并非真心为娘娘效忠。他这个人有才无德,善于见风使舵,娘娘定要提防他才好,怎可重用他呢?”
武则天闻言即笑,慢声说:
“他不如此,我又怎会从中得利?这样的人若巧加利用,自会死心塌地地为我卖力,我是求之不得啊。”
武则天当上皇后,立即提升李义府的官职,让他官拜中书侍郎,封广平县男。李义府贪欲得逞,从此为武则天处处卖命,成了她的得力干将。
礼部尚书许敬宗乃名门之后,是隋朝大臣给事中许善心之子。但他居官不正,贪赃徇私,德行败坏,为正义之士所不齿。许敬宗暗中向武则天投效,武则天却十分欢喜,她对许敬宗说:
“你遭人非议,岂是你之过耶?都是那些大臣嫉恨你的才学罢了。我一向相信你的品行无失,自会向皇上荐举力言。”
许敬宗感恩戴德,发誓为武则天效忠。武则天的身边人又提醒她说:
“无德之人,向来没有信义,娘娘不要轻信他了。他素招人怨,娘娘重用此人也无益于大事。”
武则天仍是充满自信,她得意说:
“邪才一旦制服,其用就了无顾忌,用他来对付那些所谓忠贞之士,不是最好的利器吗?他为名为利,我正好用名利来役使他,有了这个束缚,还怕他不俯首听命?”
于是武则天多次向唐高宗荐举许敬宗,又屡屡为许敬宗遮掩丑事,她还故作气愤地对唐高宗说:
“自古忠臣难当,多遭毁谤,许敬宗忠于陛下,不徇私情,难怪朝臣每每诋毁他了。陛下若是听信馋言,正是中了奸臣的诡计,妾实难置之不理。”
有了李义府、许敬宗这左膀右臂,武则天行私有助,势力不断地扩大,为她日后登上皇位增添了胜算。
御心第二
本卷精要
比惩罚更有力的是仁慈。
上智御心,下智御力。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原文】
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乱也。
【译文】
百姓所追求的,是生存,君主所畏惧的,是叛乱。
【释评】
不清楚百姓的内心所求,要想治好天下、统治万民是不可能的。历朝历代,百姓的愿望并不高,他们不过求取可怜的生存而已,为此他们总是隐忍了太多的苦难。封建君主向来恐惧百姓造反,他们所推崇的御民术多在阴谋手段上下工夫,其实远离了御民的大道。只要让百姓不失活路,他们所害怕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事典】苏威的规劝
苏威是隋文帝杨坚时的重臣,深受杨坚厚爱。他多次向杨坚上奏建议减轻赋税和徭役,曾痛陈道:
“百姓的生活十分贫苦,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又十分繁重,长此以往,百姓势必会因没有了活路而铤而走险。陛下无日不为安定天下向忧虑,理当从此事入手,消除祸乱的根本。除此之外,纵有千般妙计又有何用昵?”
杨坚听从了他的建言,还对群臣感叹说:
“苏威言深意切,一语中的,这才是御民的妙法啊。”
苏威为人正直,并不因隋文帝的器重而巧言媚上。一次,他见宫中用白银做帐子的钩,就马上对杨坚进言说: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陛下以银为钩,大可不必,陛下富有四海,用不着以此来宣示奢华。”
杨坚眉头一皱,怪道:
“身为帝王,自与他人有别。朕依例如此,有何不可?”
苏威不为所惧,仍道:
“节俭乃是人之美德,帝王更应为百姓作则。陛下英武睿智,若失于此等小节,臣以为不值啊。”
杨坚于是改变了宫中的陈设,把原来的装饰物全部除掉。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提升苏威为上大将军。杨广喜爱奢华,好大喜功,苏威几次进谏无效后,颇为忧虑,他对家人说:
“先皇让民生息,天下方会如此安定富裕,如今皇上不知珍惜,恐有大乱将生了。”
一日,苏威听闻炀帝要征发徭役,修筑长城,他马上进见杨广,力劝不可。杨广不胜其烦,斥责道:
“朕之所为,全为国家安定,江山永固,造福万民,你横加指责,难道这个道理也不懂吗?”
