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发现
发现
使用
使用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关于我们
添加收藏
×
程门雪遗稿
鱼鱼
关注
2024-09-12 00:17
|
0
|
0
|
页数: 11
|
大小: 70 KB
【中医学术】
>
程门雪
遗稿
精诚前言:
程门雪
(
1
9
0
2
-
1
9
7
2
):字九如,有壶公、
蒲石山房、
书种庐、
晚学轩、
补读斋
诸号,婺源人。
十六七岁时为名医汪莲石受业弟子,后又拜入丁甘仁门下,
1
9
2
1
年毕业于上
海中医专门学校。其学术思想,融张仲景与叶天士为一炉,学贯古今,汇通中西,为近代中
医大家之一。
其八篇遗稿,均为生前所未发表者。
而崩漏、
带下、
胎前、
妊娠、
产后诸篇,短小
精悍,内容丰富,汇而观之,直可视为一部袖珍中医妇科学。细而研之,于妇科临证诸法,
大有裨益。今将其五篇妇科专著,著录于后,共同道参研。
崩漏篇
崩漏,重症也,轻者缠绵成损,重者立致殒生,其治可不审乎。昔人云:崩如山崩,
忽然大下;漏如卮漏,不断淋漓。一则横决莫制,一则漫无关防,症见虽有不同,其为血之
不守则一也。原其致病之由,有因脾虚不能统血者;有因热在下焦,迫血妄行者;有因元气
大虚,不能收敛其血者;有因宿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因既不同,症亦各异。因其
症异,而考其病因,就其病因,而酌为治法,庶几乎病无遁形,治无遗漏矣。冲任不能摄血
者,当分阴阳调治。阳虚者血来必淡,肤容必晄,唇口不荣,爪甲无色,肢体畏冷,软弱不
仁,热之不暖,似无感觉,腰
脊痠
软,畏
寒尤甚
,
或
腰冷如
冰
,
背寒
如
浸
,
脉
来
沉迟
而
微
弱
。
治分
缓急两
法:
急
者,益气
以培
生阳;
缓
者,
温
摄
以固
下
真
。
以
冲任阳虚,
本宜温
摄下元,
固
补
奇脉
,
惟
症
势急
者,阳
微欲脱
,
变
在
顷刻
,
温
摄之
品
,
只
能
固
补于
平
时,不能
挽回
于一
瞬
,
若
守成
方
,
缓
不
济急
。
此
时
惟
有
回
阳
固
气,
佐以潜降
,
暂回欲脱
之阳。
待
其气
固
阳
回
,
徐图固
补。
参
附
、
芪附
、
龙牡
、
真武
为必
用急用
之
要方
也。
缓
者症虽阳虚,
暂
无
脱象
,当
宜
血
肉
有
情
之
品
为之
主
,
佐以温肾填
精,
助
阳摄
纳
之
品
为
佐
。
固
补
奇
经,
缓图功效
,
多服久服
,
自
见
奇功
。
血
肉
有
情
如
鹿角
、
鹿茸
、
羊肉
、
羊肾
、
腽肭
、
河车
之
属
;益
肾
阳
填
精如
苁蓉
、
巴戟
、
狗肾
、
故纸
、
骨碎
补、
杜
仲、
肉桂
、
茴香
之
类
;摄
纳
如
紫
石
英
、
赤
石
脂
、
五
味
、
金樱
、
龙
、
牡
之
属
。
观其病
情
轻重,
进退
制
方
,
此
冲任阳虚之治法也。冲任阴虚者,血来必
鲜
,时时
颧红
,
面白
唇
丹
,
外寒
内热,热在
骨髓
,
心嘈心
热,
腹
中气冲,
食过
如
饥
,
舌绛
,
脉
来细
数
,
或两尺数駃
。血
去
阴
伤
,阴虚阳
亢
,
涓涓
不
塞
,五
液
将
枯
。治
非育
阴
潜
阳,
凉
荣
清火
不可。亦分轻重
两
法:
轻者热重血
鲜
而
多
,热重于虚,
凉
荣
清火
为
主
,
育
阴
滋燥佐
之。
凉
荣如生
地
、
白芍
、
桑
叶、
丹
皮
、
地榆
、
地骨
、
青蒿
、
白薇
之
类
;
清火
如
知母
、
黄柏
、
黄芩
、
黄连
、
童便
之
类
;
育
阴如
女贞
、
旱
莲、
阿胶
、
天
麦冬
、
鲍鱼
之
类
;
滋燥
如
麻
仁、
芝麻
、
柏
子仁、
鸡
子
黄
之
类
。
待
其
火
热
渐平
,
方
能
全用育
阴之
剂
,
以
为
善
后。重者阴虚为
甚
,血
鲜
而
少
,
点滴
不
绝
,
皮
肤
干涩
,
骨蒸
无
汗
,
咽
干
口
燥
,
鬓
发焦
枯
,
舌绛
中
干
,
脉
细
数
而
涩
