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我家的街道举办一年一度的街庆。一大早,各家各户都把吃的喝的搬到马路中间,家家都门院大开,相互串门,就像学校开放日。大人在社交,娃自由活动。孩子们性格有霸道大气的,也有腼腆娇羞的,这次都玩开了,个个疯得忘乎所以,街上的吵闹欢叫声此起彼伏。 我自然家来了很多娃,女娃让我扎公主头,男娃让我画脸。这些在我家里出出入入的娃,最小的不到3岁,最大的10岁。 在这种父母不在,娃又玩high的情况,教养这玩意,原形毕露。 PS:把“没教养”和“释放天性”的熊家长请自行注意当中区别
Breeding
我在家里给娃扎公主头,十多个女娃瞬间倾巢而入。在大街上她们的吼声震耳欲聋,一进屋,立马就静了下来。有几个比较小的比较迟钝,没及时消停下来,大的娃会立刻嘘一声,小娃就立刻静下来了。一群疯子瞬间变身一群公子。 我在地毯上动工,孩子们很自觉地排队等候。踏上地毯之前,她们都会自觉地脱掉鞋子。我会招呼她们:“不用脱鞋,你们看我也是穿鞋的,脱鞋太麻烦。” (大部分娃太小,自己穿鞋脱鞋很麻烦)有些娃会不好意思地一笑,说一句:“好吧,那我不客气了”,去门口的小垫子上把脚底再踩踏一遍,才回来上地毯。有些回答:“不麻烦的,我还是脱掉鞋比较干净。” 然后一屁股坐下来开始脱鞋,那笨手笨脚的样子瞬间萌翻。 她们按照排队顺序挑选头饰。我清楚地留意到,后面的娃眼巴巴地看着漂亮的头花被挑走以后,脸上都露出失望的神色,但没有一个娃闹别扭,最小的那几个(3-4岁)甚至会低头玩手、捂脸,避开看到心仪头花被挑走的一幕来缓解自己心里的难过,这个细微的举动真是把我萌化了。轮到自己的时候,她们会挑出剩下的里面最好看的一个,脸上又露出微微的喜悦,仿佛在说 :“其实这个也挺漂亮。
家里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小东西,每个刚进来的娃在看到这些精美的糖果时,都会问我:“请问我可以吃一个吗?” 我说:“亲爱的这些都是准备给你们的,随便吃,不用问我。” 这时娃才安心开吃。即使如此,拿的时候也是瞄来瞄去选了好久最后只拿一个。其实哪个娃不想一抓一把?可是这样太没礼仪,所以都成功克制住了。 其中有个5岁的小男孩问了我第二次:“这个糖果我弟弟一定会喜欢的,我可以拿一个给他吗?” 我答应后,他才很仔细地挑了一个。 被孩子们拥簇着到处窜门,窜着窜着,就到了某邻居家里,小姑娘4岁左右,是个平时比较吵的“大姐头”小不点。她拉了一下我衣角,仰着巴掌大的小脸说:“我想吃冰激凌,你陪我一起吃吧!”我说:“好啊”,于是小妮子屁颠屁颠地颠到冰箱,拿出两根冰激凌。没想到一个手笨,就有一根掉到了地上。她马上捡起来,用手擦了擦说“没脏”,然后把干净的那根递给了我,霸气地说:“给,你吃这根。”,自己若无其事地吃那根掉在地上的。 3 到晚上7、8点,陆续有娃自己过来归还今天的头饰(其实在扎头的时候已经说过不用还)从她们交出头饰时那迟缓的动作,看得出非常留恋。“我来还头饰了,我今天很高兴,谢谢Bing。”云云。我说,头饰留着就好。这时娃的脸上才乐开了花,如获珍宝地收起头饰,再次说谢谢。 9点,娃都散了,我开始准备简单收拾一下家里,这时发现,放点心糖果的桌子非常整洁,桌面连碎屑都没有;我拿到大厅的玩具,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好了在角落;花园里面准备给孩子们玩的小网小竹竿也全部整齐地挨着篱笆搁着。家里居然一点也不脏乱,和平时没什么不一样,本来还以为要大扫除的呢——要知道,这天至少有30多娃次光临我家呢!