苏威暗中苦笑,说道:
“百姓为一国之本,他们若不生叛乱,江山自然无恙。似陛下此举民不安生,徒增怨恨,一旦失控,纵长城万里又何能阻挡?臣深为陛下担忧。”
杨广声声冷笑,全不听劝。
杨玄感反叛时,苏威借机又对隋炀帝苦劝说:
“杨玄感并不可怕,他不过巧借民怨罢了。如果陛下少征劳役,安抚民众,百姓衣食无忧,又有谁会冒杀头的危险跟他造反呢?”
杨广瞪视苏威,责怪说:
“奠非是朕的过失不成?乱民贼子,自当诛杀,若行安抚,朕的威仪何在?”
后来叛乱越来越多,杨广四处派兵征伐,并不见效。苏威此时又满怀忠心,再次劝谏杨广说:
“百姓现在造反,并不是凶为他们不怕死,只是他们没有活路了。陛下若不再用兵,赦免他们,用心安置,尚不能造成大害。适值危难之时,臣冒死进谏,恳请陛下用臣之策。”
杨广十分恼怒,不久就将苏威削职为民。苏威老泪纵横,他对安慰他的好友说:
“我一生忠贞,却不能让皇上回心转意,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了。皇上不知治乱之本,乱自难平。”
杨广后来被杀,隋朝灭亡。
【原文】
无生则乱,仁厚则安。
【译文】
百姓无法生存就会产生叛乱,君主仁爱宽厚就能使天下安定。
【释评]
有远见的统治者绝不会一味残暴用事,他们纵是情有不愿,在特殊的时候还是要展示他们“仁慈”的一面。“仁慈”往往比杀戮更有杀伤力,对本性善良的百姓尤见功效。凶残的统冶者使强用狠,他们轻视民众、迷信武力,这只能是他们头脑简单的反映,民心不可用武力来征服,任何人都不可使之改变。
【事典】不搞杀降的刘秀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精于谋略,智勇兼备。刘秀在争伐天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御心之术,很多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轻松化解,最终战胜所有对手,拥有天下。
建武三年(27年),刘秀亲率大军前往宜阳,截断了赤眉军的退路。赤眉军的小皇帝刘盆子惊惧万分,他对自己的哥哥刘恭说:
“我们虽有十万大军,却早已是惊弓之鸟,无力再战了。我苦思无计,万望兄长救我。”
刘恭颇有才智,他点头说:
“战之无益,眼下当求保命要紧。刘秀乃是你我刘氏的宗亲,请允许我恳求于他,放我等十万之众一条生路。”
刘盆子就此事和众将商议,有人便忧心地说:
“此议虽好,怕只怕刘秀不肯。如今敌强我弱,不比昔日,他为了消除隐患,又怎能真心饶我们不死呢?与其受辱也不能免死,不如拼死一战。”
众将犹豫,刘盆子更是放声大哭,刘恭见状开口说:
“为了万千将士的性命,我还是主张恳求刘秀开恩。倘若事不如愿,我刘恭自会和你们誓死抗敌。”
于是刘恭求见刘秀,道过归降之意后,刘恭又说:
“陛下能有今日的成就,可知是为什么吗?”
刘秀一笑说:
“败军之将,何能评说朕?”
刘恭嘴上不停,又道:
“赤眉军曾有百万之众,竟有今日之败,陛下也不想知道何因吗?”
刘秀凛然正色,平声说:
“早闻你多有见地,朕且容你叙说一二。如你言语不实,巧言惑人,朕定要严加治罪。”
刘恭苦笑声声,后道:
“赤眉军残暴待民,百姓怨恨,终成不了大事。陛下仁爱谦和,善牧民心,百姓拥戴,方有时下大功。陛下虽取天下,若能再施仁义,赦我将士,一来更增陛下的美名,二来可保陛下江山不失,变乱不生,不知陛下可否作此设想?”