。阳由阴
亢
,热
自
虚来,五
液
焦
槁
,
津
血
皆涸
。
非用
大
剂滋
阴
壮水
,不能制其无畏之阳
光
。
宜
大
剂三
甲
复脉
为
主
,而
以
上
列育
阴诸
品佐
之,
更
当
复
入
潜
阳摄
纳
之法,
以冀挽回
于
万
一。
惟
病
至此
者,
每
成不
救
,
以
其阴
液已涸
,而
复涓
漏不
除
,生者既
难
,
去
者不
复
,虽有
神丹
,亦
奈
之
何哉
。
此
冲任阴虚者之治法也。大
抵
阳虚
者
每兼
脾
土
,
多
见
食少
不
运
,大
便溏泻
诸症,治
宜兼温
脾阳;阴虚者
每兼肝木
,
多
见
头晕眼
花
,
耳鸣心悸
诸症,治
宜兼清风木
,
此
又一
定
之
理
也。
况肝
为
藏
血之
脏
,脾为统血之所,脾
为后天,
女
子又
以肝
为
先
天,
故
崩漏诸症,
肝
脾亦为
紧要
之
侯
,
肝
虚则血不
藏
,脾虚则血不
统也。
纯
为
肝
虚不
藏
者,当分
寒
热:虚热者,甘
酸咸寒
补之,如
二至丸
、
丹地四物汤
、
阿胶鸡
子
黄汤
之
类
。
若兼
脾虚不统者,归
芍
异
功散
、
归脾
汤
、
当归补血
汤
、
圣愈汤
之
类
。
肝
脾
两
虚,
藏
1
1/11
统
失职
,治
宜并顾是
也。
更
有
进
乎
此
者,脾为阴
土
,
肝
为
刚脏
,脾
脏喜温
而
恶凉
,病
多偏
于
虚
寒
;
肝脏喜清
而
恶温
,病
多偏
于
实
热。
每
有
肝实
脾虚,
脾
寒肝
热之症,
肝
热不
藏
,脾
寒失
统,
肝实宜泻
,脾虚当补者。治既
兼
乎
二脏
,
尤
当
温清并进
,
寒
热同
投
,
泻实
补虚,
温寒清
热者,
少
有不
合
,
便失
病
机
。昔人成
方
如
胶艾四物
、
胶姜饮
、
侧柏
叶
汤
、
黄土汤
之
类
,均为
此
症
化裁
。
而
交加散
一
方
,
尤
为
奇
妙
,生
地凉肝
热,生
姜温
脾
寒
,一
寒
一热,
铢
两
悉称
。其生
地
绞汁
不
煎
,
尤
有
深意
,
煎
则
凉
润性减
,不能
散
生
姜
之
温
,而行
清肝
之
力
也。
昔人治崩,热
用
荆
、
芩
,
寒
取
姜
、
艾
,
以
为
定
法,而不
知二
者
合用
,
尤
能立
建
奇
勋
。
盖夹杂
之病
多
,
单
纯
之症
少
,
故寒
热
并用
者,治
效
独
多耳
。又有
肝
脾
郁结
之
症。
肝
郁
,
木失
条达
者,
逍遥
散
疏
之;脾
郁
,阴
火
下
流
者,
升
阳
散火汤散
之。书所
谓
木
郁达
之,
火
郁
发之,
结
者
散
之也。
火
为
郁
火
,
升
之
散
之,
火
遂炎
上之
性
,
自
不
逼
血妄行。
若
见热
投凉
,
火愈
下
郁
,崩
愈
不
止
矣。
旧论
以
归脾
汤
为
郁
伤心
脾之
主方
,
加味
逍遥
为
肝
脾
郁结
之
主
方
,其中均有可
议
。
逍遥
燥土
升
木
,能治
肝
脾
郁结
,其
妙处正
在
只用
升
散
开
发,不
用降
泄
,
方
与治
郁
火
达
发之
旨相
合
,
若加丹
、
栀
,
苦
寒沉降
,
火
无上
达
之
期
,
是愈
益其
郁
,
自
相矛盾
矣。归脾
养
心
和
肝
,调
营
益气,
自是要方
,
惟
因
郁结
而经
事
不行者,
用
之
极
宜
,无
须
更
动
,
若
因
郁
伤
而崩漏不
止
者,则
方
中
木香
行气之
品
,断不可
用
。血既不
止
,而通其气,气行血行
,
当
奔驶
矣。古人
谓
归脾之
妙
,
只
在
木香
一
味
,
得
补中有行,
静
中有
动
之
旨
。
但
为
闭
塞
之症而
言,
若
言崩漏,则不能
作
如
是
解
也。有热在下焦,
逼
血妄行者,其人
平
时必经
事超
前,色必
紫
黑
,
脉
必
弦
数
,其症
多
沸
热不断,
宜
荆
芩四物汤加
贯仲
炭
、
丹皮
、
藕节
之
类
。
荆芥炒黑
,
清
荣
止
血,
极
有
功效
。
热
去
则血无所
逼
,漏不
止
而
自
止
。
后
以育
阴
柔
肝清
荣之
品
,调
理自愈
。
古
人
谓暴
崩漏
宜温
摄,
久
崩漏
宜清
通。所
谓
清
通,
即
是
热在下焦之症也。其言
暴
久
,亦有分
等
,
盖暴
崩亦有