昨天这二十多个娃,最小的才3岁,在这样一个混乱的节日,大伙一窝蜂进一窝蜂出的,即使在几乎没大人的情况下,还能自觉显示出来的为他人着想的礼貌和克制,就是教养。 我住这条街道教育水平很高,有近50%的博士率,娃的父母都是温良恭谦的君子做派,大环境是这样, “教养“就算不上什么特别的礼数,只是一种单纯的社会公约。大人不这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被看做奇葩,在社区邻里间也没法立足。 今天的小客人当中,其中一个不到3岁,女律师妈妈陪她一起在我家里等扎头花。女律师在抱娃上地毯之前为她不辞麻烦地脱鞋,等待过程中,无论娃想做什么,妈妈都很礼貌地问我是否允许。“教养”就是这样不知不觉,由上及下,自然而然地传递到娃身上的,是耳濡目染的一个过程。 街上同龄的娃都是好友,娃际圈中的交往互动,又使“教养”在环境中得到强化。(例如今天小娃进屋后吵闹,大娃会嘘一声) 所以,在某种社会环境里面,“教养”随处可见。而市井气重,生存资源竞争大,环境恶劣的地方,“教养”就成了奢侈品。所以,教养和“礼仪”一样,是一种“上层习惯”, 它不像识字算数可以“教”,它只能从父母身上,环境当中习得。 孟母三迁最重要的理由,肯定是这个吧! 功利性 曾经听到一个真实故事。 某著名公司来了个实习生,业务能力很强,在领导面前春风得意。但是每次午饭时,总把餐具连吃剩的汤汤水水渣渣一起扔到餐具回收的箱子里,看着非常反胃。同事提醒他,他还反驳:那清洁阿姨就没活干了啊,她是要失业的呀! 三个月后,实习生要转正了,HR让大家给他写评价。然后他被辞退了,走的那天还跑去跟领导求情,说自己业务那么好,为什么不留他。 原来好多同事都这么写:不管他工作能力怎么样,就他中午吃完饭那样,我就不喜欢这样的人。 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举一动,别人都会看在眼里的,不提起并不代表不在意,一旦在关键时刻,平时每个细小行为积累的口碑,就会在那个关口,显示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来。 这些细小的行为,显示的就是教养。 所以,教养是一种社会化工具,它为人的社会生存服务,有着它很重要的功利目的。今天来我家的“有教养”的娃,情商不用很高,嘴也不用多甜,我会欢迎他们随时来,等长大一点,如果他们有需要我帮助的地方,我会乐意效力;而“没教养”的实习生,业务再强,还不至于强到老板为了他一个人牺牲整个团队的和谐。 所以家长给予孩子的教养,是为了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好好生存铺路。 当然家长首先自己要先有教养——这点才是最困难的。 因为教养是“上层习惯”,所以在物质发达还没三十年的中国,是个被遗忘了很久的东西。所以有些家长对“教养”并不完全理解。他们会想:娃过早社会化好不好?娃是该学会出于礼貌拒绝还是应该顺从天性去争取和接受?娃察言观色的时候内心会不会很委屈?娃在未来社会中会不会遭遇挫折和吃亏呢? 施主您多虑了。 教养,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在遵守规则(例如扎花的先到先得),让别人舒服(上地毯前脱鞋,掉地的雪糕自己吃),不给别人添麻烦(进屋后保持安静,别人家保持整洁干净),不贪心(吃的不多拿,还头花)的同时,也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今天的小客人,该吃的吃了,该玩的也玩了,开心了一天,还拿了礼物。 相反,如果哪个娃在别人家里大吼大叫,脏兮兮的鞋在地毯上乱踏。。。肯定没谁会欢迎他到家里玩——谁家的野孩子啊?管教管教啊! 所以说,一点点的克制和细心,以后大家就可以长久地快乐地玩耍做好朋友了,娃也在成长中感受来自世界满满的善意,这对娃实在是太划算了! 当孩子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和对人的模仿,开始意识到在“家”的边界之外,自己不是宇宙中心,开始考虑别人感受和立场——这就是社会化,人是社会性动物,其实出生以后娃的社会化过程就已经开始,本来就无法避免。 而与教养相反的行为,例如霸道、自我中心、爱占便宜等。靠这个思路,娃能不能占到短期好处我不知道,但长远来看,这只是向所有人表彰着,这娃来自一个不堪的成长环境而已。。。觉得挺酷?额。。。你开心就好。 有教养的孩子,一看就像来自很好的让人尊敬的家庭背景。他们就像手捧鲜花的天使,无论别人还是自己,都觉得很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