刘秀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为刘恭之语深深打动,他故意反驳说:
“你们无力再战,才会主动请降,倘若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朕岂不上了你们的大当?朕实难相信。”
刘恭却不辩解,只说:
“莽贼不仁,方有天下之乱,他屡使刀兵剿民,其报也速。在下话已言尽,全在陛下裁断。”
刘秀和群臣议事之时,将刘恭所言复述一遍,他感叹说:
“天下还未人定,刘恭的话不可不听啊。我们剿灭赤眉军容易,可要恃此征服民心就大错特错了。百姓不服,天下就不会真正太平,这才是朕最担心的事。”
刘秀于是又召见刘恭,答应了他们的求降所请。刘秀又下令赐给他们食物,让长期饥饿不堪的十万赤眉军将士吃饱了肚子。刘秀还对刘盆子安抚说:
“你们虽有大罪,却有三善:你们攻城略地,富贵之时,自己的原来妻子却没有舍弃改换,此一善也。立天子能用刘氏的宗室,此二善也。你们诸将不杀你邀功取宠,卖主求荣,此三善也。”
刘秀的手下深恐赤眉军再起叛乱,私下就对刘秀说,
“陛下仁爱待人,只须安抚住赤眉军将士即可。刘盆子身为敌首,难保不生二心,此人不可不除啊。”
刘秀对手下人说:
“行仁之义,全在心诚无欺,如此方有效力。朕待他不薄,他若再反,那是他自取灭亡;朕若背信枉杀,乃朕之失,自不同也。”
刘秀对刘盆子赏赐丰厚,还让他做了赵王的郎中。人们在称颂刘秀的贤德时,天下的混乱局面也平息下来,日渐安定。
【原文】
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译文】
老百姓都向往的事,善于利用这一点的人可以成就王霸之业。
【释评】
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老百姓一致认定的事,不是靠行政手段和武力镇压所能阻止、改变得了的。而善于利用这一点的人,就可以成就王霸之业。
【事典】陈胜的巧计
秦二世元年7月,由阳城去渔阳戍边的900名农民,在大泽乡园暴雨被困,无法前行。
按照秦朝法律,无论何故,如果过了朝廷的期限,这些人都要被斩首。一时,900人虽心急如焚,却义无可奈何,人人都感到,厄运的临近。
雇农出身的阳城人陈胜不甘这样等死,他私下对同行的吴广说:
“大丈夫生而为人,如此丧命岂不可惜?与其白白送死,倒不如聚众一搏,或有生机,你以为怎样?”
吴广深表赞成,说:
“朝廷无道,老百姓全无生路,早该反了。只是你我无权无势,如果不能召集大家一同起事,便毫无胜算啊。”
陈胜长叹一声,忧心说:
“你我有心,奈何别人心怀侥幸,是一定不会听我们号令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俩只能速死,该想个妙法才行啊。”
二人顿感气馁,相对无言。
突然,吴广哀叹一声,苦笑说:
“你我乃草民一个,天生的贱命,如果咱们是落魄的王孙贵族,说话的份量自是不同了,可笑人们都相信他们,相信天命,这有什么办法呢?”
一句话提醒了陈胜,他眼中一亮,思忖片刻,这才出语道:
“人穷命薄,难以服众,可我们可以巧借天意啊。如果我们耍些手段,让他们相信天命在我,自无人敢不从了。到时我们再陈述利害,此事必成。”
二人兴奋起来,又商议打着兴楚的旗号,借以聚众。一切筹划已毕,二人便分头行事。
第二天,做饭的部卒在买回来的一条鱼腹中,竟取出了一张帛书。更奇的是,帛书上清楚地写着“陈胜王”三个字。
此讯不胫而走,戍卒们人人惊驻,议论纷纷。陈胜见此计已见奇效,于是和吴广会心一笑,陈胜偷偷对吴广说:
“人们既信天命,我们就该再动动脑筋了。我见众人仍有狐疑,似未深信,不如我们再行一策。”
夜里,戍卒围着舞火取暖,忽听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叫卢中竟夹杂着人言,喊着:“大楚兴,陈胜王!”
900戍卒中部是原先的楚国人,楚人又都特别迷信鬼神,接连两件怪事发生,他们转而认定陈胜不是平凡的人了。他们对陈胜一下多了敬畏,确信他足上天派来的神人。
陈胜见巧计成功,于是趁势杀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将尉,他把大家召集一处,振臂高声言道:
“我陈胜不想枉死,更不忍眼看着大家受苦受难。俗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天命,我陈胜就要带领大家作此大事。天命不可违,只要顺从天意,不但强秦可灭,大家更可称王称侯,这是千载难遇的良机,大家可愿昕我号令?”