宜清
者,
久
漏亦
多宜温
者,
惟
当审症
施
治。大
抵宜温
摄者,
须
有虚
脱
之形;
宜清
通者,必见热
盛
之
象
。
久
漏不
止
,而无虚
象
,则
知
其漏
久
不
止
之
故
,必
别
有所因而然。
若属
虚症
久
延
,必致殒其生
命
,
即
不致
此
,其虚弱之行,在所必见也矣。今漏
久
而不见虚
象
,当
知非
虚,既
非
虚则漏
何以
不
止
,
推求
原
理
,必
属
下焦有热,血海不
藏
,热
逼
而血妄行也。治
此
之症,
自
当
清
通为法,
非
谓
一
切
久
崩
久
漏,均可
清
通,
惟久
漏无弱
象
,
或久
崩
服
补摄而
更
剧
者,
方
可
用此
。
此
读古人书所不
宜
拘泥
者也。有元气大虚,气不摄血者,
此
症
暴
崩为
多
,
其来
极骤
,如
堤
之决,如山之崩,崩
至
如
潮
,
奔骤
不
止
。崩后气
喘
汗
出
,
头晕眼
黑
,
面
唇晄
白
,肢冷畏
寒
。崩症之血,其色
先红
后淡,
纯至全
为
黄水
。
若
不
速
治,
或
治不如法,
即
有
喘
脱
之
虞
,
此
崩症之
至急
者也。
盖
以
血
随
气行,气
升
血
升
,气
脱
血
脱
,元气大虚,中气不
举
,
气既下
陷
,血亦
随
之。
况
气为血
固
,血为气
恋
,未崩之
先
,气
脱
则血无所
固
,如
水
无
堤
,
岂
能
免
于横
溢
,而崩
遂
成。既崩之后,血
脱
则气无所
恋
,如
魂
无
依
,
岂
能
助
其
升举
,而崩益
盛
。
以此
因
缘
,
连
环增剧
,
苟
不为
施
治,
非至
阴阳决
离
,气血
两脱
不
止
。治之之法,一则由气虚
而成崩,当
以
补气为
主
;
二
则血
脱
者
宜
益气,亦当
以
益气为
主
。
可
知
参、
芪
为必
需
之
要
药
。
人
参大补元气,
黄芪
补中,
兼
益下焦
卫
气,与
此
症
极
宜
,
惟
须
多用
、专
用
,
始
有大
力
。
凡
治
此
种大症
急
症,
药贵
重
贵
专,轻则
力薄
,
薄
则
力杂
,均不中病。
再
当
验
其
兼
证,如
纯
见气血下
脱
之
象
者,
宜
补气为
主
,
佐以
升举
固涩
,
升
其下
陷
,
涩
其下
脱
也。如补中益气
汤加赤
石
脂
、
禹余粮
之
类
,重
用
参、
芪
治之。如既有气虚下
脱
,又
兼面赤
戴
阳,
咽干咽
痛
,
脉
洪
大无
根
者
,
宜
补元益气为
主
,
育
阴
潜
阳为
佐
,
以
血
去
阴
伤
,阴虚阳
亢
,
若
一
味
补气
升举
,与气虚
固宜
,
与阴虚阳
亢
则不
合
。
且升举
为有虚阳上
浮
者所
忌
也。如生
脉散用
人参
扶
元,
麦冬育
阴,五
味
敛虚,
颇
为
合剂
,
再
加花龙
(
骨
)
潜
恋
,则
更善
矣。
或
重
用黄芪至数两
,而
以
炮
姜
、
艾
叶、
侧
柏
、
童便
之
类佐
之,
以此
治前症
尤
佳
。补元气,
降
虚
火
,
引
血归经,
面面
俱到
,
每
有重症
险
象服
之
得
效
者,亦一
善
法也。
总
之,元气大虚之症,
自非
峻
用
参、
芪
不可,
惟
须
知
补气之
品
,
多助
气
流
通,症既
滑
脱
,
稍
行其气,血必不
止
,
即
参、
芪
亦能行气,不必
乌
、
附
、
青
、
陈始
然。
故每
见气虚补气而
倍剧
者,
此
则不
知
药性
之
理故耳
。
用
时必
兼固涩
静恋
之
品
,
始
能
得力
,而
2
2/11
剩余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点击展开
下载文档
我也收藏
特别重申:本篇文档资料为 “好网角收藏夹” 注册用户(收藏家)上传共享,仅供参考之用,请谨慎辨别,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
好网角收藏夹为网友提供资料整理云存储服务,仅提供信息存储共享平台。
如发现不良信息删除、涉嫌侵权,请
点击这里举报
,或发送邮件到:dongye2016
qq.com。
文档点评
发布
取消
相关文档
相关文章
藏友最新文档
好网角移动端
好网角APP
手机一键收藏
×