众戍卒已然把陈胜视为天人,今又见他带头造反,更加相信他是应命而生的贵人了。想想自己的凶险处境,别无他路,于是又添对陈胜拯救自己的感激之情。众成卒不再犹豫,于是群情汹涌,齐声响应。
陈胜首举义旗,附近的百姓也闻讯加入,队伍一下发展了数万人。陈胜称王,攻城略地,秦王朝从此走向灭亡,
【原文】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译文】
人们忌恨官吏的贪婪,显现自己廉洁的人才算聪明。
【释评】
自古贪官都白认聪明,愚弄百姓,到头来都免不了身败名裂,人财两空。人们深恨贪官污吏,一有机会,他们的满腔激愤便舍集中爆发的。廉洁最能让百姓诚服,也最有号召力,与之相比,权势的高压不仅脆弱,也实难长久。廉洁不能装腔作势,表面上的文章一旦让人看穿,他的危机也就接踵而至了。
【事典】正己教人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千古流芳,人人敬仰,有着多种因由。其中,诸葛亮的廉洁自律、为政不贪,最能感人肺腑,让人肃然起敬。
刘备病死后,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可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却是十分简朴。
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中说: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给有余了。臣在外所需,又依靠朝廷供给,无有别忧。臣死之时,不可使家中有多余的帛丝和多余的钱财。”
副丞相李严曾对诸葛亮说:
“丞相国事在身,实为劳苦,为了国家,丞相也不要简约太过。”
诸葛亮对李严的好意并不领情,他严肃地告诫李严说:
“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朝廷官吏若自身不止,贪慕奢华,就会干下种种恶事,又何以御民治世呢?此例一开,民不敬官,人心思叛,国将危矣。”
李严认为诸葛亮矫情做作,心中不以为念,他性爱奢华,于是私下对家人说:
“丞相小题大作,让人费解。自古为官者便高人一等,百姓纵有异议,又奈其何?”
诸葛亮看出李严的心事,他反复告诫李严说:
“你身为朝廷重臣,凡事都要小心谨慎,以做群臣的表率。不贪而廉本不是小事,更不可视而不见。为官者常在此失去人望,百姓常为此和朝廷离心。”
李严不听规劝,终因邀功取利、贪心太盛而获罪,被削职为民,流放边郡。李严痛悔难当,并没有对诸葛亮有一丝怨恨,他曾对家人说:
“丞相责罚于我,今日想来都是我不听丞相教诲所至。承相尚且为政清廉,家无积蓄,我又怎敢忌恨他呢?”
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他嚎啕大哭,悲不自禁,竟因此发病而亡。
诸葛亮的朴实作风,让下属心悦诚服,百姓爱戴。在他的感召下,朝廷官吏多能自律,推崇廉洁。大臣费祎处处以诸葛亮为榜样,他不但不积家财,还教自己的子女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车马。费祎的子女起初抱怨说:
“官无官威,何以治民呢?我们和百姓无差,百姓就会说朝廷的好吗?恐怕他们会由此轻视朝廷了。”
费祎在耐心劝教之时,丝毫不为所动。此事传到诸葛亮耳里,他高兴异常,说:
“费祎深知我心,亲历亲为,他有如此见识和胸襟,国家无忧了。”
大将姜维、老将军邓芝也是不置私产、资财无余,更无声乐之娱,诸葛亮对他们不仅赞誉不止,更放心大胆地予以重用。
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从廉洁入手,细心引导。诸葛亮在率军出征的百忙中,还抽出时间,给兄长过继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晚年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他高兴之余,并没有溺爱他们。一待他们年纪稍长,他便经常对他们说;
“你们身为男儿,当要立志为国办事,为民出力。若让民敬畏,首先要戒除贪念,如此才是惟一的依靠。”
有了诸葛亮的教导,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让人敬服。诸葛乔25岁时以身殉职;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诸葛怀不受晋王朝的爵禄。
史载,诸葛亮去世后,当他的灵柩运到成都时,刘禅亲率百官披麻戴孝山城20里去迎接。文武百官簇拥着刘禅,刘禅当众放声大哭,百官亦是哀声不绝。万千百姓自发前来,哭声惊天动地,山林为之变色。
藏家320 2025-03-29
藏家632 2025-03-29
木木 2025-03-29
藏家259 2025-03-29
藏家259 2025-03-29
藏家999 2025-03-29
藏家929 2025-03-29
Henry 2025-03-29
藏家869 2025-03-29
藏家181 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